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買了一雙球鞋,他身邊的人開始針對這雙球鞋好不好品頭論足,全然不管這個人的跑步實力如何,而且這些人還開始推論這個人能不能贏得馬拉松比賽的冠軍,你認為這樣的討論有多大的意義?更神奇的是,我們還以誰的品頭論足聽來更勝一籌,就認為未來比賽的勝負就將是如此,你認為這種意見的有效性會有多高?

上述如果你覺得荒唐,這卻是臺灣的兩黨ECFA辯論在臺灣所引發的討論的真實寫照。我在上周的專欄裡提到,如果我們相信這世界有些基本的道理是共通的,這些道理不會因為牽涉到中國就會有所不同,這樣的道理對於ECFA也一樣適用。

如果ECFA大辯論之後,你還是對於ECFA是利是弊模模糊糊,我們不妨來看哪些已被討論得更成熟而全面的道理,是和ECFA相通或是相似的。不管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名稱怎麼訂定,它其實就是「自由貿易協定」的一種形式,因而也就是「全球化」概念下的一種產物。

因此,如果ECFA因為有太多的政治與經濟因素夾纏而不容易看清楚、想明白,我們只要想想,全球化的歷程是不是對自己、對臺灣有利,問題的答案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全球化是危機還是機會?在我看來,這問題根本不可能有預設的、單一的答案。全球化的論述,宣揚的是一種跨越所有競爭上的阻礙的努力,全世界不管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市場,都將面對沒有阻力、不受時空限制的競爭挑戰。

這種零阻力、跨時空的競爭,誰得利,誰不利呢?我們不妨想像一種情況:如果有一種拳擊比賽,不分量級、不計國別,這種比賽最後誰會得勝呢?過去可能會有輕量級、羽量級拳王這些稱號,或是臺灣拳王、泰國拳王這樣的頭銜,但是最徹底的全球化的比賽,就將是只有一個世界拳王的角色,這個人當然最有可能會是過去的重量級拳王。

在日本已有1400年歷史的相撲運動,因為日本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這項傳統技藝的相當少,於是從1960年代開始引進外國力士參與相撲運動。日本相撲界的開放,其實有他不得不然的苦衷,因為日本面對的是人才無以為繼的困境,像2007年度的名古屋相撲大賽新手招募會,沒有任何日本人報名參加,2008年的東京秋季大賽新手招募會,也只有3個人報名。但是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在體型與體能上的壓倒性優勢,讓外國勢力橫掃日本相撲界,一度最高頭銜「橫綱」兩位擁有者都是蒙古人,僅次於此橫綱的「大關」則是保加利亞人,外國力士則是占了總數的31%。日本的相撲界開放是開放了,比賽的競爭強度與精彩度也增加了,甚至也可以說讓日本的相撲比賽更具有國際能見度,但是日本人卻開始擔心,相撲所代表的傳統文化會逐漸消失,相撲淪為一項只是比力氣的運動。

簽ECFA,看好的說股市會上兩萬點、會有三千億外資湧入臺灣,看衰的說臺灣會有24萬人失業。這些看好者最大的問題在於,以為有了開放的舞臺,比賽就一定贏,但是實際上贏得比賽的關鍵是,你究竟是不是那個臺上力氣最大的人,看衰的人的最大問題則是,他們也無能為力為後繼無人、逐漸凋敝的舞臺,提出一套振衰起敝的辦法來。

跑馬拉松不是比球鞋,是比體力、耐力、意志力。現在臺灣的困境在於,大家不關心體力耐力意志力的問題,只忙著比球鞋。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