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IT的各類產品中,伺服器一直是位於核心地位的產品,也是所有IT產品中,應用層面最廣、變化最多的一種產品類型,它可以當檔案共享、資料庫、電子郵件、網站等應用的伺服器,或是專門用於提供特定功能的專用伺服器(Appliance),例如儲存設備。也因此,伺服器可以說是為了多種目的而存在的設備。

過去幾年的伺服器發展,因為虛擬化與雲端服務的崛起,開始朝向可承載更多臺虛擬機器的方向發展,例如提供更多記憶體插槽。此外,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機櫃空間,有許多廠商開始發展雙胞胎伺服器,讓同樣的機架空間內,可安裝更多臺實體伺服器節點。

但是,最近我們也開始注意到,這類型產品中,出現了另一種有別於以往伺服器的設計,它們著重的不只是處理器、記憶體,同時還大幅增加了可安裝的硬碟數量,甚至突破了傳統伺服器的設計,可安裝的硬碟數量與專業儲存設備的規格不相上下。而這種可安裝大量硬碟的伺服器,我們稱之為高儲存密度伺服器,運算和儲存需求一機搞定。

而本次採購特輯中,我們一共測了9家廠商,包括HP、Supermicro、NEC與富士通等,共10臺高儲存密度伺服器,而這些伺服器的尺寸包含了1U、2U與4U,這10臺伺服器的機箱堆疊起來,尺寸高達24.3U,而且,這些伺服器的硬碟插槽總數量多達316個,平均每U可安裝13臺硬碟,雖然並不是每一臺伺服器都裝滿硬碟,但仍然是我們歷年來所有採購特輯的工作期間中,第一次拿到數量這麼龐大的硬碟。

這些可以安裝大量硬碟的高儲存密度伺服器,除了可用於儲存應用之外,有的本身可以建立叢集伺服器,或是提供即時影音串流或線上交易服務等解決方案。不論是機構設計或應用情境都相當多元,五花八門。

硬碟不再只安裝在面板,內部空間也充分利用

在過去的伺服器設計中,因為受到機身尺寸、機箱內部空間,以及機構設計的限制,可安裝硬碟的數量,一直受制於機身的高度。舉例來說,1U伺服器在搭配光碟機的組態下,最多可安裝8臺2.5吋硬碟,而沒有光碟機的時候,則是能容納到10臺;如果搭配的是3.5吋硬碟,最多則是容納4臺,而2U的機種,最多則是24臺2.5吋或12臺3.5吋硬碟。

而近期有越來越多的伺服器廠商,開始推出容納更多硬碟的伺服器產品,讓伺服器可安裝的硬碟數量,突破以往傳統伺服器的限制,這也讓伺服器與儲存設備之間的區隔越來越不明顯,而且搭配的是Intel Xeon系列與AMD Opteron伺服器等級的高效能處理器,使得伺服器擁有驚人的硬碟儲存空間之外,又不失伺服器原有的運算效能,這類型伺服器的應用範疇也變得更加廣泛。

可在伺服器內部直接建立儲存池

以2U伺服器為例,除了在機身面板可安裝硬碟之外,還可在機身內部或後方,額外加裝2臺2.5吋硬碟。這樣的設計雖然只是少量增加了2臺硬碟,讓硬碟總數增加為14臺或26臺,但是這額外的2臺硬碟主要目的,是用來安裝作業系統。

因此面板的全部硬碟,不論是1U伺服器的12臺3.5吋硬碟,或是2U伺服器的24臺2.5吋硬碟,皆不用額外分配空間安裝作業系統,可以全部都建置為專門用於資料儲存的儲存池(Storage Pool)。

而這樣的設計概念相當普遍,在本次測試的10臺伺服器中,就有6臺採用這種設計,包括NEC R120e-2E Storage-Rich、Supermicro SSG-2027R-AR24NV、捷洲S2224,或是EchoStreams FlacheSAN2等,在配置上專司儲存的硬碟和一般伺服器一樣,都安裝在機身面板上,而用於作業系統的硬碟則放置在機身內部或後方。

針對特定應用而設計的伺服器增多

前面提到,過去伺服器都是扮演著核心、同時也可說是全方位的角色。只要安裝特定的應用程式,或搭配適當的元件,它就可以是一臺檔案伺服器、電子郵件伺服器、網頁服務伺服器等,也因此,單就伺服器本身而言,很少是為了特定目的而設計。

內建雙伺服器節點的叢集伺服器

而這些高儲存密伺服器的另一種演變與應用,就是結合雙胞胎伺服器的多節點設計,共用機身前方的磁碟空間,同時,伺服器節點上還有專屬的作業系統磁碟,而這種伺服器的用途,就是單一伺服器機身,就可以建置系統、儲存高可用度的叢集環境,而本次測試的伺服器中,已經有Fujitsu CX420 S1是採用這樣的設計。

這種伺服器的特點,就是外觀上它是一臺標準機架式伺服器,但是以架構來看,我們可以把它當做是:結合了2臺伺服器再加一臺儲存設備的系統。這2臺伺服器之間可做容錯移轉,也就是其中一臺發生故障,另一臺可以同步接手,而且,因為資料並不存放在伺服器上,而是獨立在儲存區,因此整體運作並不會受到影響。

而本次測試的廠商中,也有一些產品是針對特定使用情境與需求而設計的伺服器。因此在許多環節的考量上,例如選用的處理器、記憶體、搭配的磁碟陣列卡,或是對外的網路或光纖介面等規格、以及PCIe介面插槽的規格與數量等,看得出來都是經過整體應用需求的I/O頻寬考量,再設計出來的。

例如EchoStreams FlacheSAN2的預設硬碟配置,就是48臺固態硬碟(另外還有2臺安裝作業系統),而配置如此大量的硬碟,再加上想運用固態硬碟的高速讀寫效能,就必須搭配4張16埠的磁碟陣列卡與4張光纖介面卡,才可以完整發揮全部固態硬碟的讀寫效能,同時又不會超過PCIe 3.0×8的頻寬,造成資料傳輸的瓶頸,又浪費固態硬碟的讀寫效能,達到從頭到尾都沒有阻礙的高速傳輸效能。

而這臺從規格上就可看出講求高速讀寫效能的伺服器,它就是設計給網路交易,或是高畫質的即時影音串流等,有大量資料存取與高速網路傳輸需求的情境。而實際上,一般伺服器並不是無法達到相同的要求,但是差異就在於要達相同等級的I/O效能,可能需要不只一臺伺服器,或是需要額外搭配其他設備。而EchoStreams的產品,就是從解決特定需求的角度出發,我們也可以將這些伺服器視為一種解決方案。

擴充伺服器儲存容量的新方法:PCIe與記憶體插槽

這些高儲存密度的伺服器,特點就在於可以安裝大量硬碟,將伺服器變成一臺儲存設備,雖然提供的功能需另外找軟體搭配,不一定能勝過專用儲存設備,但對於有儲存空間需求,又想兼具運算效能的使用者而言,這些高儲存密度伺服器確實相當符合需求。

比較特別的,是EchoStreams送測的4U伺服器eDrawer4072,所搭配的72臺3.5吋硬碟,I/O介面規格是採用目前最新的SAS 12Gbps,而每臺容量都是6TB,相當罕見而驚人。

此外,一般來說,固態硬碟的讀寫效能明顯優於傳統硬碟,但是儲存容量仍比不上傳統硬碟,而且採用SSD便會占用硬碟插槽,如需大儲存容量、又希望全部都用SSD,就不適合。因此,必須考慮其他SSD方案。例如,採用PCIe介面的SSD,以及採用記憶體插槽的RAM-based SSD(記憶體固態硬碟),兩者皆不必占用硬碟插槽,即可擴充容量,而且讀寫效能更勝一般硬碟,如果有多餘的PCIe插槽或記憶體插槽,成本上又有能力負荷,是可以考慮。

不過,目前這兩種類型SSD價格相當高,其中,RAM-based SSD並不是直接安裝、載入驅動程式即可使用,目前只有特定幾臺伺服器使用,例如IBM的System x3850,並不普及。但它們仍是未來擴充伺服器儲存容量,並提升讀寫效能的選擇。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