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被問到,贊不贊成血汗工廠剝削勞工?毫無疑問的,多數人會給一個否定的答案。

不過如果我們把問題稍微轉換一下,往往會得到一個截然不同的答案。當老師有個好處,就是隨時可以進行小規模的民意調查。當我問我班上的學生上述問題,所有的同學都是一面倒的反對資本家的剝削。很好,這是最起碼的正義感。

但是當我問,如果你想買一臺筆記型電腦,以下的兩個選擇,你會選哪一臺?甲商店標榜所有商品都是「勞工友善」(labour friendly)工廠出品,生產製造這臺電腦的勞工每天最多只工作八小時,廠區休閒娛樂設施完善,每年年休假一百天以上,為了讓生產過程不至於太呆板無聊,生產流程不進行過度的細分切割,員工也得以充分體認到他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意義與價值。只不過,這樣生產出來的電腦,一臺八萬元起跳。乙商店則是我們一般常見的3C賣場,裡面賣的電腦都是資本家們全球運籌帷幄,不斷找尋成本最低廉的生產基地、只給勞工符合法令規定的最低薪資、用最精實、服膺「科學管理」精神的方式生產製造出來的。和甲商店同樣規格配備的電腦,乙商店一臺只賣兩萬五。面對這樣的選擇,我的學生們都沈默了。

還有另外一群人,是用他們的股票與鈔票做了選擇。在富士康連續跳樓事件之後,鴻海的股價只有微幅地隨著大盤起伏,但是在郭台銘兩度宣布大幅調薪之後,鴻海的股價卻是以連日重挫作為回應。股票投資人,用他們的買與賣做了選擇。我們不妨也試著自問:假設你也是持有鴻海股票的投資者,如果你能預知富士康將大幅調薪,嚴重影響未來數年的獲利(因而股價即將重挫),你賣是不賣?

富士康當然也可以振振有詞地說,我們的薪資福利條件並不比中國的其他工廠差,我們不採取低價流血競爭,其他廠商也會這麼做。資本主義對勞工的結構性剝削很難撼動,根本性的原因正在於此:多數人都反對剝削,但是從富士康、蘋果、政府、投資人到消費者,都不認為改變應該從自己開始。

這樣的結構性困境,並沒有脫困的捷徑可言。我們只有全面性的,從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一點一滴地做改變,在文化和消費習慣上有全新的思維,勞工的生存處境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改善。就像公平交易(fair trade)的概念雖然已在全世界推展多年,但是根據TransFair USA的統計,在2006年,美國境內出售的咖啡,只有3.3%獲得公平交易認證(已是2001年的八倍多),而且我們別忘了,咖啡已經是公平交易的概念最為普及的農產品市場,其他成千上萬的農產品距離這樣的數字恐怕更為遙遠。

企業的行為當然應該被檢視,勞工的工作條件當然應該被保障。但是指控他人永遠是容易的,我們是否願意從自己做起,作為那改變的起點呢?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