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WorkFlow產品都導入BPM的觀念,改以流程為主的趨勢非常明顯; 企業對WorkFlow產品關注的焦點,也由無紙化需求轉為與既有系統的整合。

從4、5年前出現Web化的表單流程系統,WorkFlow發展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過去以表單為主軸,現在WorkFlow導入BPM的觀念,改以流程為主的趨勢。企業對WorkFlow產品關注的焦點,也由過去的無紙化及掌握表單處理狀態,轉為要求整合既有系統,以減少工作負擔並強化內部管理。WorkFlow產品成長的足跡。選擇WorkFlow產品前的前置作業。企業級的產品可要求POC

經過多年的焠煉,WorkFlow產品已有了許多的改變,過去多強調支援多元性表單,可支援各種網頁編輯工具及檔案型式,解析表單內容。目前則傾向於以專屬的表單編輯器開發表單,因為可透過圖形化介面彈性設定欄位屬性及防呆機制,減少寫程式的機會。

除了表單與流程的版本控制,許多產品已支援多重組織架構,員工除了在企業中有固定所屬的單位及職稱,可能會因為參與各種專案而擁有多重角色,因此表單流程必須可依使用者選擇的角色,執行不同的流程。

過去WorkFlow產品以表單為主軸,依表單設計流程,當BPM的概念進入WorkFlow之後,WorkFlow已改以流程為主的架構,表單只是呈現及輸入資料的畫面,例如請購、採購、驗貨及付款,單單相連的流程。流程的節點中也不見得都需要套用表單及簽核人,可能是執行一段程式或觸發另一個流程。

企業應明確了解自身的需求,智原科技評估WorkFlow產品時,選擇符合目前企業規模,並預估未來5到8年足以使用的產品,而非選擇最完美的產品。智原科技電子服務部整合應用開發經理莊文慶表示:「花費巨額購買最完美的產品,卻用不到百分之三十的功能,對企業而言是一種浪費。」

在選擇WorkFlow產品前,應檢視企業既有應用系統,及資訊人員的技術擅長,決定適合的產品類型。雖然在Web Services出現之後,許多廠商認為資訊產品已不需要選邊站。不過,群益證券副總裁賈中道說出企業的心聲:「企業非資訊廠商,不需要把補給線拉得太長,以免增加管理及教育訓練的負擔。」

在導入WorkFlow的案例中,許多企業導入期漫長,並非緣自於產品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企業對於表單及流程的設計反反覆覆。多數資訊廠商表示,企業導入WorkFlow產品,技術面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反而是實務上的問題影響產品上線的時程,因為企業自己也搞不清楚流程該怎麼執行。

創惟科技CAD暨資訊系統部副理劉明圖表示:「在導入WorkFlow的過程中,訪談要找到關鍵人物,才能避免流程大幅修改。」事實上在WorkFlow產品出現之前,企業內的表單流程早已存在,但是流程的執行掌握在「人」的手中,變動富有彈性,導入WorkFlow反而是被迫回顧及檢討流程的好機會。即使流程引擎保留跳關、臨時加會簽的彈性,但仍必須制定固定的法則。

WorkFlow並非針對一般使用者設計的消費型產品,必須安裝流程引擎、資料庫甚至修改作業系統的安全原則及管理權限,還要學習表單與流程的設計及管理。由於WorkFlow系統的運作複雜,產品的安裝、設定及調校並不容易,資訊廠商為避免企業因不了解系統運作原理,而對產品產生誤解或排斥,因此提供測試光碟的意願不高。

事先擬定流程,可提供檢驗WorkFlow產品是否符合需求的依據。企業初步評估WorkFlow產品時,若要確認產品是否符合需求,可事先擬定企業內部實際運作中最複雜的流程,請廠商提出解決方案。此外,資訊廠商多透過研討會或免費的體驗課程,讓參與的資訊人員了解產品的特性,在活動結束後的QA時間可提出疑問,也是與其他企業交流,了解實務應用的機會。

為了推銷產品,廠商往往把產品說得無所不能,然而天花亂墜的說詞背後,可能隱藏許多誇大不實的成分,為避免導入後才發現產品名不副實,可要求廠商POC(Proof Of Concept)以檢驗真實度。POC的意思是請廠商證明他們的說法,多數廠商針對潛在客戶均同意試用一段時間,以確認符合需求。

在實際的案例中,劉明圖即表示:「創惟導入企業級資訊產品前,均會要求廠商提供POC測試,以確保產品符合需求。」在評估WorkFlow產品時,曾實際試用多家產品,即使每家均宣稱可與既有系統整合,但整合的難易度及成本有所差異,甚至有的產品根本達不到要求。上線前的準備。導入WorkFlow的效益。無紙化的迷思

系統上線之初難免經歷陣痛期,嚴謹的系統規畫並提高系統的友善程度,可減少員工的反彈,舉辦教育訓練也可加速適應的腳步。工作習慣的改變往往發生不適應的情況,但新舊制度並存,反而延長混亂的時期,高階主管的支持與政策落實是重要的因素,當主管聲明紙本的表單一概不簽,將加速新習慣的養成。

對資訊人員而言,模擬測試功能是相當實際的功能,可在表單及流程開發過程中,很方便的驗證邏輯的正確性,不必重複登出入系統變換身分。但單機測試無誤,不代表系統上線一定沒問題,對大型企業而言,壓力測試是不可少的工作,同時間處理大量的表單才能看出系統的穩定性及效能,即早發現系統的瓶頸,才有時間尋求必要的解決方案。

透過電子表單雖未必達到無紙化的目的,但確實可以減少紙張的浪費;以網路取代人工傳遞,除可節省時間與人力的成本,電腦自動化的機制更可避免傳送錯誤、延遲及遺失的風險;流程資訊透明化讓工作的控管更嚴謹,大幅改善壓件的情況。

WorkFlow若只是表單及流程電子化的工具,那麼意義並不大,與核心系統整合才能看出WorkFlow的價值。WorkFlow應該是EAI與BPM的應用,以WorkFlow串連企業內各自獨立的應用系統,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當核心系統與WorkFlow整合後,莊文慶表示:「工作形態改變的意義遠大於無紙化。」過去員工以筆記記錄一堆該處理的工作,但也忘了大部分,必須查詢電子郵件、桌面上的文件及各應用系統的資訊,才能「找」到該做的工作。現在WorkFlow與企業入口網站結合,透過單一的平臺執行與控管工作流程,員工只要登入網站,對於待辦事項即一目了然。

WorkFlow產品推出之初,資訊廠商均強打無紙化的優點,然而企業導入之後,反而要求增加列印的功能。一般習慣上使用者還是認為列印出來比較保險,尤其與財務有關的表單多有列印留存的需要,再加上各種分析報表的需求,與其說無紙化實際是減少紙張的浪費。

另一個無紙化的應用,是附件的處理方式,企業可選擇掃描證明文件附加在表單中,然而例如發票在會計認證中必須看到實體發票,所以無法以掃描檔替代。實務上的解決方案是由第一關主管把關,或直接將證明文件交由把關單位,流程中的其他關卡事實上也沒有確認附件的需要。

無紙化的落實並不是單單導入WorkFlow即可達成,要搭配完善的知識管理系統,並修改內稽內控的規定,附件皆需掃描成圖檔留存。企業除考量掃描器的採購成本,且需指派專責人員負責掃描工作,相對增加工作負擔,尤其對於多營業據點的企業,在實行及成本上都會造成困擾。無程式碼的真相。各項產品強項不同。.NET不.NET無所謂

資訊廠商深切了解資訊人員維護程式碼的辛苦,因此資訊產品的行銷手法,往往強調高度無程式碼的美夢。事實上應分為兩方面來看待,在表單傳送流程的設定及判斷上,雖然理想情況是希望透過條件設定,將流程設定的工作,交由更了解業務運作的單位負責,然而在實際情況,是多數企業仍將流程維護的工作交給資訊部門。

繁複的條件設定對資訊人員而言,不如寫程式較為直覺,然而長期看來,當人員異動時,維護他人程式碼的痛苦,遠大於自行開發的麻煩。所以目前的主流趨勢的確是傾向以彈性的條件設定取代撰寫程式。許多WorkFlow產品提供表單設計工具,可直接設定屬性,連結資料庫並設定防呆機制。企業在設計流程之前,也應做詳細的規畫,避免直接以人名作為關卡,將流程中的節點模組化,賦予角色或職稱給審核的人員及關卡,減少撰寫程式的機會。

不過再彈性的條件設定,仍無法囊括企業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再加上與應用程式整合的需求,WorkFlow的資訊必須與其他應用程式接軌,所以除非交由資訊廠商專案導入,否則撰寫程式是資訊人員無可避免的工作。

此次參考9家廠商的WorkFlow產品,事實上表單與流程的設計功能大同小異,眾家產品各有優勢,適合與否取決於企業本身的需求。Ultimus是國際級的產品,最新版已支援多人開發的版本控管機制,適合據點分散的跨國企業,流程機器人更可簡化系統整合的困難。

新人類一向以提供簡單方便的套裝軟體見長,設計許多方便的元件,大幅減少撰寫程式的機會,表單與流程的設計介面富有彈性,標榜以ASP呼叫COM元件,產生純HTML的使用介面,可提供較佳的執行效能。

華苓深耕Java領域多年,以嚴謹的開發方法論及Struts架構開發AgentFlow。AgentFlow 2.0不但有彈性的設定介面,更提供完整的API並支援WfMC國際標準。過去華苓的表單以Applet呈現,有執行效能不佳的隱憂,現在可以轉換表單成JSP網頁。隨著電腦等級的提升,未來Java的執行效能問題將逐漸模糊化。

喬篷是很早就投入WorkFlow的廠商,強調完全Web化的介面,不需安裝用戶端程式,最新版提供效能監控功能,協助管理者找出流程瓶頸。博格的BorG SPM完全以.NET開發完成,可說是.NET傳教士,並採用表單及流程分離的架構,可支援各種表單形式。集財網則強調以流程為主的設計架構,並支援多重組織圖一人可擁有多重角色。

鼎新的優勢在於擁有豐富的ERP知識及經驗,如果客戶有整合的問題,可提供專業的顧問服務。凌群的XFlow雖具有套裝軟體的架構及彈性,但凌群較偏向專案開發,擅長公家機關及大型企業的專案,提供量身訂作的服務,省去企業自行建置的麻煩。

除了Windows平臺,也有許多廠商開發Notes平臺的WorkFlow系統,捷鴻即是提供Notes解決方案的廠商,不過捷鴻並不以Domino WorkFlow為流程引擎,而自行開發JetFlow提供更直覺的設定介面,降低寫程式的需求。

雖然市面上已出現支援.NET,甚至以.NET開發的WorkFlow產品,但根據採訪的案例顯示,企業目前最在意的問題,是WorkFlow與既有系統整合的方案,並不在乎是否支援.NET。群益證券表示,為突顯企業向上提升的形象,對外的系統會先採用.NET技術;但企業內部系統則著重使用平順與穩定性。

鼎新表示沒有推出.NET的產品,不表示沒有關注.NET技術,研發處持續投入新技術及產品的研發,未來將著重Java及.NET雙主軸,明年會推出國際級集團式的Java版WorkFlow產品。資訊廠商應考量既有客戶的配套措施,冒然以新技術推出新版產品,對客戶而言,與其升級不如重新評估新技術開發的產品。

事實上.NET的規格與標準不算成熟,未來仍有變動的可能性,鼎新傾向在新產品線使用.NET開發,再將經驗回饋給既有的系統,避免重複犯錯的可能。決勝關鍵在服務。未來的趨勢。當BPM走入WorkFlow,流程取代表單成為主體

在普遍的觀念中,資訊部門是花錢的單位,無法為企業創造利潤,所以選擇資訊產品時,價格往往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不過俗話說「不用錢的最貴」,也有一定的道理。產品功能無法滿足需求,或彈性不足導致應用受到限制,將必須為當初的決策錯誤,付出更多的代價。

企業級資訊產品的銷售模式,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就一拍兩散的關係,廠商的專業能力及客戶服務機制,往往是產品導入成敗的關建因素。WorkFlow雖然不是企業的核心系統,卻是所有員工都會用到的系統,一旦停擺影響層面很廣,資訊廠商是否有足夠的技術與人力,提供即時必要的協助,企業可多打聽客戶給予的評價。

WorkFlow廠商經過幾年的洗禮,有些已經消聲匿跡,改朝換代的事情也時有所聞,還有許多後起之秀努力加入戰場。基本上,軟體界沒有進入門檻,只有成長及存續的門檻。若廠商無法永續經營,那麼客戶所有的投資將血本無歸,企業在選擇產品時不可不慎。

華苓科技總經理梁賓先表示:「WorkFlow的主流趨勢是與BPM的應用結合,並整合Portal及文管系統,提供個人化、智慧化與自動化的服務。」WorkFlow可說是實現BPM的工具與平臺,而真正的BPM必須支援決策、管理、模擬與分析等管理功能。

新人類也認為WorkFlow將橫向刺激企業入口網站的發展,雖然購買EIP的企業很多,但若未與企業既有系統整合,並未帶來很大的價值。

以往人工作業的公文處理,必須等待收發,透過自動化工作流程不但可自動傳遞公文,還可透過稽核機制發現造成流程停頓的關卡,發出稽催通知或跳關處理。事實上,高階主管發生積壓文件未處理的原因,是根本沒開電腦,有很多情況是請秘書代為簽核。若能透過流程引擎設定個人化、智慧化及自動化的機制,在固定時間根據條件自動執行將使工作更輕鬆。

現在企業WorkFlow多侷限於內部的應用,除非使用相同的WorkFlow產品,否則無法跨企業串連流程,主要是尚未標準化的緣故。目前有WfMC、BPEL、WARIA及BPMI.org等組織,著手擬定電子表單的標準規格,當正式的標準出現後,將可實現B2B應用的理想。不過,哪一個組織制定的標準,未來會成為公開標準仍是未知數,企業及資訊廠商只需持續關注,不必過度緊張。

現在絕大多數的WorkFlow產品均強調BPM的應用,然而市面上也有不少BPM的產品,不免讓人對兩者產生名詞上的混淆。BPM的解釋各方說法很多元,主要不脫與核心系統整合及流程持續改善這兩個重點。

BEA WebLogic Integration也包含BPM的應用,BEA技術經理蕭百齡分析:「WorkFlow著重辦公室自動化應用,以表單及公文等文件為核心。而BPM是整合的核心,處理企業的核心業務,其重要性超越WorkFlow。」也就是說WorkFlow較偏向請假單、加班單、請款單等一般事務性的應用,因此WorkFlow系統停頓對企業影響不大。而BPM負責企業的核心業務流程,例如電信公司的手機號碼申請流程、電話申裝及派工流程,信用卡中心的客服系統等,一旦BPM流程故障,將導致企業嚴重的損失。

Ultimus臺灣區業務經理江文正說:「BPM是以WorkFlow平臺為工具,導入方法論,達到流程持續改善的目的。」而華苓科技產品規畫部經理饒彰年表示:「分析報表是BPM的基礎。」透過工具模擬監控流程,並以報表提供量化的數據,才可進一步找出瓶頸,達到持續改善流程,以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目前BPM與WorkFlow主要的差別在於,BPM以流程為導向,沒有表單設計工具,訊息傳遞的形式多樣化,可能呼叫Web Services或觸發外部程式,不一定以表單呈現。流程只是BPM的一部分,還包含人機互動介面,及必須支援EAI及B2B訊息格式轉換的標準協定,以串連ERP、CRM,甚至上下游合作夥伴的系統。

綜合BPM與WorkFlow的應用,可發現BPM、EAI及WorkFlow有逐漸合流的趨勢。WorkFlow是否包含BPM的概念,可檢驗是否包含B2B的Rosettanet協定,及與應用程式整合的EAI機制,應提供標準的連接器(Adapter),而非寫程式或直接存取資料庫完成,並包含視覺化的人機互動介面,提供分析工具以持續改善流程。文⊙李延華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