我們都說企業內部的溝通很重要,但是到底要溝通什麼呢?可能大家的答案都差不多,就是開會,把事情講清楚,分配工作下去做,這樣子就算是溝通了。儘管每個公司對外銷售的產品都不相同,但是對內部而言,每個人都算是在銷售「服務」。例如研發部門提供產品部門「腦力服務」,量產單位提供「勞力服務」,所以可以說,內部的溝通,其實就是要將內部服務做到彼此滿意。

製造業對於產品的品質,有一套檢驗規範,這個規範就是客戶能接受的底限。但是服務業的規範呢?好像只能說「客戶永遠是對的!」企業內部各單位彼此之間互為服務關係,但是這種關係能用「客戶永遠是對的!」來一語帶過嗎?顯然是不行,因為同儕之間會有「平等關係預期」,也就是彼此之間要平起平坐,哪一邊擺出姿態另外一邊就會不爽,這個落差就是要靠溝通。

「溝通不是交易」,研究企業內部溝通多年的長輩提出他的看法,「交易式的溝通,往往帶有妥協、折衝、利益交換等因素,但不能真正將企業的強項發揮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上層的想法傳播到企業神經末梢的員工執行時,都會打折的緣故。所以溝通演變成為討價還價,為了「做事情」,所以彼此讓步或者尋找其他替代方案,結果可能不是上層所樂見,或者結果不如預期。員工都能做事情,但是沒辦法堅持把事情做好,所以雖然產品上市了,但總是差了那麼一些。「所以必須要用企業文化來彌補」,長輩補充說,「整個文化的基礎,首先要定義什麼叫做『好』。」
「做一件事情」與「做好一件事情」的差別是什麼?我們直覺的反應是「投入資源的邊際效應」,因為多一個「好」字,可能會讓企業花80%的力氣來提高不到20%的效率。我們常常因為企業資源有限,所以會放棄掉這多餘的「好」,來換取time to market,但這樣做對嗎?這要依據市場而定。歐美市場對品質要求高,第三世界國家要求比較低,就看我們要進攻哪些地方。可惜的是,多數企業都還是停留在做出來推推看的心態,想說先有個東西來灑,把所有客戶都跑一圈,努力參加展覽之後就可以收割。這個想法或許幾年前還有用,但是因為網路所帶來的資訊透明化,買家很容易就可以搜尋到這類型產品的所有競爭者資料,評斷出優劣的排名,如果我們沒有先要求自己做到前三名的品質,成交機會就很渺茫。所以這個「好」字不只是關鍵,根本是命脈!

有形的好是容易定義的,那就是品管的標準。無形的好是最難定義的,就是要持續努力不懈地改善品質。人畢竟有惰性,必須要讓提升品質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榮譽,這樣才能夠維持下去。「最基本的做法是『退件』!」這是大多數主管採用的招數,這招確實有效,從前我當兵的時候,公文曾經被副參謀長連退17次,不自覺地程度也就提升了。只要確定同仁的EQ足夠,主管合理的退件確實可以提升員工對於品質的要求。

對於研發,則需要有持續且嚴格的測試標準來把關,逐步提升整體的水準。「階梯式改善」會是最好的方法,兩次改善之間的幅度是組織有能力跨越,且又可以趕上市場速度,重要的是兩次改善之間要有一段平緩的休養時間,這樣可以讓同仁不至於因為一直衝刺而感覺到倦勤。基本上改良改善並沒有上限,就是持續進行,越到後來就越能樹立門檻,讓競爭對手難以在短時間內超越我們。大多數有著堅強核心競爭力的公司都屬於這一種,藉由長期小幅的改善累積,紮下深厚的基礎。

不管怎麼說,由內部產生「推」的力量總是很吃力的,這也就是為何十個主管有八個喊累的原因。另外一種有效的力量是來自客戶「拉」的力量,透過與大廠的合作,強迫員工提升水準來符合要求,雖然過程很痛苦,甚至會有很多人離職,可是一旦度過之後,就形成了跳躍式的成長。這種方式一般都會搭配「精英團隊」來執行,先把組織裡面具有鬥志與毅力的員工集中來挑戰,不僅減少人員離職的可能性,員工也很樂於學習與累積自己的經驗。

真正要達到完美,要靠的是「我們」而不是我自己,很多老闆習慣由上到下的要求方式,員工也就懶得把持續提升當成是自己的責任。但是如果反過來,員工以持續改善為己任,整個企業的前進就會快很多。簡單講,就是要用對人,把人放在對的地方,讓有心努力的同仁有機會,否則單靠企業高層的元老院式管理,很難面對當前詭譎多變且又資訊透明的市場。要讓員工比管理者還要挑剔,就要從銷售端回饋出良好的業績,形成正向循環,讓大家親身體驗「絞盡腦汁」之後的成果受到市場肯定,累積「信心分數」,漸漸地大家才會扭轉惰性,將追求卓越當成習慣而不是壓力。

客戶所認為的「好」,才算是真正的好,只要員工自動自發,要達到完美並非不可能;但如果只有高層主管自己推動,要達到完美非常難,頂多曇花一現而已。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