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二十週年慶,請來策略管理大師、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波特(Michael Porter)演講,講題是「重新定位醫療保健:對臺灣的涵義」(Redefining Health Care:Implications for Taiwan)。
大師開講,而且講的事還跟臺灣有關,自然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和大幅報導。看到管理大師談醫療保健,我也覺得很是新鮮,但是真正看了新聞內容,倒是驚訝多於理解和頓悟。

媒體轉載最多,而且也用來作標題的,是波特批評臺灣的醫生看一個病人只花三分鐘,他感到非常驚訝。此外他也「診斷」,臺灣醫生快速看診,是因為健保制度減少對醫生的費用給付,醫生不得不多看幾個病人以增加收入。波特說,這樣的現象可說是這個行業的「癌症」。

波特也強調,臺灣平均每人花在醫療上的支出過低,和瑞典、美國等先進國家有很大的差距,這將不利於臺灣進行醫療的整合服務、以及採取更有效益的預防醫學作法。波特表示,全世界都很關注醫療成本的問題,但他認為,控制成本最好的方式是創造品質,而不是減少花費。

波特認為,當下很多管理觀念也可以應用到醫療體系上頭,像醫院應該更有核心能耐或是核心競爭優勢的觀念,不應該所有的醫院都做相同的事。他舉例,在美國有139家醫院有能力進行心臟移植手術,但是有能力完成,並不表示有能力做得好,技術較好的醫院,病人在手術後一年有接近百分之百的存活率,但有的醫院的存活率則是接近於零。波特認為全美國應該只保留最頂尖的二十家醫院做心臟移植手術。

波特的分析看似言之成理,既為我們示範了管理學理如何運用在特殊的專業組織,還奉送臺灣醫療體系現況的病理解析。但是真正使用臺灣的醫療資源的我們,又是如何看待波特的高論呢?

看一個病人三分鐘,的確有可能會失之於草率,但是從我小時候有記憶開始,當時還沒有健保,臺灣醫生看病的速度可就是這麼快了。當然,和二十年前相比,醫生平均看診時間有沒有從每人三分半鐘推升到三分鐘,這我也不敢保證,但是臺灣的醫生要是真要這麼有數字管理的精神,我想醫院大概也就不至於像波特說的那樣沒有管理概念。臺灣的醫生看診快有許多原因,或許也有改善的必要的,但是未必和健保體系的建立有關。

說臺灣的醫療費用支出太低,則是一項非常奇怪的說法。如果我們相信,一國之民有病都能夠就醫是人民基本的權利之一,不應該因為醫療費用過高而被排拒在醫院門外,醫療費用偏低,不正是臺灣寶貴的資產之一,怎麼反倒成為波特眼中的缺點?

幾年前波特就曾應邀來臺演講,轟動一時。波特拿了數百萬元的演講費,大談臺灣的產業競爭力,當年波特所談的,其實都是我們已經很熟悉的產業常識,但是至少還不離譜,畢竟臺灣的科技產業是與國際接軌較為緊密的產業,對這些國外的大師們而言資訊相對透明許多。

大師談臺灣的醫療產業,實在就差遠了點。波特來臺次數不多,待的時間也不長,把他看到的兩個同時出現的現象做因果解釋不難理解,真正應該要反思的,是一看到國際大師對臺灣的點評就照單全收、全文照錄的媒體。我們究竟是相信自己親眼所見、親身所歷,還是迷信大師的跨海夸夸其談呢?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