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是行政院組改後新成立的部會,首任科技部長張善政(右)在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左)授與部會印信後,正式布達。

今年1月7日由立法院通過科技部組織法後,科技部於3月3日由總統馬英九正式揭牌上路,首任科技部長張善政表示,科技部的任務不是為了統包各部會的科技計畫或預算,而是在行政院科技會報決定科技政策的優先順序後,由科技部進行技術審查,找出最適用的科技應用方針。不過,張善政除科技部長一職外,原先在政務委員任內擔任資訊長與資安長一職,個人仍兼任同樣角色。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成立迄今超過55年,馬英九表示,政府施政高度依賴IT,從2008年到2014年政府在科技預算總計支出6,368億元,科技研發的經費更在2011年達到GDP(國民生產毛額)的3%。2014年臺灣的科技預算達938億元,比2013年成長了8.9%。

張善政坦言,上任後的挑戰包括了科技產業面臨轉型、過度強調科技發展導致的文化弱勢、政府預算不足及科技人才不足等議題。其中要落實科技發展的關鍵,就是要解決錢和人的問題,而科技部不是要承攬各部會的科技計畫,而是作為臺灣科技發展的底層,成為科技預算和人才的平臺。

科技會報定政策次序,科技部進行技術審查

科技部和國科會雖然都看重學術研究與產業鏈結,但科技部透過新設立的內部組織,重新鏈結學術研究和產業應用。張善政表示,在刺激臺灣尖端研究時,將邀請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擔任共同召集人,協同各校校長成立「學術研究諮議會」,檢討改善目前學術補助機制,更重要的是,讓研究成果更聚焦在社會經濟產業面需求。張善政也將和臺大應用力學所特聘教授李世光共同召集「產學推動諮議會」,藉由重新盤點學術研究的成果,並從需求導向面找出有利於產業發展的創新研究。

科技部成立後,行政院內就有科技會報和科技部兩個部會,可以協調政府的科技資源和計畫審查。張善政表示,目前兩者的分工在於,科技會報負責政策審查,因為科技會報是由行政院長擔任召集人,科技政委和科技部長擔任副召集人,政府科技政策發展的優先次序將由科技會報拍板定案;而科技部主要是扮演技術審查的角色,他說:「當政策順序制定後,就由科技部運用學界的專長,找出最適用可行的技術,並提供預算與施政的建議。」

科技預算的編列,張善政表示,各部會仍照可以依照專長與施政目的,在部門的公務預算中,編列適當的科技預算。不過,如果各部門編列的科技計畫需要緊急支應時,負責管理金額達25.5億元「行政院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簡稱科發基金)的科技部,擴大科發基金的使用範圍,將適用於部會間的科技計畫,或者是作為高額科技預算編列前的小規模先導測試計畫的應用。

相較於臺灣科技政策與技術審查的分工,美國則是由聯邦政府資訊長掌管美國IT政策方向,領導各州政府的資訊長,並且負責監督總額高達7百多億美元的科技預算。

張善政仍兼任政府資訊長及資安長

馬英九對於張善政在科技政委任內,將資訊安全提升為國家安全的作法表示印象深刻,而行政院長江宜樺更是倚賴張善政資通訊的專長,即便張善政已經從科技政委轉任科技部長一職,但江宜樺仍將行政院資訊長和資安長的角色,指定由張善政擔任。

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未來資訊長和資安長不一定由科技政委接任,會從內閣中挑選適合的人選擔任。至於兼任資訊長法規將視試行結果再做修法。

張善政兼任資訊長一職時,將會督導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NICI)、雲端方案、開放資料及數位匯流(含數位內容)等工作職掌;擔任資安長角色時,則負責督導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以及行政院資通安全辦公室(含技服中心)工作項目。

對張善政而言,擔任科技政委時,負責做跨部門科技政策的溝通協調,不用到立法院備詢,工作相對有彈性;但是轉任科技部長後,除了批公文還得到立法院備詢。他說,兩者的挑戰並不相同,但怎麼應用資訊科技強化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思維仍是一樣的。

若和美國相較,美國在資訊政策的制定、規畫、技術應用,甚至於科技預算的分配等,事權都統一集中在聯邦資訊長身上,在面對科技技術變化一日千里的同時,美國集中式的管理模式或許更能跟上技術變化的速度。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