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2020年造成全球大流行,受衝擊最直接的莫過於交通旅遊業,以象徵國門的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簡稱桃園國際機場或桃機)為例,在疫情爆發前夕的2019年,客運量達到4,868萬人次,較前一年成長4.63%,平均每天約13.3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但在隔年疫情大爆發,2020年全年客運量大跌逾8成,降至743萬人次,2021年全年更是不足百萬,為桃園國際機場開站以來新低,航空運輸業大受影響。
儘管旅客運量驟減,過去人來人往充滿旅客的桃園國際機場,因這場疫情的關係,機場變得空盪盪,但並沒有使桃園機場放緩智慧化發展腳步,這幾年陸續與外部單位、業者合作,以機場為場域導入新科技推動POC驗證,例如用於接待引導旅客的服務型機器人,還有機場內載運旅客的小型自駕車等等。
試辦臉部辨識系統,旅客刷臉快速完成身分查驗
去年12月,為簡化旅客登機,桃園機場開始試辦One ID臉部辨識系統,旅客可自行選擇是否參加,只要在報到櫃檯或自助報到機,掃描臉部特徵建立該次旅程登機資料,完成註冊後,在機場管制區、登機門就能以臉部辨識通過閘口,旅客通關只需2秒,改善過去以人工查驗護照、登機證的作業方式。
臉部辨識系統試辦的背後,為桃園國際機場業務單位、資訊部門與航空公司合作的成果,參與的桃園國際機場資訊處處長余崇立表示,旅客註冊臉部特徵資料,系統不會建立永久的臉部資料庫,臉部特徵資料只會暫存,旅客出境航班起飛後即移除資料。加上從航空公司的Departure Control System(DCS)系統取得的旅客登機資料,將臉部特徵與旅客登機資料綁定,讓旅客的臉部特徵成為機場內的唯一身分識別ID,除了移民署依法還需要查驗旅客的證件資料外,進入機場管制區、試辦One ID的登機門,以臉部辨識快速完成身分識別。
試辦臉部辨識查驗,除了可降低疫情接觸的風險,還可以減輕機場管制區的航警人力,降低航警人工查驗旅客身分的負擔,或是航空公司在登機門查驗每位旅客身分的人力。過去,因大量旅客湧入機場管制區或是在登機門等候登機,大排長龍等候人工身分查驗的情形,可望刷臉加快旅客通關時間
甚至,在旅客建立專屬的臉部特徵及旅程資料之後,未來在旅客的同意下,可以發揮更大應用價值,例如與航空公司合作,作為高價值客戶的貴賓室出入依據,或是和免稅店分享資料,為即將要登機的旅客提供便利服務。
規畫MIS 2.0讓IT架構現代化
為提升桃園機場內部營運效率,在總經理但昭壁支持下,這幾年機場公司陸續推動資訊系統的革新。
目前使用已超過23年之久的MIS管理資訊系統,薪資、預算、會計、人事等作業系統已無法趕上現今營運需求,今年規畫從作業流程、資訊技術、資安等方面,符合未來10年資訊作業營運架構的MIS 2.0。籍此機會重新審視優化業務流程,以滿足電子化公文簽核、行動化作業、智慧化服務等需求,改善機場公司內部或上下游業者作業時間,提升桃園機場內部營運效率。
採用現代化的IT技術改變其資訊架構,MIS 2.0的基礎架構層方面,在虛擬機上建立容器編排及管理平臺,在邏輯整合層,將業務邏輯中重複部分拆解出來為微服務,快速部署應用程式,並利用容器作為應用程式的管理環境,可以根據微服務的執行狀態、容器運作負載平衡,在必要時自動擴充資源。此外,為滿足業務單位需求快速變化,還導入敏捷開發縮短改版時程。
圖片來源/桃園國際機場
桃園國際機場資訊處處長余崇立表示,過去IT是被動配合需求,現在應該主動設想需求的下一步並做好準備,業務單位有需要時就能使用,這是IT的價值。
建立跨系統的統一資料交換平臺
目前桃園機場公司內部大大小小約有58個主系統,這些系統散布於21個異質網路,約有300條交互連接的資訊流,不同系統對接,形成複雜的資訊流。
余崇立指出,過去資料散落在不同的系統,航機資料、旅客資料、塔臺資料散落在各個系統,假設A系統需要某個資料,該資料為B系統所有,A系統就會介接B系統取得資料,但是當C系統也需要相同資料,會看哪個系統有資料就和其對接,因此可能沒有和B系統介接,而是和A系統對接,由於每個系統獨立開發,過程中介接哪些資料源,系統承辦人可能也不清楚。
為此,桃園機場先擴充更新第一航廈T1、第二航廈T2的骨幹光纖網路,建置標準傳輸平臺,作為各單位不同系統的資訊整合基礎,未來也能介接正在興建中第三航廈T3的傳輸平臺。
去年桃機開始建置機場數位資訊整合平臺(Airport Digital Information Platform,ADIP),目的在建立符合國際航空資料交換標準及分析的平臺,整合內部與外部單位各系統營運資料,作為資料分析運用的基礎。ADIP正擴大介接各個系統,預計今年底正式上線。
然而,要建置ADIP的一大挑戰是,因不同系統所使用資料格式、名稱定義、欄位不同,導致資料整合的困難,一家航空公司在不同系統可能使用多種稱呼方式,例如X航、XX航空、XX航空公司,可能被電腦誤判為三筆不同資料。因此,資訊團隊花費半年以上的時間,和各個單位溝通,先瞭解其資料欄位、名稱定義、欄位的差異,以人工方式辨別使用不同名稱的同筆資料,或是利用特定欄位的固定靜態資料,例如班機編號,作為相同資料的判別標準。
為減輕塔臺、航空公司等其他單位的負擔,剛開始介接其系統取得資料,由資訊團隊負責資料清理,定出符合國際標準的統一資料交換標準,慢慢推動其他單位按照標準提供資料。
余崇立表示,ADIP類似企業服務匯流排(ESB),串接桃機公司內部與外部的系統的資料,扮演資料整合平臺的角色,介接不同的系統,取得人(旅客)、貨(行李或貨物)、機(航班)資料,未來各系統需要資料時,統一通過ADIP取得資料,解決過去各系統對接的資料源不一致,難以確保資料正確性的問題,建置ADIP平臺如同基本功,將資料收進來後經過整理,建立機場營運資料庫,確保資料庫的數據單一且正確,有了ADIP的資料整合平臺,才能做更進階的商業智慧分析。
過去雖然有很多資料,但都分散在各個系統,「我們就像在資料寶山,但不知從何著手」他強調,現在將資料聚攏後,就有方向挖掘其中的價值。
以ADIP整合平臺作為基礎,建置機場營運資料庫,資訊團隊進一步測試商業智慧分析的可能應用,與業務單位討論,根據其需求,例如整合資料提供出入境航班分析,透過長條圖、圓餅圖呈現數據分析的結果。還有客運量統計顯示每月的客運量、各地旅客的來源分布、入境旅客量等等。
整合資料改善營運決策
在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之前,2019年全年桃園國際機場約有26.5萬架次飛機,相當於一天約有700多架次,如此密集的班機架次,對機場公司而言,需要有效率航務管理。ADIP介接了塔臺的資料,航空公司的資料,以及民航局的資料,匯整這些資料才能綜合判斷什麼時間,哪架飛機應該或是即將要進來,桃園機場航務處才能預排飛機該停在哪個停機坪。
今年5月新開發的機場協同決策系統A-CDM(Airport-Collaborative Decision Making)上線。A-CDM依照國際作業標準,為掌握航班飛機的動態,將飛機從入境到出境分為16個里程碑,包括外站起飛時間、航機降落、航機上輪擋、地勤開始作業、航機撤輪擋、航機起飛等等,蒐集各階段的資料呈現航機動態。透過這套系統整合飛機不同階段的進度,讓塔臺、航空公司、地勤公司能夠根據飛機動態,決定停機坪的使用安排、機組人員調動、地勤人員待命等各項決策。
原本,桃機公司就有使用舊版的A-CDM,介接其他系統取得航機各階段資料,由於資料來源分散,加上資料傳送是用電子郵件或封包傳送,導致缺漏資料,資料不夠完整,因此各單位使用該系統的意願並不高,根據統計,舊版A-CDM一年只有24人次登入使用。
新建置的A-CDM,未來將統一通過ADIP取得航機各階段資料,確保資料來源單一化,同時透過監控機制,當發現取得資料有缺漏,向資料來源確認原因,提高取得資料的完整性。
余崇立指出,利用監控機制確保資料傳輸的完整性,資料完整度從6成左右提高至9成以上,理論上有助於各單位的決策參考。為提高使用意願,在上線之前,與塔臺合作測試調整系統,未來將再蒐集其他單位使用意見進行調整。
引導資訊團隊心態改變
桃園機場過去在民航局桃園機場航空站時代,屬於行政機關,儘管已轉型為國營事業,一般員工已是勞工身分,但資深員工仍可選擇以公務人身分任職,加上傳統資訊部門以維護資訊系統的穩定為主,心態偏向守成。
在余崇立帶領資訊單位後,智慧機場推動小組也併入資訊處,因此現在資訊單位除了要確保系統穩定、資訊安全之外,更要扮演機場智慧化的轉型推手,如何引導團隊改變思維,成為余崇立上任後的一大挑戰。
余崇立不諱言,資訊團隊過去以守成為主,但這幾年展開資訊系統革新,例如為了建立ADIP匯整資料,資訊團隊需要和其他單位溝通系統介接,剛開始,資訊同仁可能覺得並非本身的工作範圍,而有抗拒改變的想法。
因此,余崇立的做法是,適時讓團隊的工作成果能被看見,被其他單位肯定,讓資訊團隊了解做這件事背後的意義,當資訊團隊做得好,為前端使用單位帶來方便,團隊也會願意接受改變,形塑作業文化,帶動思維的改變。
過去在交通專業擁有豐富經歷知識的余崇立認為,IT永遠是支援單位,推動智慧化發展的過程中,讓IT價值浮現檯面。「過去IT是被動配合需求,現在應該主動設想需求的下一步並做好準備,業務單位有需要時就能使用,這是IT的價值」。
CIO小檔案
桃園國際機場資訊處處長余崇立
學歷: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
經歷:曾在高鐵籌備成立期間,負責通車前的營運準備工作,2010年桃園機場公司成立,在業務處擔任高級專員,歷任副理、經理、副處長等職務,2017年擔任企業發展研究處副處長,於2019年升任總務處處長,隔年接任資訊處處長。
公司檔案
桃園國際機場
地址:桃園市大園區航站南路9號
成立時間:2010年
主要業務:自行政機關轉型成為國營企業後,積極導入企業化的經營及執行思維,不斷致力於各種人性化服務措施的推陳出新,把「用心 連接世界」的品牌精神發揮到極致,並以機場捷運、航廈擴建及跑道整建等工程的竣工為基石,持續強化各項軟、硬體建設,以吸納更多旅客人數、提升優質服務的能量。
員工數:653人
董事長:林國顯
總經理:但昭璧
圖片來源/桃園國際機場
資訊部門檔案
資訊部門主管職稱:資訊處處長
資訊部門主管姓名:余崇立
資訊部門人數:31人
IT預算:約2.7億元
IT大事記
2010年:資料處理中心改為資訊處
2011年:航務管理暨航班運輸系統
2012年:明日航班運量作業電子化、電子公文線上簽核作業、航務管理系統計費功能上線
2016年:大規模航班疏運系統上線
2018年:推出桃園機場官網APP、建構管理系統上線
2019年:伺服器虛擬化平臺啟用
2021年:桃園機場智慧化應用POC試辦計畫成果展示
2022年:商業智慧平臺啟用
熱門新聞
2024-09-16
2024-09-17
2024-09-16
2024-09-13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