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平板電腦深入企業核心應用系統的元年,圖中的醫師正在使用iPad查詢病歷資料。

圖片來源: 

iThome

 11  Adobe CS 5.5強化行動開發

Adobe加快CS產品的更新周期,2010年中才推出CS 5.0版後,2011年中又推出5.5新版。特別強化了對行動應用支援,可以將Flash應用打包成iOS、Android的App格式輸出,方便發布到不同行動平臺上。

另外也在Dreamweaver 5.5中內建了jQuery Mobile開發框架,讓開發人員可以直接使用jQuery提供的介面元件,更容易開發手機互動效果。文⊙王宏仁

 

 12  平板風潮席捲全球,深入企業核心應用

2011年成為平板電腦(簡稱平板)深入企業核心應用系統的元年,主要的驅動力量來自於平板產業熱潮的推力,以及使用者主動要求的拉力。眼看蘋果兩代iPad大賣,甚至衝擊個人電腦市場,激發眾多的電腦廠商開始追趕蘋果,紛紛搶推自家廠牌的平板,使平板選擇更多樣化。

這股風潮不只掀起消費市場的動盪,也吸引不少企業開始思考,如何在企業中善用平板電腦,也有另一股拉力來自於員工,越來越多員工自行購買了平板後,主動要求IT部門讓他們使用平板工作,迫使企業開始將應用系統的使用延伸到平板上。

首波企業導入平板的實例發生在經常移動、自主性高以及取用為主而非生產資訊的工作者身上,像是中高階主管、業務員與醫師等,他們不必創造大量的資訊,而是必須經常查詢、瀏覽或展示各式各樣的資訊,並重視掌握資訊的即時性,以快速做決策及處置。

此外,這些工作者的個人生活與工作環境密不可分,即便回家還得工作,自從平板電腦出現後,他們不必扛著厚重的紙本資料,查詢時還得東翻西找,也不再需要每次大費周章搬出筆電,卻只用來輸入一筆客戶訂單,更不必忍受筆電半天就沒電的困擾。對於上了年紀的工作者而言,不用瞇著眼睛細看智慧型手機上的微小字體,平板電腦彷彿化身個人化的貼身秘書,隨時隨地提供他們生活與工作上的種種資訊。

然而,這樣的消費性裝置要進入企業應用,仍必須克服重重關卡,包括核心系統與行動作業系統的相容性、裝置管理、顧問服務與資訊安全等問題。因此,多數企業一開始先開放員工使用平板電腦收發電子郵件、做行政公文簽核、登入企業入口網站、展示銷售用的資料等基礎應用。但這些應用未深入核心系統,未改變企業的核心業務流程。

到了2011下半年,企業對平板的應用又有新的轉變。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企業著手開發App與中介軟體,讓平板電腦深入ERP、商業智慧(BI)、CRM系統等,宣告著個人化的消費裝置開始進入企業的心臟,甚至改造流程,應用的產業別擴及醫療業、金融業、服務業、製造業。

例如,越來越多家醫院導入數百臺iPad,開放醫師透過瀏覽器或遠端桌面App存取醫療資訊系統(HIS);長春石化IT部門利用iOS平臺的多種互動元件,開發iPad版ERP報表,讓中高階主管隨時隨地掌握營運資訊,即時做處置;和泰汽車為銷售人員打造CRM App,即時記錄約訪排程及客戶資料等;福特汽車甚至將平板電腦引進汽車維修現場,維修人員可將客戶需求及車損狀況即時輸入系統,甚至用平板電腦的相機拍下車損。

這些企業採納iPad的腳步沒有落後一般消費者太多,主要原因是這些已經導入的企業,多數核心系統早已Web化,甚至部署了桌面虛擬化軟體,並著手整合各自獨立運作的應用系統,簡化操作程序與介面,即使員工使用不同的終端裝置,都只要透過瀏覽器就能存取系統,所以,才能順利將應用系統延伸到平板電腦。文⊙鄭逸寧

 

 13  Amazon首推超低價平板搶市占

將近2年幾乎都由iPad攻占平板電腦市場半遍江山之後,2011年總算殺出一個程咬金,Amazon推出搭載 Android 2.3平板電腦Kindle Fire,主打199美元超低價格,不到臺幣6千元,該價格僅為iPad的一半。但相對而言,Kindle Fire只有7吋大小,沒有相機、麥克風、3G等規格,只提供Wi-Fi上網。

但Kindle Fire最大的賣點是Amazon既有的雲端服務,讓使用者利用專屬瀏覽器Amazon Silk來上網、聽音樂、看雜誌與書籍,甚至連結到EC2公有雲服務,存取所租用的運算資源。對Amazon而言,這臺便宜的平板的誕生,很大一部分是為了銜接並推廣Amazon公有雲服務,如果企業的IT基礎架構都放在Amazon上,只要導入這臺平板就能連網取用各種資源。文⊙鄭逸寧

Amazon推出超低價平板電腦Kindle Fire,價格不到臺幣6千元。照片提供/Amazon

 

 14  Google宣布併購Motorola

2011年最受矚目的一場併購案當數Google宣布將以125億美元(約臺幣3750億元)併購Motorola 的行動電話部門。不過,在年底時,歐盟宣布停止對這項收購案的案件審查動作。

Google併購手機廠商後,等同於和Android生態系中其他手機業者成為競爭關係,因此,Google執行長Larry Page承諾,未來合併後將維持Motorola 行動部門的獨立。文⊙王宏仁

 

 15  軟體大廠紛紛推出公有雲服務

不少知名軟硬體業者在2011年時大動作推出公有雲,並開始將自家關鍵產品雲端化。

如甲骨文直接以公有雲為名,在OpenWorld會議中發表了Oracle Public Cloud服務,涵蓋了SaaS、和IaaS服務,雲端CRM和HCM先上線,也提供了雲端資料庫服務和Java執行環境租賃。IBM也像甲骨文一樣,推出橫跨不同服務模式的Smart Cloud。

SAP則是以2010年推出的記憶體式資料庫技術HANA平臺,來進軍雲端。將以HANA平臺為基礎架構,增加ABAP和Java的執行環境,來供第三方業者開發線上軟體。

HP則是透過併購和結盟,加快進軍雲端軟體服務市場的角度,例如併購英國軟體商Autonomy進軍非結構化資料分析市場,並與電信業者、軟體業者或網通業者合作打造雲端生態系統。微軟在2011年也推出主力產品如SharePoint、Exchange、Lync的線上版,甚至也將推出線上辦公室軟體Office 365。

這些在2011年初亮相的公有雲產品,2012年勢必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也讓企業有更多選擇和比價的空間。文⊙王宏仁

 

 16  微軟推出線上版辦公室軟體Office 365

微軟喊了許久的雲端版辦公室軟體Office 365,終於在2011年6月28日正式在全球40個國家上線了,臺灣雖然不在第一波上線名單中,但也火速趕在2011年即將結束前開放臺灣企業申請3個月的免費試用,臺灣微軟並且承諾正式版會在2012年上半年正式登臺。

Office 365的內容包含了Office Professional Plus、Exchange Online、SharePoint Online、Lync Online,提供了文書作業、電子郵件、協同作業、整合通訊等服務。從微軟在記者會上展示Office 365運作PowerPoint流暢度明顯優於Google Docs的行徑看來,這兩者間的競爭關係已經是不言而喻。因此,未來等到微軟Office 365與Google Docs之間的競爭將會更為白熱化。

另一方面,一般認為微軟拖延許久才正式推出線上版,主要是擔心危及既有套裝軟體與企業大量授權的市場,針對這點,臺灣微軟資訊工作者事業部副總經理丁維揚倒是顯得很樂觀,他表示,微軟將Office 365視為既有套裝軟體的延伸,強調的是透過雲端協作的功能,因此,他不認為會侵蝕原先的市場。文⊙辜雅蕾

 

 17  華碩推出軟硬體整合的儲存私有雲

華碩旗下子公司華碩雲端推出了一個14U高度的儲存私有雲產品,在單一機櫃中整合了伺服器、儲存設備和網路設備和平臺軟體,企業可用來快速建立一個內部線上儲存服務。

這套儲存私有雲在軟體上,包括了3個部分,分別是儲存平臺、內容管理平臺和運算平臺。

儲存平臺可提供員工線上儲存空間,並提供資料同步與分享機制,還有版本回溯的資料自動備份功能。而內容管理平臺則是一個集中式的多媒體內容發布平臺,提供內容上下架服務。運算平臺則採用了Hadoop雲端運算技術,可用來協助檔案格式轉換、圖檔轉換等功能。文⊙王宏仁

華碩雲端推出單一機櫃整合軟硬體的儲存私有雲,可供企業建置內部的線上儲存服務。照片提供/華碩

 

 18  Amazon雲端服務大當機

美國太平洋時間4月21日剛過午夜不久,Amazon美東地區其中一座資料中心的維護人員,不小心弄錯了一項網路設定,造成的連鎖效應引發了一場雲端服務的大災難,導致Amazon美東地區的4座資料中心的EC2(Elastic Compute Cloud )服務嚴重大當機。

美國數千個網站因此而停擺,包括了知名新興網站如 Foursquare、Quora、Reddit等網站,甚至如Heroku網站代管平臺因為大量仰賴EC2服務,更是導致了60小時的營運中斷,代管的網站也連帶無法存取。 Amazon連忙搶救,8小時以後陸續修復,少數網站甚至3天才回復正常運作。

當時,Amazon正計畫升級美東地區其中一個服務區域的EBS(Elastic Block Store)儲存服務的主要網路,但維護人員網路設定錯誤,誤將主要網路上的流量導向頻寬較低的非同步備份用線路,造成大量I/O流量塞爆了這個服務區域的EBS低頻寬傳輸網路。

不過,因低頻寬傳輸網路塞暴,自動化程式無法偵測到備份空間的存在,以為備份空間停擺,開始大量自動建立新的備份資料,讓網路塞車的情況更加嚴重,進而影響到整座資料中心的網路傳輸,導致使用這座資料中心的網站,都無法讀取存放在EBS上的資料,這些網站的服務等於是中斷。

Amazon不敢直接中斷這些自動化備份的程式,怕影響了備份到中途的資料,一中斷反而讓原本有效的資料變成無效,所以,只能採取擴充硬體設備和網路線路的方式,來消化自動化備份程式需要的頻寬負載,因為擴充實體設備需要時間,3天後才讓所有網站恢復正常。

當機事件回復正常後,Amazon也自我檢討,承諾會強化網路設定變更時的稽核,以降低人為錯誤的風險。另外未來也會預先備妥足夠的實體設備,來因應類似突發性的需求,以縮短擴充實體設備時的裝機時間。 而自動化工具也重新修正演算法,增加限制條件,來避免程式陷入無窮回圈的情況。

《AWS雲端企業實戰聖經》作者林允溥認為,這次大當機事件是一種自動化的漣漪效應,雲端服務的資訊基礎架構越來越複雜,也越仰賴各種自動化的工具程式,但是風險也越高,這類自動化程式若沒有設定終止條件來限制執行次數,或是逐漸拉長執行自動化程式的時間間隔,一旦發生人為疏失,觸發了這個程式的設計漏洞,自動化程式會不斷耗用資源,惡性循環直到服務停擺。

林允溥認為,許多快速成長的網站,網站主很容易只是專注於開發新功能,卻沒有累積足夠的網站擴充經驗,尤其是打造自動化工具時,如何兼顧高擴充性與穩定性的考量,即便像Amazon這類全球流量排名前15大的網站,他們也都會開發出有盲點的自動化工具,更何況是那些經驗不足的新興網站,更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犯錯。 所以,他建議網站主,不要輕易導入全自動化,而是先在自動化程式的最後一關採取人工切換的作法,等到累積足夠多的操作經驗後,再導入全面自動化。 文⊙王宏仁

《AWS雲端企業實戰聖經》作者林允溥認為,這次Amazon大當機事件是一種自動化的漣漪效應,IT架構越複雜,越仰賴自動化工具,但是風險也越高。

 

 19  Google應用服務引擎大漲價

隨著Google應用服務引擎(GAE),開始支援Java語言,也宣告GAE結束3年的測試版本,進入正式版本。不過,Google同時也調漲GAE服務價格。最大改變是,原有其中一種以處理器時間來計算的方式,改為以前端執行實體(Front Instance)計算負責前臺網頁程式的執行工作量,以及後端執行實體(Backend Instance)來計算後臺程式的執行工作量,並且分別計費,甚至連Datastore資料庫存取API的使用次數也開始計費。

不少開發者抱怨,同一支應用程式需負擔的費用也因此倍增,例如SiteTag網站開發者李宗豪有一支應用程式,原先每天只需負擔1.69 美元,價格調整後變成變成 1天 29.5美元,漲了近20倍,相當於每個月要負擔885美元(約臺幣26,000元),他說:「這個價格比租用一臺高效能實體主機的費用還高」。Google希望透過此舉來促使開發者提高程式的執行效率,但這項調整促使不少開發者將應用程式搬離Google的GAE平臺。不過,Google也針對付費版用戶,承諾提供每個月99.95%的服務不中斷品質保證。文⊙王宏仁

 

 20  Amazon進軍線上音樂服務

Amazon搶先在Apple和Google之前,在3月時推出線上音樂服務Amazon Cloud Drive,並且提供5GB免費線上儲存空間,供使用者儲存線上音樂或檔案。為了吸引使用者,Amazon也和女神卡卡合作,推出新專輯數位版99美分特價,不過,專輯很快地就累積了數十萬份訂單,反而讓Amazon線上音樂服務的下載頻寬塞暴,導致不少歌迷要等候一段時間才能下載音樂。更凸顯經營雲端服務太受歡迎時也是一大挑戰。文⊙王宏仁

 


相關報導請參考「2011大回顧:年度重要IT事件100」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