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物─張恩慈(花水木) |
|
|
SOHO族/Drupal Taiwan版主 ●1985年生 ●學經歷:世新大學廣電系畢業,自高中接觸網頁設計,大學時期開始接案賺外快,現在是專職的SOHO族,並擔任Drupal Taiwan版主。預計4月前往澳洲,展開打工留學的生活,直到想家或錢花光才回來 |
你聽過「花水木」嗎?這裡指的不是盆栽,不是園藝店,是一位正妹部落客,她的本名叫張恩慈。自高中接觸網路世界,張恩慈就著迷於網頁設計,那時若在路上看到任何網址資訊,回家就會趕快上網,瞧瞧那個網站長什麼樣。
由於持續地接觸網頁設計領域,張恩慈從大學開始接案,並於2007年6月,開始以「花水木」這個名字經營部落格,透過Web逐漸打響了知名度。
1周工作5天太痛苦,決定兼差只上3天班
取名「花水木」的原因,張恩慈表示,其實就是剛好看到這個字眼覺得不錯就拿來用了。而我們在「花水木SOHO玩樂誌」看到的內容,就是她的SOHO生活分享,不過,嚴格說起來,張恩慈只算「半個SOHO族」。因為除了接案之外,張恩慈在今年2月之前,也同時在創意行銷公司工作。
事實上,張恩慈在大學畢業之後,先後在軟體公司和創意行銷公司兼差,之所以稱作「兼差」,是因為她1周只工作3天。
對於工作天數的堅持,張恩慈說:「我不喜歡1周工作5天的生活。」事實上,她對於自己有這種想法也很困擾, 也曾經強迫自己成為上班族,但是真的覺得很痛苦,只好放棄。
張恩慈表示:「我一度懷疑自己是『草莓族』。」好在本身有接案的能力,收入足以支付生活開銷,才逐漸肯定自己是有用的人,而不是「爛草莓」。
結案品質加上部落格宣傳效果,SOHO生意不墜
張恩慈利用兼差之餘的時間,接洽網頁設計的案子。剛開始是在一些外包網站投遞履歷,由於結案的成果令業主感到滿意,所以陸續介紹案子給她。
當張恩慈開始以「花水木」這個暱稱寫部落格,除了寫美食、心情和生活瑣事,也在網站上放自己設計的作品,等於是透過部落格經營自己。因此現階段大部分的案子,都是業主在網路搜尋網頁設計相關關鍵字時,連到花水木的部落格,進而透過電子郵件找上她。
張恩慈接案製作的網站,是以開放源碼的網站內容管理系統為基礎,再向上延伸設計網站的版型。由於她的專長不是寫程式,所以大多是運用開放源碼現有的函式庫來架構網站功能。而主要的工作內容,是應用HTML、CSS、DHTML及簡單的JavaScript技術,設計網站的前端樣式及佈景。
樂趣:認識很多人。風險:不穩定
SOHO接案生活,張恩慈形容就是不斷地跟業主開會,然後窩在房間裡工作。大部分時候,她是晚上工作。所以「花水木SOHO玩樂誌」的第一頁,就註解著「不務正業、睡到中午、吃喝玩樂日記」。她不好意思地說:「我大部分是凌晨4點睡,過中午才起床。」
這不代表SOHO族都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她強調這是個人的生活習慣。事實上,張恩慈與室友合租在一所國中旁的公寓,採訪過程中,可以持續聽到校園傳來的吵雜聲,我們很佩服她可以不受干擾,一覺到中午的能耐。
說到接案生活的樂趣,張恩慈說,可以認識形形色色的人,而且她跟業主們都維持著不錯的關係,有一些在合作之餘,還會相約吃飯或出去玩,甚至成為好朋友。
當然,SOHO也必須承擔收入不穩定的風險,張恩慈估算接案的收入:「1個月可能超過4萬,也可能不到一萬。」所以對她而言,1周工作3天的兼差是後盾,如果接案的部分遇到空窗期,或者費用還沒有入帳,至少有基本的薪水,可以維持生活所需。
SOHO的條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SOHO族的生活看似多采多姿,然而,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張恩慈說:「SOHO跟在公司上班不一樣,不會有人在後面盯進度,所以要能規畫自己的工作和時間。」此外,張恩慈建議挑有興趣的案子做,她如果接到這樣的案子,寧可一連幾天不睡地趕工,因為想要盡早做完,看到成果。
此外,張恩慈分析業主喜歡找她做網站的原因:「可能是我很容易找到。」她只要人醒著,幾乎都掛在網路上,所以如果網站有任何問題,業主很容易找到她。除了「找得到」,還要有負責任的態度,很多SOHO在結案之後就不管了,而張恩慈會幫業主處理問題。
那麼,不景氣是否受到衝擊?張恩慈表示:「網路業沒有差,反而因為景氣不好,所以比較多人找我做網站。」她個人的觀察是,想要做網站的人還是很多,現在因為預算有限,所以尋求SOHO族比較便宜的方案,因此找她做網站的案子不減反增。
認同開放源碼Drupal,自願擔任版主
除了SOHO生活,張恩慈自今年起還身兼Drupal Taiwan的版主。她認為,應用開放源碼是「站在巨人肩膀」,並相信這是趨勢所在。
由於運用開放源碼架設網站的關係,張恩慈摸索過不少相關的網站內容管理系統,因而接觸到Drupal。
因為對Drupal有興趣,所以張恩慈一頭栽進去研究各項功能,她不但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撰寫很多篇介紹Drupal的文章,而且毛遂自薦擔任Drupal Taiwan版主。
在Drupal Taiwan的社群中,張恩慈認識到一群同樣喜歡Drupal的工程師,他們經常舉辦小型的聚會,一起吃吃喝喝,順便聊Drupal。
為了更廣泛地推廣Drupal,張恩慈將在3月底舉辦「druParty水滴趴」活動。這場活動所有的講師都是義務性質,他們決定以更廣泛的面向介紹Drupal,而不探討它的深度,目的是希望介紹這個好用的開放源碼給有興趣的人。
澳洲打工留學生活即將啟程
今年2月,張恩慈離開了兼職的工作,現在是完全自由的SOHO族了。原因是她打算前往澳洲,展開現在很流行的打工留學生活。這不是臨時起意的決定,張恩慈已經規畫很久,預計4月啟程。至於過去接下的專案,她表示:「我在澳洲還是會上網,繼續維護手上的案子。」
在當地的生活怎麼安排?張恩慈預計先上一個月的語言學校,然後才開始找工作。由於她的姊姊在澳洲當潛水教練,所以不會特別害怕。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在澳洲待上一年,要是找工作不是很順利,就把錢花光,然後回臺灣。文⊙李延華
網友所不知的花水木:音樂人 |
在「花水木SOHO玩樂誌」中,張恩慈寫生活、閱讀、心情、美食,也聊工作。但有一項 興趣在部落格隻字未提,因此知道的人不多,那就是音樂。
|
神來一筆的命名
就在蘋果工程師完成了硬體,羅賓和同事全心研發iTunes的同時,有一位自由作家正努力為這個新裝置命名。iPod這個名字是由住在舊金山的自由作家威尼‧齊戈(Winnie Chieco)提議的,可是賈伯斯當初曾加以否決。
齊戈被蘋果請來加入團隊小組,幫忙想想該怎麼向一般民眾介紹新的MP3播放器,而不是只局限於電腦玩家。這項任務包括為這裝置想一個名字,還有創作一些行銷和陳列品,以利產品功能的說明。
在命名過程中,賈伯斯為這個音樂播放器決定了一個一目瞭然的產品口號:你口袋裡的一千首歌(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這個一目瞭然的產品口號等於解放了這個名字,不必再拘泥於名字的意義性,不必一定得提到音樂或歌曲。賈伯斯在描述這個播放器時,常常會提及蘋果的數位中樞策略:Mac是眾多小裝置的樞紐中心,或者說中央連結點,這使得齊戈開始往資訊中樞的方向去想:換言之,就是其他東西都能連上的物件。
最後齊戈把這種終極樞紐中心想像成一艘太空船。你可以坐著小型太空艇或分離艙離開太空船,但終究得回到母艦補充燃料和取得食物。那時他們給齊戈看一台iPod原型,正面是全白的塑膠外殼。
「我一看到那台白色的iPod,就聯想到《2001:太空漫遊》那部電影,」齊戈說:「還有那句台詞『哈兒,打開分離艙的閘門!(Open the pod bay door, Hal!)』」
齊戈把這個名字出示給賈伯斯看,也用索引卡寫了其他許多替代選擇供他參考。他不願提有哪些被納入考慮的替代選擇。賈伯斯逐張檢視這些索引卡,將它們分成兩疊:一疊列入備選,另一疊遭到否決,iPod那張卡片被歸到否決的卡片堆裡。但到了會議末了時,賈伯斯請教了在場四位人士的意見,齊戈伸長手臂,從桌子上那疊遭否決的卡片裡抽出那「iPod」卡。「如果照史帝夫解釋的方式,我覺得這個名字很有意義,」齊戈說:「這是完美的類比法,非常符合邏輯,況且,這個名字很好聽。」於是賈伯斯告訴齊戈,他會考慮看看。
開完會後,賈伯斯開始找公司裡裡外外他信任的人詢問意見。幾天後,賈伯斯通知齊戈他決定用iPod了。他沒有解釋原因,只告訴齊戈:「我一直在考慮這個名字,這是個好名字。」齊戈的說法得到蘋果某位不具名人士(因為他不想被炒魷魚)的證實。
亞叟‧富丹(Athol Foden)是命名專家,也是加州山景城命好名代辦公司(Brighter Naming)的總裁,他提到蘋果在2004年7月24日就已經將iPod登記註冊為某網路資訊站的商標,這個網路資訊站從來沒有機會見到天日。根據歸檔資料上的說法,蘋果將iPod這個名字註冊為「包括電腦設備在內的一種公共網路資訊站」。
當我告訴齊戈,蘋果早就將iPod這個名字註冊時,他顯然一頭霧水。他不知道這件事,肯定連史帝夫‧賈伯斯也不知道。齊戈說那個網路資訊站應該是純屬巧合,他猜可能是蘋果裡有別的工作小組為了另一個不同的計畫而登記這個名字,可是因為公司機密作業的關係,所以沒有人知道這名字已經成為他們的商標名之一。
2001年10月23日,大約在911事件後五週左右,賈伯斯在蘋果總部正式介紹這個產品。「這是一個很重大、很重大的突破。」賈伯斯告訴蜂擁而至的記者。
於是它被攤在眼前。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最初的iPod是有點粗糙原始:一個尺寸頗大的白色香煙盒,上頭的黑白螢幕濃淡不均。可是蘋果每六個月就會改良、更新和擴充產品,於是慢慢成就出一整個家族的產品,從陽春的Shuffle到奢華的iPhone都有。
成果是:到2007年4月為止,蘋果總共賣出超過1億台iPod,幾乎相當於蘋果總收入的一半。
也許iPod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關鍵是在於賈伯斯對這個裝置上所落實的全面控管概念:硬體、軟體和線上音樂商店。全面控管對iPod的功能、易用性和可靠度有其關鍵影響,也將在這個爆炸性的數位娛樂年代裡,左右蘋果公司的未來。(摘錄整理自第7章)
史帝夫教我們的第七堂課 |
● 如果你錯失了機會,就要更賣力地迎頭趕上。賈伯斯起初沒察覺到數位音樂的革命,可是很快就迎頭趕上。 |
● 找出機會點。蘋果本來不是做電子小玩意兒的生意,可是賈伯斯很想知道這裡頭有什麼機會點。 |
● 尋找「即時向量」——大環境裡有什麼大的改變是有利於你的。手機產業裡日益精進的電池和螢幕,讓iPod受益良多。 |
● 設定期限。賈伯斯希望iPod能在秋天前上市,因此只剩下六個月時間就要推出市場。雖然人仰馬翻、精疲力竭,卻是無可避免的。 |
● 別擔心點子從哪裡來。iPod的轉輪設計是蘋果行銷主管席勒提議的。如果是其他公司,肯定不會讓行銷人員參與產品開發會議。 |
● 別擔心技術從哪裡來——重要的是技術的結合,iPod不等於所有零件的加總而已。 |
● 槓桿運用你的專業技術。絕對不要從零開始——電池是由蘋果的電源小組負責,界面則由程式設計師負責創造。如果是由蘋果來自行創造轉輪,恐怕無法在六個月內推出上市。 |
● 信任你的流程。iPod不是天外飛來一筆的傑作,也不是什麼突破性的構想,而是在蘋果不斷嘗試錯誤的設計過程中形成的。 |
● 不要怕嘗試和犯錯。iPod突破性的界面也像伊夫那些永無止盡的原型設計一樣,是透過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才找到的。 |
● 相信團隊。iPod沒有所謂的始祖,沒有所謂的「Pod之父」。它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成就--成功永遠來自於眾多發明者。 |
《作者簡介》 |
利安德.卡尼(Leander Kahney) |
Wired.com網站的新聞編輯和Mac教派部落格(the Cult of Mac blog)的首席駐站作家,此外,也是《Mac教派》(The Cult of Mac)及《iPod教派》(The Cult of iPod)的作者。同時具有新聞記者與編輯身分的卡尼,對蘋果的報導已有十多年的資歷,對賈伯斯及其公司了解甚深。 |
熱門新聞
2024-11-05
2024-11-05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2
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