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熱度逐漸加溫,媒體、券商、投顧、投資機構或是電視名嘴,對於投資理財的各種報導、分析、評論或推薦也跟著大幅增加。盡管訊息來源殊異,這些投資理財的建議,我們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類型:「老師型」和「專家型」。

最典型的「老師型」投資理財資訊,出自有線電視投顧老師們的手筆。這些老師通常不會花太大的力氣告訴你,在上千家的上市上櫃公司當中,為何他們偏偏就是選了這一家,他們只要你相信他的投資眼光。他們的口頭禪也許是質問你「老師在講,你有沒有在聽?」,也許是激動地高喊「跟著老師做就對了!」。

老師型的投資理財資訊,自然只適合那些懶得自己選股,對於研究股市的動態沒有興趣或能力的投資者。自認理性、有自行選股能力的投資者,多數會依靠「專家型」機構或個人所提供的「專業」分析。這些專家們會引用各種投資理論教科書上有記載的道理,或是過去數十年來股市的起落浮沈的歷史經驗,藉以證明他們的說法是言之成理、有憑有據。

看多、聽多這些專家們的專業見解,最讓我感到興味盎然的,倒不是他們的分析與主張能不能讓我投資獲利,而是他們的分析方式背後所透露出來的市場觀與世界觀。既然這些專家選擇將他們的生涯,投資在參與資本主義金錢遊戲的賽局中,我們似乎可以假設,這些專家們應該可以同意,股市的漲跌主要是由市場力量所決定的。

但是,在這些專家們的見解中,我卻每每看到某種驚人的一致性:他們分析問題的方法,經常是以市場背後存在著某種決定性力量為前提,而且這樣的力量還往往是那樣的具有「總體戰略」以及「全面性布局」。

六月份外資在臺灣股市買超上千億臺幣,大幅推升了臺灣的加權股價指數,這些專家們就告訴我們,外資之所以有如此這般的舉動,為的是拉高指數以便有利期貨結算、避免大陸股市漲幅過高而轉進臺股、或是臺幣看升導致熱錢流入等;某些股票暴起暴跌,有專家會說這是「土洋法人」對作的結果;全球對越南的投資前仆後繼蔚為風潮,則有專家解讀為「美國」和「日本」要聯手規避中國投資過度集中的風險所導致。

這些分析多少都有點道理,其中也不乏獨到的見解,但是令我感到好奇的是,這些專家們似乎相信,所謂的「外資」、「美國」與「日本」、或是「土洋法人」是具有一致的思考方向、相同的行動邏輯、或是類似的策略目標的「單位」,而且這些單位還具備了主導或是影響市場的關鍵力量。

但這些專家們似乎忘了,「外資」本身的利益也有可能是互相衝突的,彼此很難建立一個具有一致性的行動協調機制。前進東南亞藉以制衡中國的想法,臺灣的政府早在多年前就已提出,但是沒有廠商的積極響應,這樣的計畫最後也只能無疾而終,而臺灣廠商近年來的越南投資熱,卻是在政府早已忘了他們的東南亞大計之後,才逐漸延燒的。

這些專家們為何賦予這些他們「想像中的單位」,如此這般戲劇化的角色,以及如同企業決策一般的布局能力?在我看來,這是因為專家們其實也和我們升斗小民一樣,面對詭譎莫測、前途難辨的市場經濟實有著深切的無力感,賦予「某些單位」神奇的影響或干預市場的力量,畢竟是簡單得多的分析方式。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