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能夠落實醫療平權,不因居住地點的差異影響民眾就醫權益。發展遠距醫療,讓醫療資源能夠妥善運用,提升山地離島偏鄉地區民眾就醫可近性。」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總執行長潘延健談起遠距醫療,滿是期待的說個不停。遠距醫療,正是長庚醫療集團實現偏鄉醫療未來願景的關鍵。
長庚投入偏鄉醫療長達了20年,南北院區都動員,年年派出醫生深入偏鄉巡迴,花東臨海鄉鎮、桃園復興山區,甚至離島的澎湖將軍嶼,都有長庚巡迴診療醫生的身影。「直到現在,我們的醫生還是會上山。」潘延健強調。
潘延健是多年來推動長庚遠距醫療發展的關鍵人物,也是數十年前打下臺灣電子病歷基礎的核心成員。
去年,因應COVID-19疫情,衛福部2次函釋,讓居家檢疫和隔離民眾也成為通訊診療的對象,進一步帶動了全臺許多醫療院所都加入遠距醫療行列。
今年,配合「全民健康保險遠距醫療給付計畫」,健保署更正式將遠距醫療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在潘延健眼中,「今年可說是遠距醫療健保元年,既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
耕耘偏鄉醫療20年,悟出遠距醫療最佳實踐方法
臺灣大型醫療院所大多集中在都會區,山上或臨海偏鄉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不只人力,醫療設備也遠不如都會區齊全。
過去只能靠大型醫院出動醫生,帶著可移動的醫療設備和裝置,深入偏鄉來進行巡迴診療,或是支援人力和設備都有限的在地醫療站,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就是其中一家長年投入的醫療集團。
儘管政府早在1986年就修訂醫師法第11條,打下了通訊診療基礎後,但當時法規仍要求,醫生必須親自看診,只有在山區、離島、偏僻地區,或是遇到特殊、急迫情形患者,醫生得以通訊方式診療。所以,過去數十年來,像長庚仍舊得年年派出醫生下鄉。
直到2018年通過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是一大轉捩點。這個辦法放寬了遠距診療對象的資格,定義出5類特殊患者,像是健保居家醫療照護計畫患者、家庭醫師照護計畫患者、急性住院後3個月內須追蹤的患者,以及居住於長照機構的長者和國際病患。
但這個辦法也不是完全開放遠距醫療,仍有兩個限制,一是除偏鄉、急迫情形和國際患者外,初診病人不能接受通訊診療。再者是,除了山區離島、偏鄉和急迫情形外,其餘情況,醫師不得開給方劑。
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出現,讓長庚看到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偏鄉治療模式,甚至可以回過頭來,改變原有的醫院門診型態,他們認為,遠距醫療模式的發展開始成熟了。
過去數十年的偏鄉巡迴醫療經驗,長庚相當熟悉第一線巡迴醫生的情況,也清楚知道偏鄉民眾難以被滿足的在地需求,所以,2018年,長庚決定自己跳下來,自己來研發遠距醫療設備產品。
從規畫到產品製作, 「不論是採購視訊元件,技術模組,再組合成自己的系統等,已經超乎了一般醫院的角度來投入。」潘延健強調,我們清楚實際需求,也自己有能力組合,「不論軟體、硬體都自己開發。」
花了1年時間,長庚團隊最後打造出兩款遠距醫療設備,也就是站立式遠距醫療車,以及手提式遠距醫療箱。
這款站立式遠距醫療車配有高解析度鏡頭、手持式檢查設備,像是眼底鏡、耳鏡、口腔鏡和皮膚鏡等五官鏡,甚至還有以及深度腹部超音波和淺層超音波儀器。
2019年,長庚醫院就在海拔1,600公尺高的桃園市復興區華陵醫療站,啟用了這套站立式遠距醫療推車。遠端支援醫院的專科醫生,可以遙控自由調整鏡頭角度,來檢視山上醫療站內的病患,也可以請醫療站醫師,利用手持式檢查設備,像是眼底鏡、耳鏡、口腔鏡和皮膚鏡等五官鏡,直接在病人身上操作這些設備,再讓人在遠端支援醫院的醫師隔空診斷。
長庚後來還開發了很多種遠距醫療設備,也可以銜接到這臺遠距醫療車上,比如內視鏡或居家生理量測設備等。潘延健表示:「幾乎可以應用大多數的情況。」
儘管山上的華陵醫療站只有一位家醫科醫師和一位護理師進駐,但是,遠端長庚醫院的各專科醫生,透過這套遠距醫療設備,就能支援山上民眾不同的專科看診需求。
但是,長庚團隊還不滿足,潘延健解釋,尤其天候不好,醫生要上山時,得冒著生命危險,有了方便開車就能攜帶的設備,就可以進行巡迴醫療。
因此,長庚進一步打造出了第二代的手提式遠距醫療箱,體積更小,甚至還設計成登機箱的大小,讓需要巡迴醫療或居家照護的醫護人員,可以直接拉了就走。「我們想讓醫師可以直接帶去離島,才設計成符合登機的尺寸和重量,連電池配置考慮到了。」最近,長庚在澎湖將軍澳嶼的遠距診療,就是靠這一箱手提式遠距醫療箱來支援。
不過,「研發遠距醫療設備不難,更難的挑戰是系統。」潘延健指出。
例如視訊軟體是遠距醫療的核心軟體,若用現成的雲端視訊服務或常見視訊軟體,不只解析度或互動方式,無法符合醫療需求,也因將醫療記錄上雲而有法遵的疑慮。
所以,長庚也花了很多時間自行建置核心的視訊系統,部署在內部伺服器環境中,來確保醫療資料和民眾個資的安全性。
一方面自行打造出全新的遠距醫療設備,另一方面,長庚思考的目標,不只是透過IT技術,打造出容易攜帶的設備,做到過去不容易實現的遠距診療方式,他們還想要進一步超越過去的遠距診療看診模式。
今年可說是遠距醫療健保元年,既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總執行長 潘延健 (攝影/洪政偉) |
整合醫院HIS,打破遠距診療與一般門診的區分
傳統的遠距診療看診模式,是讓遠端支援醫院的醫師在特定時段、特定診間,提供特定專科的遠距會診服務,遠距支援醫師須等待偏鄉病人呼叫,進行看診。潘延健指出,這個模式因受限於特定的時段與科別,因此降低了山地離島偏鄉地區民眾的就醫意願,導致看診量不大,「一個上午有2、3位病人就算多了」,但衍生出醫師給付不足的問題,醫院也得思考補助方法。
「如果遠距診療可以與一般門診,都在同一診間進行看診,就不會有補助問題。」他指出。意思是,如果可以打破這兩種類型診療的區分,遠距支援醫師就不必移動至特定的診間,而是直接在一般門診診間與時段,按叫號順序來對一般病人和遠距病人進行穿插看診。這樣一來,醫師能同時提供一般門診與遠距會診的服務,醫院也不必為補助問題苦惱。甚至,偏鄉民眾也可以一次預約不同科別,比如眼科、耳鼻喉科或皮膚科等,等待預約醫院叫號即可。
但要做到這一點,「醫療資訊系統(HIS)就得先進行整合。」潘延健舉例,透過遠距診療平臺來介接支援醫院HIS和偏鄉衛生所HIS,利用標準介面銜接不同的醫療資訊系統,讓遠距醫療服務可不限於同一個醫療機構,偏鄉民眾就能直接在遠端大醫院的HIS系統掛號、看診與病歷資訊的交換,支援醫院醫師也不必再到特定診間,使用特定系統來記錄病歷。
所以,長庚團隊整合了臺灣醫療院所常用的兩大HIS廠牌,包括大同醫護、展望亞洲科技的HIS,讓遠端支援醫院可直接調閱病人在偏鄉衛生所的病史和就醫記錄,而且遠端看診的資訊如病歷、醫囑等,也可直接儲存進各醫院自己的HIS系統。潘延健認為,未來,若進一步整合至多數大型醫院HIS後,醫療人員進行術後居家照護時,就可直接連接至患者手術的醫院。
整合主流HIS廠牌,讓遠距診療模式從點對點變成多對多模式
如此一來,潘延健強調,就算沒有使用長庚的HIS系統,其他大型醫院也可串接到同樣的遠距醫療模式中,長庚希望打破傳統「點對點」的遠距診療模式,轉換成「多對多」的模式,「一家醫院可支援很多偏遠地區,一個偏遠地區也可以有很多家醫院支援。」這是他更長遠的願景。
雖然這個遠距診療制度,讓大醫院可靠IT,將專科門診帶到偏鄉地區,甚至利用巡迴醫療,把醫療服務帶到更偏遠的角落。但潘延健認為,遠距醫療規範應可再放寬。比如,可將遠距醫療作業模式應用在居家照護時,可由受過嚴格訓練的專科護理師來操作數位五官鏡等設備,而非一定要醫師本人操作,或是一定要醫師在場。
他解釋,透過專業的教育訓練與考核認證,護理師可依照遠端支援醫院醫師的指令,將儀器(如眼底鏡、口腔鏡、皮膚鏡或鼻咽喉鏡等)在居家照護病人身上進行操作,同步將影像分享給遠端醫師進行診斷。如此一來,就可解決原本稀缺的專科醫師人力問題。
潘延健也建議政府,開放讓專科護理師操作的同時,也能放寬遠距醫療適用的範圍,「如果能讓醫師或護理師在巡迴醫療時,能夠依據病人原有處方箋協助給予藥物。」就會方便許多。亦可針對出院後居家照護病人進行遠距醫療傷口照護與病情追蹤,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他認為,未來遠距醫療法規鬆綁與適用範圍能再擴大,以提供更多元與更完善的遠距醫療照護服務。
下一波鎖定更多偏鄉
潘延健指出,不論是兩套遠距醫療解決方案,還是單一遠距醫療檢查儀器,都已通過衛福部食藥署(TFDA)認證。接下來,長庚要將這些設備推廣到更多偏鄉,如苗栗、屏東、臺東等。
但他也很清楚,偏鄉政府經費不足,對設備購置可能有所猶豫。他建議:「國家也許能將對偏遠地區的醫療建設經費,挹注到遠距醫療健保給付端,」來提高偏鄉政府對遠距醫療的擁抱。
長庚耕耘偏鄉醫療長達20年,遠距醫療是他們眼中最能改善偏鄉醫療品質的關鍵一步。
CTO小檔案
潘延健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總執行長
學歷:成功大學工管系學士
經歷:在長庚醫院有超過30年IT經歷,從在電腦處服務(資訊管理部前身)時,參與程式設計,進入行政中心後,轉而管理資訊系統,先後擔任電腦處副處長、醫務管理部組長、特別助理等,2018年8月接任行政中心副主任,而後升為行政中心總執行長,延續負責規畫及設計資訊系統的制度和流程的工作。
公司檔案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
● 地址:臺北市敦化北路199號
● 成立時間:1976 年
● 主要業務:急性、慢性綜合醫療服務,分布臺北、基隆、林口、桃園、嘉義、雲林、高雄及鳳山(高市府委託經營),以及長庚養生文化村
● 員工數:逾 20,000人
● 服務量:病床數10,054床、門診860萬人次/年、急診53萬人次/年、住院250萬人日/年
● 董事長:王瑞慧
● 主任委員:程文俊
● 網址:www.cgmh.org.tw
公司大事紀
● 1976年:創院時就已建立基本的計價、行政管理及帳務系統。採用IBM 大型主機系統
● 1988年至1997年:分別依序全面導入門診醫囑系統、住院醫囑系統、護理醫囑系統、檢驗設備全部完成連線,自動提供檢驗報告
● 2000年:Y2K資訊系統適型化,改採Oracle資料庫、Develop 程式開發系統
● 2002年:嘉義院區開院實施以電子化病歷看診,不調閱紙本病歷,後續2年內落實至全體系
● 2004年:全體系醫療影像無片化
● 2008年:實施電子病歷無紙化
● 2010年:檢驗備管和軌道自動化
● 2012年:從藥物開始發展閉環安全管理
● 2015年:啟動資訊再造,全部98個系統重新流程檢討,並採微軟.Net、MVC架構及全面模組化方式重新開發
● 2018年:完成資訊再造,邁向全智能醫院(AI Center、臉部辨識、機器人、影像自動判讀、全面導入結構化病歷、行政無紙化)
● 2019年:完成遠距醫療設備開發,率先於桃園復興區華陵醫療站啟用;林口長庚醫院通過HIMSS EMRAM七級電子病歷國際認證
● 2020年:長庚機器人手術訓練中心啟用
● 2021年:長庚體系醫院病理切片全面數位化,利於整合AI判讀系統
熱門新聞
2024-11-12
2024-11-10
2024-11-13
2024-11-10
2024-11-11
2024-11-11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