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co

回顧2015年的新興IT技術當中,OpenStack、Container、DevOps,絕對是名列前茅的熱門議題,各家IT廠商在後續的產品藍圖上,無不把這些技術的應用與整合列為重點項目,而它們之所以炙手可熱,主要是能夠協助推動軟體應用服務的持續整合(Continuous Integration)、持續提供(Continuous Delivery)、持續部署(Continuous Deployment)。

不過,這一波風潮似乎在公有雲服務的環境上最為興盛,一到了私有雲環境上,企業可能就必須設法自行建置,由於這些功能是源自開放原始碼的多種系統與應用軟體套件,因此,對於習於使用套裝產品的企業而言,技術門檻相當高;在此同時,從軟體底層的硬體角度而言,也並未隨著這一波應用風潮而有所調整,例如,效能與資源管理效率可能無法針對上層Container應用的特性,而做到最佳化;或是並未提供API,讓軟體或程式碼能夠更直接地呼叫、執行,因此還是必須仰賴手動的方式來操作。

所幸,從去年起,已經有越來越多IT廠商注意到其中的商機,而開始投入這塊市場,陸續推出了相關的產品,來回應這方面的需求。例如,強化可由軟體來定義(Software Defined)的特性,並且支援Docker container應用,以及Chef、Ansible、Puppet等自動化組態管理平臺,也有公司進一步延伸到DevOps平臺的建立。

面對這股即將興起的IT風潮,我們看到已經有一些伺服器廠商加入支援行列,也意味著相關的整合應用將會變得更普及。

其中,支援動作最為顯著的是Cisco和HPE,兩家公司異口同聲提出了新的產品類型:「組合式基礎架構(Composable Infrastructure)」,藉此與現行的IT基礎架構快速建置套件產品區隔,例如融合式基礎架構(Converged Infrastructure),以及超融合基礎架構(Hyper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以目前來看,組合式基礎架構的產品定位上,主要的訴求對象是想要大規模採用DevOps環境的企業,協助他們實現「基礎架構即程式碼(Infrastructure as Code)」的理想。

軟體先行,Red Hat與VMware將產品應用擴及DevOps領域

想要提升IT架構的建置速度與靈活度,我們都知道可運用伺服器虛擬化技術來做到,不過,隨著這幾年Container、OpenStack與自動化管理應用當紅,幾家企業級的系統軟體廠商首當其衝。

有些公司把心力花在自身經營的雲端服務上,像是微軟專注在Azure,IBM則是主推SoftLayer與Bluemix,但也還是持續發展Container,以及IaaS平臺

有些公司則正面回應,推出相關產品來應戰,例如Red Hat和VMware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Red Hat

Container開始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與Docker崛起有關,Linux作業系統平臺對於各種Container的支援也非常積極。

以Red Hat為例,可由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7,以及Atomic Enterprise Platform、OpenShift等產品,來提供Container。若要管理Container架構與工作負載,則搭配Red Hat CloudForms。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在今年4月新推出的基礎架構套件Red Hat OpenStack Platform 8,以及Red Hat Cloud Suite,也都結合了上述產品的應用,顯然是為了協助企業建置雲服務等級的DevOps平臺而來。

此外,去年10月,該公司也併購自動化組態管理軟體廠商Ansible,今年推出2.0版,可擴及OpenStack的管理,強化支援AWS雲服務、VMware虛擬化與管理軟體、微軟Windows等環境,並改良Docker與網路自動化機制——隔1個月後,Re Hat又宣布Ansible支援Arista、Cisco、Cumulus、OpenSwitch、Juniper等網路設備作業系統。Ansible這些新特色與改進,也都是為了DevOps而來。

VMware

當前DevOps的風潮之大,也影響了企業伺服器虛擬化平臺大廠VMware。去年他們推出了vSphere Integrated Containers環境,用於混合環境(vSphere可同時執行Container與VM),以及Photon Platform,用於雲服務原生應用(Cloud-Native App)。

就基礎架構的管理而言,VMware從2014年起,對於企業需同時管理傳統IT與雲服務原生應用的需求,也開始正視。他們也積極推動進階的產品技術,希望從伺服器虛擬化環境的管理,逐步提升到智慧型維運管理、自動化IT環境、基礎架構即服務,最終達到DevOps就緒的IT環境。

而在這個轉型的過程當中,VMware借助的旗下產品主要是vRealize Suite,並透過不同版本來對應各自的情境。今年2月,該公司透過新推出的vRealize Suite 7,對於既有用戶如何從單純的虛擬化環境跨足到DevOps,就提出了一套很完整的階段規畫。

硬體整合在即,Cisco、HPE、VCE提出對策

談到Container、DevOps、Cloud Native,通常就會提到Infrastructure as Code(IAC),這個稱呼乍看令人摸不著頭緒,但說穿了,其實,就是透過程式碼與預先定義好的組態檔,自動產生(provision)與管理IT基礎架構。

而且,這裡的IT基礎架構,並不只是針對虛擬機器,還包含Container,甚至是裸機(實體伺服器)的管理與部署。

很多人都在關注IAC的進展,就連《重構:改善既有程式的設計》作者Martin Fowler,在今年3月,也特地於自己的網站上,發表了一篇〈InfrastructureAsCode〉探討。

對於多數企業IT人員而言,所謂的IAC,也許用軟體定義式IT架構來稱呼,會比較習慣一點。因為這股技術風潮已經持續好幾年了,從個人電腦、伺服器能夠被虛擬化之後,IAC的應用就已經一點一滴地浮現,只是現在可操控的系統層級更為細緻,而且更多元。

關於DevOps的應用推廣,過去硬體廠商在這個領域的著墨不多。這幾年來,他們除了定期跟著Intel Xeon處理器改朝換代而推出新機型,以及持續提供整合型系統/融合式基礎架構的產品,也發展出提供高密度運算或儲存資源的機型,希望針對高效能運算(HPC)應用,以及雲端服務業者的需求,達到以最小空間獲得最大IT資源的目的。

對於軟體定義風潮的接軌,主要還是跟近期大數據應用爆發,促使基於通用伺服器架構、可橫向擴展規模的軟體定義儲存系統,開始風行。隨後,對於緊密整合伺服器虛擬化平臺與軟體定義儲存的超融合基礎架構,由於可節省無需外接專屬儲存設備的成本,企業接受這類整合型方案的意願也跟著大增。

以目前的發展進度來看,下一個軟體定義IT的關鍵時刻,可能是網路虛擬化的整合,同時,企業也在熟悉動態調度運算資源與儲存資源,而廠商的軟硬體平臺也將增添更多自動處理的機制。當這些因素逐漸成熟之後,應用IAC的障礙可望日漸消解。

不過,要支援主流伺服器虛擬化平臺的好處很明顯,,要投入更高階的軟體定義、OpenStack、Contianer、DevOps環境,由於需求並不明確,可能就讓不少伺服器廠商為之卻步了。所幸,有些廠商已經決定要突圍,打算搶下這個新領域的發言權,從這幾年來看,Cisco最先提組合式基礎架構,接著是HPE,最近VCE也在新的產品當中開始觸及DevOps議題。

Cisco

2015年下半,Cisco開始介紹組合式基礎架構的概念,並以旗下的UCS M系列模組化伺服器,以及UCS C3160機架伺服器,作為應用這類架構的代表產品。

有趣的是,根據新聞稿發布時間來看,Cisco是在2014年9月向市場介紹這兩款產品,當時是用「Cloud-Scale Computing」作為號召。不知為何,隔年,他們改以「Composable Infrastructure」作為新的訴求。

對於這個新架構,Cisco認為,若為了進一步縮減維運成本與提高彈性,IT運算資源與儲存資源,應該從傳統的手動組裝、現行的整合式組裝,進化到動態組裝的境界,而UCS M系列和UCS C3160各自要對應的IT場景,分別是運算密集與儲存密集的環境。

HPE

第二個我們看到主打Composable Infrastructure的廠商是HPE,他們在去年12月宣布推出Synergy的伺服器,不過產品真正上市的時間是今年3月底,與Intel Xeon E5-2600 v4系列處理器平臺推出的時間一致。

Synergy採用與刀鋒伺服器相似的模組化設計,企業可搭配運算模組、儲存模組與網路模組,而且還有Composer與Image Streamer等兩套管理模組,取得監控與映像部署的機制,讓用戶能夠做到更快速的應用系統建置。

在這套系統裡面,HPE強調能提供動態的IT基礎架構共用資源配置,並能支援軟體定義應用,同時也提供統一的API介面

VCE

除了Cisco和HPE之外,在5月舉行的EMC全球用戶大會上,身為整合式系統龍頭的VCE,也發表了跟DevOps應用有關的超融合基礎架構產品——該公司基於去年推出的VxRack System 1000系統,新提供了一套名為Neutrino Nodes的伺服器節點,當中整合了OpenStack,可協助企業快速建置IaaS服務。

接下來,VxRack System with Neutrino Nodes還將推出VMware Photon Platform,以及Apahe Haddoop的版本,支援Container與大數據應用。

目前,VxRack System還可搭配兩種模組:SDDC Nodes和Flex Nodes。以VxRack System with SDDC Nodes來說,其實就是去年VxRack System 1000,是基於VMware EVO SDDC軟體平臺,當中整合vSphere、Virtual SAN、NSX、vRealize Operations、vRealize Log Insight,以及EVO SDDC Manager,用戶還可選搭VMware桌面虛擬化軟體Hoizon。

另一套VxRack System with Flex Nodes則是今年4月推出的,所採用的系統軟體是EMC ScaleIO的軟體定義儲存系統與VMware vSphere。

化整為零,IT架構要能動態組合

從目前市面上所能看到的商用等級軟硬體產品來看,不論是Container、DevOps或組合式基礎架構,在技術發展和普及度方面,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難以預知何時會成熟,對於想要拓展市場的廠商,以及無法確定本身有需求的用戶來說,也許在短期之內都處於觀望的角度。

然而,在IT系統持續不斷整合的狀態下,簡化IT資源提供與加速系統部署之路,是非走不可,因為對於前端使用者來說,除了無法容忍應用服務停擺之外,也不能接受一成不變的功能,當上層的應用系統面臨持續整合、持續提供、持續部署的狀態時,有賴於可動態因應的IT基礎架構,接下來的IT,必須能做到能自動化隨需供給系統執行環境,以及自動化管理,能否做到以軟體來定義,以程式化的方式來動態控制,將是關鍵。

組合式基礎架構演進三部曲

IT基礎架構經過長久的演變,在軟硬體配置上,最早需仰賴手動組裝,後來則進步到由廠商預先驗證、組裝,到了現在,已經發展到動態組裝的階段。(圖片來源/Cisco)

 

分秒必爭!組合式基礎架構贏在速度

企業目前的IT基礎架構可分為4種:在傳統架構下,系統是各自獨立,若要建置起來,需要花上好幾個月;接著出現的融合式基礎架構,系統之間的資源能夠共享,建置所需時間縮短到以天為單位;到了超融合基礎架構,由於整合度高,資源管理變得簡單,若要建置IT基礎架構僅需幾個小時。
而近期新推出的組合式基礎架構,對於IT資源的使用更為動態,而且由於搭配自動化與可程式化機制,建置時間能在幾秒內完成。(圖片來源/HPE)

 

組合式基礎架構的4大階層

當企業想要評估組合式基礎架構的導入,對於IT架構需依序考量幾個因素。首先,IT基礎架構需支援由軟體或程式碼的方式來配置,而且要能橫向擴展使用規模;接著,IT資源必須能夠支援動態組合與調度指揮;在第三個層級,IT基礎架構需支援自動化管理;最後,要能達到以應用為中心的完美目標。(圖片來源/Moor Insights & Strategy)

 

組合式基礎架構與現行基礎架構比一比

相較於傳統架構、融合架構、超融合架構,組合式架構的特點,是希望進一步簡化IaaS服務的建置,更徹底完成軟體定義IT的理想,並且支援超大量的工作負載,以及涵蓋實體、虛擬與容器化的工作負載。(圖片來源/HPE)

 

VMware從管理軟體的角度支援DevOps應用

伺服器虛擬化是當前企業IT基礎架構的重要平臺,上面承載了許多應用系統,包含傳統應用系統,以及新興雲端應用,針對整體環境的管理,VMware是透過自身的vRealize Suite這套軟體來協助。(圖片來源/VMware)

 

組合式基礎架構的重要精神

在Container、DevOps的IT架構管理上,最常提及基礎架構即程式碼(Infrastructure as Code)的概念,而這也是實現組合式基礎架構的關鍵。
例如,要有彈性的API、IT必須更貼近DevOps的管理,我們也要學著把硬體當軟體來看待,以及資源耗用是變化多端,而非一成不變。(圖片來源/EMC)

【相關報導請參考「組合式基礎架構興起,重新定義伺服器應用」專題】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