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迪提供
你的專屬家庭醫生是誰?或許不少人對於這個問題充滿問號,這個問題也促使高雄榮民總醫院核子醫學科住院醫師李昕迪捲起醫師袍袖子,開始動手寫程式,將各地家庭醫生的醫療資源的醫療群資訊,在地圖上標示出來,方便使用者以更視覺化的方式來查詢醫學中心周邊相對應的診所,她在2014年COSCUP開源人年會上發表了這項成果。
之所以會想做這個系統,李昕迪解釋,是想落實家醫制度,這顆想法來自於她大六實習時,所聽到的一個故事。故事在說一對阿公阿嬤帶著他們的孫子到診所治療感冒,診所護士就順口問了他們是否有聽過大腸癌篩檢,而阿公阿嬤想說檢查一下也好,沒想到檢查後發現阿公的糞便有潛血反應,進一步調查發現結果是大腸癌初期。李昕迪說,臨床實驗證實,以糞便潛血檢查作為篩檢工具,可減少15%大腸及直腸癌的死亡率,幸好這位阿公提早發現所以可以即早得到治療。
這故事深深影響著李昕迪,讓她知道家醫制度的重要性,但臺灣雖然有推家醫制度,但相關政策卻沒有得到良好的推廣以至於民眾不了解家醫科的作用和資源。李昕迪表示,臺灣預防醫學分為三段,分別是初段的健康促進、次段的疾病篩檢和三段的癌症和慢性病照護,其中初段需要的醫療照護只需到家醫科診所就可以進行了,但是大部分民眾還是會跑到醫學中心就診。「這樣的行為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真正需要醫學中心資源的病患反而無法受到良好的照顧。」她說。
李昕迪表示,美國是一個高度落實家醫科制度的國家,經過研究,在美國的1,000個民眾中,每個月大概約有800個人會出現需要醫療幫助的症狀,但是最後真正進入醫學中心的人卻少於1人。
下圖為美國落實家庭醫生制度後的民眾就診情況,降低了大型醫院的門診負擔。
但在臺灣,其實政府從2003年開始就推動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每一家醫學中心會搭配5到10間的基層診所組成社區醫療群。根據2011年臺灣醫界報告指出,善用家庭醫生的民眾的確有助於節省醫療資源,例如在醫療節費上,2008年新參加與未參加民眾相比,門診費用節省5.4%,住院費用節省7.5%,在預防醫學上,高達九成民眾表達以後有健康問題會先諮詢家庭醫師,而成人健檢及子宮頸抹片檢查率較一般民眾普及。
但是這份報告也仍有不明之處,包含服務的人數、社區醫療群組的分布狀況,所以不清楚究竟這項政策影響了多少人,雖然可以看到有些醫學中心的網站,有推廣社區醫療群的資訊,卻都不夠詳細,包含衛服部的資訊系統也都不堪用。
下圖為台大醫院的醫療群網頁,資訊仍不夠詳細
下圖為衛福部的醫療資源網頁,雖然功能看起來豐富,但是介面設計有許多問題,不是顯示錯誤就是功能不知所以然,而且也沒有整體醫療群的搜尋功能
李昕迪思考,為什麼沒有人把這些醫療群資訊標在地圖上呢?他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就是「沒有人」,於是他自己開始動手寫程式。首先,必須要拿到醫療群的資料,李昕迪說,這些資料在健保署網站就有,他撰寫抓取醫療群原始資料的Python程式,在利用 Python專門用來解析XML與HTML的第三方函式庫lxml,取得CSV檔(Comma Separated Values)。
這些從健保署網站抓取到的資料,只有醫療院所的住址,但是當要在地圖上畫出確切位置,必須要有GPS的座標,因此李昕迪使用R語言的套件ggmap中的geocode函式,geocode能根據輸入的地址從Google服務拿到GPS座標。
有了這些醫療院所的地理資訊後,下一步便是要畫出動態呈現的地圖。一開始李昕迪利用R語言結合開源JavaScript函式庫leafletR,畫出互動式的地圖,但由於leafletR的機制限制,導致地圖無法即時動態的改變地圖內容。
下圖便是由R加leafletR畫出的地圖,4個顏色代表4個社區醫療群
最後是用R語言,加上視覺化套件rCharts,以及R語言的網路應用程式架構Shiny,解決leafletR所無法動態呈現地圖資訊的問題。
下圖為李昕迪醫師目前的成果,左邊可以顯示常用的社區醫療群,點選後右邊地圖能動態改變內容
截至5月,系統中已有388個社區醫療群,2397 所診所參與,佔所有診所的 11.44%,醫院143 所,佔所有醫院的 28.49%。透過這樣的系統,讓醫療資源的資訊可以更加透明,並藉由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落實家醫制度,提高醫療資源應用的效率。
李昕迪表示,目前這個系統還沒正式上線開放給大眾使用,因為其中有幾點需要克服,第一個考量的問題是,這個服務的連結要放在什麼什麼地方,且必須是永久有效的位置,方便大眾方便使用,第二、是這個服務地址轉GPS座標是來自Google的服務,可能會有授權使用上的問題。這個系統要上線,或許還需要一些資源與時間的成熟。
熱門新聞
2024-11-05
2024-11-05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2
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