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至右:AI伺服器(Edgecore Networks AGS8200)、微軟Copilot+ PC、三星Galaxy AI。

OpenAI在2022年的12月底,發表了基於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聊天機器人服務ChatGPT,點燃了全球人工智慧(AI)的戰火,在這一年多以來,多家AI業者相繼浮出檯面,而微軟、Google、與Meta及蘋果也紛紛擴大對AI的投資,可同時高效處理大量資料的GPU因可用來加速AI及機器學習的複雜運算,而讓GPU龍頭業者Nvidia身價水漲船高,此外,不管是AI伺服器、AI PC,或者是AI在手機上的應用,都如同箭在弦上。

其中,AI伺服器是專門用來執行複雜AI任務的電腦系統,像是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或資料分析,它們配備了高性能處理器、GPU與專用的AI加速器,以迎合AI演算法的密集運算需求,並可區分為AI資料、AI訓練及AI推論等。

AI伺服器示意圖(Edgecore Networks AGS8200)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統計,2023年全球AI伺服器市場規模為383億美元,預計自今年到2032年間,將以平均每年18%的速度成長,直至2032年的1,774億美元。

另一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則說,今年的全球伺服器出貨量可望成長2.05%,達1,365萬臺,其中,AI伺服器占了12.1%,而各家業者的AI伺服器出貨量在今年都可望有兩位數成長。

Market.us的看法則更樂觀,該公司估計去年全球AI伺服器市場規模為310億美元,其中有39%的伺服器是用來執行AI訓練。而從今年到2033年,該市場的每年平均成長率將達到30.3%,在2033年達到4,300億美元的規模。

除了企業或組織所使用的AI伺服器之外,消費者端的裝置也隨後邁入AI世代。根據IDC的定義,硬體支援的AI PC指的是PC含有一個神經處理單元(NPU),以於裝置上執行特定的AI功能,但其NPU的運算能力低於每秒40兆次(TOPS),屬於目前正在出貨的晶片;新一代的AI PC應該包括一個具備每秒40~60兆次運算能力的NPU,以及以AI為優先的作業系統;而高階AI PC則應具備大於60 TOPS的運算能力,可望於未來幾年出現。

微軟於日前發表的Copilot+ PC即符合IDC對新一代AI PC的定義,它每秒可實現40兆次以上的操作,支援全天候的電池續航力,也可存取最先進的AI模型,以解鎖更多的功能。

微軟Copilot+ PC

負責裝置與消費者研究的IDC集團副總裁 Tom Mainelli指出,業者將利用更快的性能、更低的推論成本,以及裝置上的安全與隱私優勢來實現提高用戶生產力的承諾,今年將可看到AI PC出貨量開始增加,AI PC也會在未來幾年從小眾走向主流,到了2027年,新一代AI PC的出貨量將是硬體支援AI PC的兩倍。

將AI任務從雲端導入用戶端的三大原因,包括消除資料往返來提高性能,把資料保留在裝置上可強化隱私與安全性,再加上可減少存取雲端資源的成本。

整體而言,AI PC的出貨量可望從2024年的近5,000萬臺逐年增加,將於2027年超過1.67億臺,屆時的AI PC將占全球PC出貨量的近60%。事實上,高通通訊長Clare Conley亦曾指出,PC市場將在今年經歷一場變革性的改變,原因包括AI PC的出現,再加上今、明兩年剛好進入筆電更換的超級周期,依照金融服務業者Morgan Stanley的預測,今年將有40%的筆電需要更換,明年則成長到65%,這兩大需求將推動PC的新時代。

AI不僅從雲端遷移到PC,也將以同樣的理由遷移至智慧型手機。Morgan Stanley分析,隨著生成式AI被嵌入到裝置上,邊緣AI(Edge AI)將令消費者看到全新的功能,手機製造商則會看到銷售成長。

邊緣AI示意圖(三星Galaxy AI)

Morgan Stanley預期邊緣AI的趨勢,將在未來兩年內推動智慧型手機的銷售量,扭轉2021年以來的放緩趨勢,估計今年出貨量可成長3.9%,明年成長4.4%。

Morgan Stanley也列出了邊緣AI可能的殺手級應用,涵蓋持續感應的相機鏡頭,於使用者不觸碰螢幕的狀態下,就能檢測使用者是否在看著它,而自動解鎖或鎖住螢幕;或是在用戶無法握住裝置時提供手勢控制;提供專業級的攝影能力,可自動微調或修飾畫面元素;以及更聰明的語音助手等。新硬體帶來的新應用可能會引發新的硬體產品周期,從而提高銷售量。

圖片來源/iThome、微軟、三星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