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任職於Mozilla臺灣分公司的簡冠庭(Timothy),正是最近網路上,相當熱門的HTML5文字雲詞彙分析機作者。該程式有趣的地方,在於它能將匯入的文章,做詞彙的分析,然後依照出現的次數,排列成文字雲圖案,而匯入的來源有多種選擇,例如,RSS、網頁、部落格文章及硬碟內的檔案等。

文字雲程式背後其實有一個小故事,簡冠庭說,由於在大學時便參與了Firefox中文化的工作,而在翻譯的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中文詞彙,例如開啟、關閉、確定等。而為了要驗證這些詞彙有沒有打錯,便用了JavaScript設計出一個統計的演算法,他先將相同的詞彙歸類,再依照出現的次數排序,然後檢查這些整理過的資料中有沒有錯字。

他說這只是當時的一個計畫,最後卻無疾而終,原因則是在Firefox上還真找不出什麼錯誤。後來,由於新推出的HTML5,增加了許多網頁製作的新功能,於是,簡冠庭就有了一個想法:既然有了詞彙分析演算法的程式,可以將任意文章裡的詞彙搜尋出來,那有沒有什麼方法,讓這些文字用很酷的方式呈現。

於是他便利用了HTML5裡的canvas功能,開發出文章詞彙分析機,方法是先使用詞彙分析程式,將分析出來的文字,畫出2個字,再重讀一遍裡面的內容,然後尋找網頁上有沒有空隙,再畫出2個字。如此不斷的循環,直到網頁被文字填滿。而文字雲會這麼受歡迎,他表示滿意外的,但也享受這種感覺。

從接觸Firefox開始進入社群,進而認同自由軟體理念

簡冠庭說,會參與Firefox中文化,要從國中說起,在1998年時有FrontPage等網頁製作軟體,寫網頁算是相當容易,他便與一群好友開始玩起網頁設計。而當其他人轉而去做別的事時,他還是繼續研究相關技術。他說,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在使用IE瀏覽器,後來出現Firefox時,因為對於網頁設計的興趣,簡冠庭也開始注意到它,從而接觸Mozilla臺灣社群。

在2009年當他還就讀大學時,因為該社群負責中文化工作的人要去當兵,簡冠庭便毛遂自薦,從此成為Mozilla社群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說,由於這樣的緣故,他漸漸認同自由軟體的價值。他舉了一個例子,當初因為IE在瀏覽器的市場上沒有競爭對手,反而使網路技術停滯不前,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好幾年,直到Firefox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局面。

因為有了競爭,所以各家瀏覽器,必須不斷研發新技術,以吸引使用者,最後的結果,便是如今瀏覽器的蓬勃發展,當然收益最大的還是我們自己。另外,他也認為開放原始碼是有其必要性的,透過所有開發者的共同參與,才是網路技術向前推進的力量。

由於認同這樣的理念,因此只要是自由軟體社群的活動,他都盡量的幫忙,像是2011年開源人年會的官網設計,他就參與其中。他說,在這些活動的過程中,看到許多跟他一樣,為了相同理念而付出心力的人,非常感動。

撰寫部落格文章,主要的目的在記錄自己學習的過程

簡冠庭的專長是網路前端開發技術,因此,在他的部落格timdream上,常會分享一些作品及網路相關的技術文章,像是HTML、JavaScript或是CSS等學習心得。而在這些文章中,也有不少是以英文來撰寫的。

會寫這些文章,他表示除了分享經驗之外,主要的目的,還是將自己學習的過程,透過寫文章的方式,加深自己的印象,並且可以隨時透過這些筆記來複習。所以,要用中文還是英文,要看當下的心情決定。

談到這他表示,要學好程式,看文件與問問題是學習的不二法門。簡冠庭說,不要怕提笨問題,就算會被笑,但只要去問,自然就會得到答案。另外,因為目前的技術手冊,還是以英文居多。他認為,英文程度不好沒關係,重點是不要害怕看英文。他說,許多人只要看到用英文寫成的文章,就會排斥,不願意去看,但這樣子,英文是永遠不會進步的。

除了分享技術文章之外,對於自由軟體社群的發展,簡冠庭也會發表一些看法。例如,最近他在部落格上張貼了一篇American Censorship Day的文章,內容是關於美國國會,目前正在審查一個名為Stop Online Piracy Act(SOPA)的法案,此法案成立的目的,是授權執法機關,讓他們將有侵犯版權內容的網站關閉。

但他認為這嚴重妨礙了網路言論的自由,簡冠庭說,因為這樣子,所有使用者可以自由張貼內容的社群與論壇,都有被關閉的可能。他解釋,法律與言論自由,必須要有適當的平衡,及一定的比例原則。如果美國通過了這麼嚴苛的法案,會影響到網路的整體發展。他說自己本身也是寫程式的人,因此他也了解到著作權及版權必須維護與尊重,但是執行的方式,並不應該是這樣子的。

高中時利用自身專長,替星圖程式提供中文支援

另外在他的部落格中,也會有關於天文、物理及太空科學的文章。他說這些都是他的興趣。

在2001年,當時還在就讀高中的簡冠庭,曾經參加過天文社,而因為當時的網頁技術,還不像現在那麼厲害,例如在網頁上輸入google sky關鍵字,就可以找到Google提供的星圖連結。

簡冠庭說,那時有一套名為Stellarium的電子星圖程式,他想讓那個軟體更好用,因此便利用他的專長,測試該程式的程式碼,並做了更好的中文支援。而他說直到現在,還會有國中小的學生,或者一些陌生人,會走向他面前跟他說,「原來他就是讓Stellarium更好使用的作者」。所以他自認,在天文教育中,自己還是有一些小小的貢獻。另外他也表示,因為對物理有興趣,所以大學時念的是相關科系,只不過現在做的事情,卻跟物理沒有關係,他笑稱自己是物理界的逃兵。

簡冠庭在大學畢業後的第1份工作,是到中研院的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擔任助理,當時資創中心有一個數位典藏專案,內容是要充分運用參與數位典藏計畫的博物館資源。

而他則是負責研究與推廣OpenID──用意是使用同一組ID就能登入每個網站,如此就不需記憶許多的帳號及密碼,但前提是該網站必須提供支援OpenID的功能,而由於一些知名社群網站,如Facebook表態不支持該計畫,因此使得OpenID的推行並不順利。

2011年初,簡冠庭到了貓頭鷹出版社擔任網路開發工程師,當時該公司計畫要發展數位出版,而他的工作內容,就是以網路前端技術,開發能瀏覽數位資訊內容的App,他說,針對不同形式的內容,要規畫的呈現方式也會有差異。例如,在旅遊書上,就會加上地圖導覽及位置標記的功能。但在9月時,他得知Mozilla要來臺灣設立分公司,並且也希望能先在社群中尋找相關人材。

由於長期在Mozilla社群擔任義工,也因此希望能藉這個機會到該公司工作,於是他便寄履歷,最近他已順利到Mozilla任職網路工程師。談到這裡,他也解釋了,其實社群與Mozilla基金會並沒有從屬關係,該社群只是由本地一群熱愛Firefox的人組成的團體。不過,每當社群舉辦活動時,Mozilla基金會還是會贊助經費。

而這次Mozilla在臺灣設立公司,最重要的計畫,便是推動Boot to Gecko專案,該專案的內容是以Firefox的核心技術「Gecko」為基礎,發展出一套在手機上執行的作業系統,只不過這個系統在本質上還是一個瀏覽器。他強調,這個專案完全都是用開放源碼技術。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簡冠庭使用的是Apple的電腦,對此他說,由於自己在設計程式時,習慣用Unix-like的命令列工作。但Linux的桌面環境對他由言,是較不穩定的作業系統。而Mac OS是屬於BSD的作業系統,因此才會選擇使用該產品。

 

IT人物

簡冠庭

Mozilla台灣分公司網路工程師

●  出生年:1984年

●  學經歷:畢業於中央大學物理系、曾任職Mozilla臺灣社群在地化經理、中研院資創中心專任助理、貓頭鷹出版社技術編輯、Tech Day 2011講師

●  工作內容:專案開發

●  公司名稱:Mozilla臺灣

●  服務項目:網路瀏覽器軟體開發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