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全球Rational研發服務副總裁Walker Royce認為,專案管理者面對開發流程的不確定性,必須逐步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範圍,並整合工程師與客戶回饋,來達成計畫目標。

在軟體工程中,統一軟體開發流程(Rational Unified Process,RUP)、CMMI、敏捷開發(Agile)是三種重要的開發方法,其中的RUP被許多大型企業,如波音公司採用。日前,RUP管理哲學主筆,也是現任IBM全球Rational研發服務副總裁Walker Royce在IBM 2013開發者大會中,重新揭示專案管理者,在面對快速變動的人力、技術、客戶需求等挑戰下,如何以敏捷管理為方法,協助專案管理人迅速因應。

Q:敏捷管理和傳統專案管理的最大差別?
A:管理是一種動態的管理觀念。傳統上會認為,專案管理就是要預先確定好人力、產品功能、方向以及專案成本等,再一步步將資源靜態地分配到生產單位上。但是,這種作法已無法因應越來越快的產品釋出周期,以及越來越迅速的顧客反饋。因此,管理者必須改變思維,不要試圖在開發前期控制全局,而是要讓專案中的各個局部(人力、生產工具、以及成本等)都具有快速反應變化的能力,敏捷管理的思維與方法,正好適合用於因應這波快速變動的浪潮。

Q:敏捷管理應用在軟體開發上的主要特色?
A:敏捷管理能縮短開發周期,快速交付原型產品,並依顧客反饋作為下一階段開發的調整方針。管理者不須要在實作前就做出一個完美的產品規畫,而要讓這個規畫變成具備延展性,並能快速適應新的客戶需求。

此外,在每個階段中,專案管理者都應從整體來考量產品,將之視為一個明天就要上架的產品來對待。以產品測試為例,傳統開發方法都要求先做單元測試(Unit Testing),但從敏捷的觀點來說,整合測試(Integrated Testing)應先於單元測試施行,因為完成了整合測試後,更能看出哪些部分其實是不重要的,哪些部分是真正吸引人的功能,之後再依據必要的部份,做出小規模的,更密集的單元測試。

Q:是否只有軟體公司適合敏捷管理?一般公司的IT部門呢?
A:以軟體公司來說,開發團隊是以利潤導向(Profit Centered)為主,其開發成果是要賺錢的,顧客、市場的要求變動也會更加劇烈,更有迫切必要導入敏捷思維。而一般企業的IT部門,則是以成本導向(Cost Centered)運作:給定固定預算,去完成特定任務,因此情況會較為單純,不過,敏捷開發所具備的「迅速反應」的思維,能讓一般企業IT更迅速地將員工需求反映在產品中,避免開發出不必要的功能,造成企業在人力、物力上的浪費。

另外一提,雖說敏捷的觀念在開發界非常流行,在美國,仍然只有約25%的開發團隊真正落實敏捷管理並獲得良好成效,因此大家仍在試圖摸索更好的敏捷方法,與其相關輔助工具。

Q:臺灣許多中小企業IT部門只有2到3人,敏捷開發是否合用?
A:是的,事實上越小,越新創的團隊就越適合敏捷開發,因為可以免除跨團隊溝通的成本,更有機會縮短交付周期。反而是大型的、具傳統包袱的團隊,因為已習慣了傳統開發模式,而不願進行新的開發方法,此外,各部門人員間來回溝通的障礙,都會讓採用敏捷開發的成本大幅提高。

Q:美工、介面設計師是否應整合至敏捷團隊?
A:不是必須,而是非如此不可。因為敏捷開發的精髓之一,就是先解決產品中最困難、不穩定性最高,但也是最有價值的部分。而介面與美工設計正是如此。因為顧客對新功能通常能夠準確描述,然而介面設計、操作行為卻是必須要有成品出現,顧客才能調整需求的部分,因此,美工與介面設計師必須在早期的產品原型(Prototype)階段,就加入敏捷團隊,並且隨著團隊成員在不斷的修正周期中,逐步調整其設計。

Q:如何評估敏捷管理的成效?
A:敏捷的核心精神,就是迎接「改變」。因此一切成效評估都圍繞著「改變」進行,例如,產品功能設計每改動一次,要花多少時間、多少成本去達成?而在其中,機器參數的調校、組織內人力調動的速度、程式碼的架構是否具有延展性等等,都是評估敏捷成效的標準。

是否能夠掌握專案中的不確定性,就是敏捷管理成敗的關鍵之一。以開發成本來說,成本其實不是一個定值,而是更接近於機率分布的模型,其標準差決定了管理者是否能準確預估成本。隨著專案進度前進,標準差如果越來越小,代表不穩定性已在逐步收斂,收斂的速度,則能清楚顯示敏捷管理是否奏效。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