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的洪流中,最寶貴的紀念品就是遺留下來的歷史文物;而這些陳列在博物館中顯得陳舊的歷史文物,在面對0與1科技時代的到來時,不僅改變了博物館展現歷史文物的方式,其IT的滲透力,更讓歷史文物穿越時空以及年齡的限制,讓老舊的博物館有著科技的、新的展現方式。

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兼資訊中心主任林國平表示,超過千年的歷史文物,不論是器物、書畫、善本書籍甚至是清宮檔案等,都藉由數位化而有不同風貌的呈現。一般說來,企業在進行E化,主要的目的不外乎是,提升企業形象以及競爭力,拓展企業現有的客戶群,並加深客戶的向心力。對於故宮而言,數位化後的故宮,藉由數位典藏、數位博物館以及數位學習的展現,不僅達到了企業E化的3大目的,也讓古老的故宮文物「煥然一新」。

從拍攝、掃瞄起步的數位典藏
故宮開始把文物數位化做數位典藏,是由一個國家行計畫所推動的,是屬於「國家典藏數位化專案」中的一環,除了故宮之外,有國家圖書館、史博館等7個單位也參與其中,故宮內部則有出版、器物等6個處室共同努力;這也是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的數位臺灣計畫。

數位典藏的標準流程,包含:制訂文物數位化標準、選件、分析編輯後設資料、將影像檔數位化、影像色彩管理、智慧財產權保護、儲存、管理與加值應用。其中,文物典藏數位化的重要過程就是,將古老的器物、書畫、善本書籍檔案等,進行拍攝或掃瞄,林國平說道。

藉由2套合計斥資800萬元的專業數位攝影系統(含鏡頭、閃燈及棚燈等),將歷代器物、書畫等進行拍攝;善本書籍的部分,則藉由掃瞄,加上文字說明以完成數位建檔的工作。由於數位典藏是委由不同的業務單位執行,例如器物是由器物處拍攝,書畫、善本書籍等則由書畫處、圖書文獻處分別進行拍攝、掃瞄,各有專長分工的情況下,找出「共同標準」並完成就是數位典藏的第一個難關。

為了找尋標準規格,林國平表示,除了在計畫開始前便已經召開跨部會會議外,各處室人員也尋找國際標準。其中,器物和書畫便以CDWA 1.0為規範;善本書籍屬於收藏品,世界各國多採用圖書館的標準,故宮目前以EDA規格為主。

進行數位典藏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各處室對於數位建檔的資料庫欄位需求不同,不論是時間、朝代、甚至人名、圖檔規格等,都有不同詮釋方式和欄位需求。以前各個部門各自管理自己的文物檔案時,沒什麼問題,可是牽涉到未來跨部門存取資料的時候,欄位不同便無法整合,因此故宮花了很多時間心力在討論這個難題。最後的決定是,所有的各部門的文物資料檔會有一些基本的共通欄位,在這些之外,才增設一些自由欄位給各處室根據業務需要,去設定所需的欄位。

另外,為了資料庫便於整合且利於查詢,林國平說,除了陸續將MySQL、SQL Server陸續改成甲骨文(Oracle)資料庫系統外,還有後設資料(metadata,亦有人稱詮釋資料)分析,並與國際Metadata標準接軌,和國際間其他主題計畫作XML資料交換機制。

有了完善的欄位機制和圖文說明,數位典藏才能進行資料整合,並有再利用的價值。

數位典藏儲存容量將達10TB
臺北故宮陳列室僅有4573坪,展品總計有65萬餘件。要將這些展品全數進行數位化,實為不可能的任務,因此,林國平說,會挑選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進行數位化的工作。

不論是掃瞄或是拍攝的數位影像檔,每個數位圖像檔至少600MB以上不等,多為TIFF檔。如果故宮有10分之1的文物完成數位化,至少也有37TB的儲存容量需求。也可以說,數位典藏第一項增加需求的就是儲存容量。

林國平表示,故宮目前已經完成NAS(網路附加儲存)以及SAN(儲存區域網路)的建置,在磁碟陣列的容量上面,先前已完成4TB光纖通道硬碟的採購,以作為線上儲存(On-line Storage)之用;在今年陸續增購6TB的SATA硬碟採購,作為近線儲存(Near-line Storage)之用。亦即,到今年底為止,已經有10TB的儲存空間,作為數位典藏的檔案儲存之用。

NAS主要是採用微軟的WSS 2003架構,支援開放系統,並做為外部檔案分享之用。而SAN的建立,讓使用者便於整合複雜的儲存環境,並透過使用者的策略與設定,達到儲存設備自動化管理的境界。林國平指出,在數位檔案的傳輸時,以光纖專線進行傳輸,不妨礙日常系統的頻寬,也達到傳輸的安全性。

目前儲存架構上,採用SAN與NAS並存。在主機、伺服器部分,則採用叢集(cluster)電腦架構,達到系統的高可用度,且作為備援之用,組成兩套伺服器和作業系統,在當其中1套數位典藏系統無預警停機時,另1臺備援系統可即時接手。

LTO磁帶、光碟的雙重備份
由於數位典藏的過程完成不易,為了讓每一個數位檔案都能夠詳細完整的保留下來,定期備份、多元方式儲存,則是故宮數位典藏的特色。

林國平說,最早的備份方式是先把資料存到磁碟,再把資料從磁碟分別備份到磁帶以及光碟。而作光碟儲存,主要是為了業務上的傳遞之用,但目前很多圖檔輕易超過4.7GB,有考慮改以磁帶作為業務部門中的檔案傳遞之用。

每個數位檔案在數位化達一定程度時,都必須進行備份。最早,故宮的備份是以光碟備份為主,陸續增加了LTO-1的磁帶機,搭配400GB的磁碟陣列(RAID);爾後再升級成LTO-2磁帶機,加上2TB的磁碟陣列,然後再將磁碟陣列擴充到4TB。主機早期以IBM的R6為主,後來則陸續升級成E450、E650及V880;也有一些搭配微軟作業系統的電腦伺服器以及Tivoli、Veritas軟體的輔助。這些軟、硬體設備,確保了數位文物的備份安全。

數位典藏從數位攝影開始,到保留RAW檔、進行檔案分離、轉檔成TIFF檔,並進行命名管理,將數位檔案存放到磁碟陣列上,然後再利用光碟櫃進行光碟燒錄,或是以LTO-2磁帶進行備份。由於資料的搬動是一大困擾,因此故宮的數位檔案在上傳到固定磁區後,直接進行光碟燒錄或磁帶備份。目前備有2臺光碟燒錄櫃、2臺LTO-2磁帶機,1臺LTO-1磁帶機,支應這些備份作業。

一般機房的備援系統,故宮也都有規劃,但在考量數位檔案的安全與可用性之餘,林國平認為,古文物的確實保存、備援,應該才是數位典藏的精髓所在。讓收藏古文物庫房的防震、防災安全性達到最高,或許就是數位典藏檔案系統,最好的異地備援所在地。文⊙黃彥棻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