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王若樸
衛福部健保署今年力推虛擬健保卡應用,昨日(12/13)展開虛擬健保卡應用分享會,不少醫院展示自家虛擬健保卡應用,包括已執行的應用以及未來可能施行的應用情境,來激發更多想像。比如,臺北榮總用虛擬健保卡和健保署開發的輕量藍牙App,來進行居家醫療,減少設備攜帶的不便也大大縮短健保卡讀寫時間,林口長庚醫院則在視訊門診、皮膚科和家醫科一般門診導入虛擬健保卡,並整合支付App方便民眾付款。雙和醫院則打造模擬情境,要結合未來將上路的電子處方箋,讓民眾從報到掃碼、看診、繳費和領藥都用虛擬健保卡完成。健保署未來推動方向也是如此,要整合電子處方箋、支付App(如Line Pay),來提供民眾一條龍式的就醫服務。
已有36萬多人持虛擬健保卡、967家特約醫院完成系統介接測試
健保署指出,全民健保自1995年開辦以來,就發出健保紙卡,供民眾就醫使用。但當時沒有照片,因此需搭配身分證來查核,而且也有6格換卡的限制。於是,2002年,健保署推出健保IC卡,IC卡和紙本卡並行1年後,2004年就全面換發健保IC卡,以晶片卡取代紙本卡外,也陸續整合各種就醫資訊。當時SARS疫情爆發時,也因健保IC卡可追蹤就醫史,用資訊來阻止疫情擴散。
不過健保IC卡使用至今,也有不少問題,比如卡片遺失或損壞、基本資料變更需要換發,以及讀卡速度太慢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也為配合國家數位化發展,健保署於2018年,與行政院公共數位創新空間小組(PDIS)和各專家聯手設計虛擬健保卡,要將健保卡放入民眾手機,不必攜帶實體卡也能看診,醫師也能查詢就醫資訊,並於2019年開始試辦。
而在COVID-19疫情期間,虛擬健保卡也成為視訊診療的重要利器,健保署也鼓勵醫院、民眾使用虛擬健保卡。推動至今滿4年,健保署統計,至今年11月30日,已有36萬3,582人持有虛擬健保卡、967家特約醫療院所已完成虛擬健保卡系統介接測試。
鎖定居家醫療、視訊診療、遠距醫療,下半年也推動在地培力訓練
不只如此,健保署為推廣虛擬健保卡,也鼓勵醫院在居家醫療、視訊診療、遠距醫療等3大領域採用,並給予獎勵,希望在這3領域全面落實虛擬健保卡。但這不代表,虛擬健保卡只能在這3大領域使用,臺灣也有不少醫院已將虛擬健保卡用於一般門診中,如奇美醫院、長庚體系醫院等。
除了獎勵,健保署也展開教育訓練,加強採用力道。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指出,健保署自今年7月以來,前進偏鄉和離島,舉辦了16場在地培力訓練實體活動,還同步271個視訊點,共約2,000人參與。他們首站就到阿里山,也搭船至連江縣辦理訓練,要讓當地民眾、醫事人員、意見領袖和社區照服人員等成為在地種子,來提高偏鄉民眾虛擬健保卡的使用率、解決數位落差。
健保署打造虛擬健保卡授權功能,還要新增Line Pay支付
自虛擬健保卡推動以來,健保署也修改不少功能。比如,健保署企劃組組長王宗曦指出,民眾進行視訊看診時,得先在健保快易通App中截圖虛擬健保卡QR Code,再透過院所App傳送,讓醫師掃描、讀取就醫資料來看診。但這要切換程式,有時也難以讀取截圖,因此,健保署打造一套虛擬健保卡系統整合視訊診療系統介接程式,民眾可授權給醫院讀取其醫療記錄,免去掃描QR Code的不便。(如下圖)
這個授權機制,是在民眾進行視訊診療前,先開啟虛擬健保卡,並於10分鐘內點選同意授權,院所就能在1小時內取得QR Code、調閱雲端健保資訊,來進行視訊診療。
另一方面,健保署也整合金流,串接支付App,目前已支援醫指付、阿佩、街口支付,接下來要新增Line Pay,也在研擬介接銀行支付。(如下圖)
這也是民眾對虛擬健保卡的期許之一。王宗曦指出,健保署在問卷調查中發現,超過85%的民眾認同虛擬健保卡線上申請過程方便、授權機制放心,但民眾對虛擬健保卡有所期望,除了能有更多元的線上支付方式外,還要能提供整合式服務,如搭配處方箋至社區藥局領藥等。
對醫事人員來說,超過7成認同虛擬卡讀卡時間比實體卡快速,但也期望能搭配處方箋至醫事機構領藥,並希望健保署提供院所,自行整合設計符合醫院內部流程的讀寫機制SDK,來讓醫院提供一站式服務。這也是健保署接下來的努力方向。
北榮用於居家醫療,取卡號不必再等1、2鐘頭
在實際運用成果上,臺北榮總現場分享,家醫部團隊以虛擬健保卡用於居家醫療照護情境,特別是採用健保署開發的輕量藍牙App,讓團隊不必帶讀卡機,減輕醫護居家醫療的負擔,也能加速讀取資料時間。
臺北榮總家醫部醫師李蕙君指出,為實現這個目標,團隊第一步得先幫忙居家醫療病患申請虛擬健保卡,比如針對有自己門號的病患,醫護可現在自己的虛擬健保卡QR Code下方點擊機構代碼、產生機構認證碼,接著在民眾申請虛擬健保卡時,由醫事人員確認資料,並協助民眾填入機構認證碼,來申請虛擬健保卡。而在醫院端,可透過輕量藍牙App先取得醫事機構認證,再以直接拍攝民眾健保卡或透過民眾健保快易通App讀取虛擬健保卡QR Code,來完成取卡、進行看診作業。
就北榮自身經驗來說,北榮資訊室打造一套軟體,來讓居家醫療團隊使用。在系統操作上,首先,居家醫療醫護可點選虛擬健保卡主控臺,再點選虛擬健保卡軟體,看到虛擬健保卡執行中字樣後,就可開始看診。(如下圖)
過程中,醫護可傳送虛擬健保卡憑證給病人,病人在健保快易通App中讀取、授權,醫護就能取得V開頭的虛擬健保卡卡號,來進行看診作業。(如下圖)
北榮居家護理師李淑娟表示,過往,她在進行居家醫療服務時,光取得健保卡卡號,就會耗上1、2個小時。而透過虛擬健保卡,就不受地理空間和時間限制。她也提醒,使用虛擬健保卡一定要先連VPN,且使用介面一定要以英文輸入法輸入,否則會受健保局阻擋。
高醫不只運用於遠距醫療,還模擬救護資料調閱情境
另一方面,高醫副院長戴嘉言則分享虛擬健保卡遠距醫療應用成果,自去年7月開始,高醫就先將虛擬健保卡用於視訊診療,今年4月則宣示全院推動,並與健保署合力推動虛擬健保卡在地培力訓練,5月則與屏東縣泰武鄉衛生所展開計畫,以虛擬健保卡納入偏鄉遠距醫療,7月推動教育訓練、8月有所成績。
進一步來說,這個遠距醫療虛擬健保卡應用情境有2種,一是在衛生所或民眾家中時,高醫醫師發送授權請求,來讓民眾授權給醫師,讓醫師取得虛擬健保卡卡號、讀取健保雲端藥歷資料。另一種情境則是用於視訊看診和五官鏡問診。
不只如此,高醫也將遠距醫療所需的會診記錄,改用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來互通。
戴嘉言指出,高醫也正發想虛擬健保卡的未來應用,並提出2種模擬情境。比如,它可用於資料授權,像是病人在救護車上時,救護人員可發送授權請求,病人同意後就能調閱其醫療資料,讓後送醫院先行準備。(如下圖)
另一種應用情境則是身分識別,以虛擬健保卡作為身分認證機制,來讓民眾在社區據點或醫療院所測量生理量測值時,可將量測值上傳至健康福祉整合照護系統。這個情境又可分為2種環境,一是在健保VPN環境下,透過掃描虛擬健保卡QR Code辨識身分,讓民眾在醫療院所量測生理數值並上傳,另一種環境則是非健保VPN,如在7-11、文健站、ABC據點等,一樣透過掃碼來讓民眾使用該地生理量測設備、上傳量測值。(如下圖)
長庚去年5月展開視訊診療、支援虛擬健保卡,下一步要調整流程
去年5月疫情緊張時,長庚體系醫院開始支援視訊診療,也導入虛擬健保卡,來讓視訊診療更順暢。在操作上,有兩種方式可執行,一是民眾在長庚官網或App進行網路掛號,或是已掛號可在這兩處申請變更為視訊看診,免除重新掛號的不便。看診時,民眾可出示虛擬健保卡QR Code,來讓遠端醫護掃描、調閱資料,或是透過醫院HIS發送授權請求、民眾同意後,醫院取得V字頭就醫序號,來調閱就醫資料、看診。(如下圖)
若民眾已在現場掛號,也能透過官網和App,將掛號轉為視訊診療。看診完成後,民眾可透過醫指付App來付款,減少實體接觸感染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統計,醫院每周也提供超過30個專科的視訊診療,其中,兒科、胸腔內科和中醫是看診人次最多的科別。他們統計,自今年1月至9月,長庚體系的視訊看診人次達到6,463人次/月。
不過,長庚醫院也揭露接下來將調整的流程,比如,目前看診前若量測血壓或身高體重,仍為手工輸入,但接下來要添購設備、改為掃描虛擬健保卡QR Code來寫入資料,此外,長庚也要改善病人檢查時的診間報到流程,要讓民眾透過長庚醫院App,來掃描診間報到機上的QR Code,作為報到確認,取代傳統插卡作業。另外在病人檢驗和領藥部分,也將改為以QR Code掃描,來辨識身分。(如下圖)
不只如此,長庚醫院也已修改藥單領藥流程,只要藥單顯示的是虛擬健保卡的V字頭卡號,就配上「請出示身分證件」等字樣,民眾出示身分證或虛擬健保卡即可領取藥單。同樣地,在繳費部分,長庚醫院也已更新批價程式,讓系統可以讀取虛擬健保卡的V字頭卡號,方便民眾自助繳費。(如下圖)
熱門新聞
2024-09-16
2024-09-17
2024-09-16
2024-09-13
2024-09-16
2024-09-17
2024-09-16
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