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臺灣今年進到疫後新常態,疫情的低點,使得防疫政策因而調整,跟著調降防疫等級,全面解除防疫的相關限制。不只民眾生活解禁,許多企業也逐漸回歸到疫情前的工作模式,恢復正常營運,邁向疫後新常態。
身為50年老牌本土紡織廠,旭榮集團這3年面對這波疫情衝擊,一一克服不少的挑戰,來持續維持正常營運,甚至創造更高營收,關鍵就是靠IT。
然而,進到2023年,面對不同以往的疫後新常態,旭榮集團總管理處IT系統專案部資深經理林宗霖表示,疫情解除後最大改變是各國國境的開放,使得各地工廠進出不再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前往不同地區的工廠進行視察或提供技術協助,不再受到旅行限制的影響。
但他表示,有些零接觸作業方式仍然延續到疫情後。例如在疫情期間物流受限情況下,他們利用3D建模和物理擬真技術來進行打樣設計,向客戶展示設計3D樣品。這樣的作業模式在疫後仍然延續下去,不僅在設計部門中全面採用,還將各種布料設計建立3D模型,提供研發打樣到成衣生產使用。
疫情解除之後,旭榮比過去更加強內部流程數位化和自動化,也透過各種數位化工具來加快整個流程改善和優化,例如他們導入業務和生產用的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以此來減少大量例行繁瑣的工作,並提高作業效率。
ERP和MES都開始整合碳排數據
旭榮今年更積極地強化自身供應鏈的數位化管理能力,林宗霖指出,這樣做的目的,不只要提高數位供應鏈的彈性和韌性,還要應對ESG減碳發展的迫切需求。
旭榮目前在全球有十多間成衣廠與織染廠,每年要生產數千萬公斤的紡織服裝的布料,這些布料來自許多不同供應商提供,這些供應商的資訊化程度不一,因而增加IT部門在碳排資訊蒐集和管理上的困難。
旭榮目前雖然僅在碳盤查及數據分析的階段,但是這家公司很早就開始運用系統化方式來加強碳排放數據的蒐集和管理,甚至也把這些碳排數據與工廠MES製造系統整合在一起,串起整個生產製造流程。不僅如此,他們還將碳排放數據納入ERP系統中,以便在營運管理上加以運用。例如透過財務系統取得產品碳排放數據後,就可以計算出碳成本,產出成本報表,未來還能因應客戶的要求,提供碳報價。
林宗霖表示,雖然目前尚未收到品牌端要求提供碳報價,但他觀察到一些重要訪織展會,已經開始要求展出樣品標籤,需提供碳排係數,來提供品牌設計師和採購人員參考,他預估不久後品牌商也將要求提供相關數據。
旭榮目前已在ERP、MES系統中建立相關數據架構,以支援完整的碳排數據,這些系統已能夠包含廠內的碳排數據,但尚未包含上下游供應商的碳排放數據。由於缺乏系統間的串接,因此獲取這些供應鏈碳排數據可能需要進行人工匯整,「這也是我們在供應鏈整合一個難處」他坦言。
尤其對於旭榮這樣供應鏈龐大的公司而言,計算衣服中一塊布的碳排放量,就必須回溯到之前批量生產使用的機臺,對應到哪一批紗,又是哪家供應商生產,同時考量這塊布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多少碳,這些資訊的蒐集和整合,極度倚賴IT,「這是製造業比其他產業,更加重視ESG的原因。」林宗霖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旭榮去年開始導入一套供應鏈數位雲平臺,希望透過這套雲端平臺,讓他們與上下游供應商之間的數據交換更容易,還因此建立供應鏈廠數據交換標準。
旭榮計畫透過雲端平臺的API串接,自動取得供應鏈源頭的碳排數據。不過,目前該平臺還未納入供應鏈的碳排數據,但他表示,將持續推進這項工作。
熱門新聞
2024-09-16
2024-09-17
2024-09-16
2024-09-13
2024-09-16
2024-09-13
2024-09-16
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