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金管會

「當年Fintech白皮書所想像的2020金融願景,現在正在發生。」擔任過第9任金管會主委的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在臺灣第一場金控技術年會的對談中,這樣開場。金管會在2016年所發布的這份金融科技白皮書,就出自她的任內。

金管會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金融科技辦公室,研究臺灣未來金融科技發展的可能方向,這份白皮書就是成果之一,將金融科技發展視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戰略,也是臺灣後續幾年,政府推動金融產業轉型的第一份數位藍圖。

但是,當時全球金融主流思維是2009年崛起的Bank 3.0思維,要把實體銀行轉變成數位銀行,讓實體金融服務全面轉為線上形式、數位通路。銀行、金融機構仍舊是金融服務的核心,只是要從線下走到線上提供。

而新一波的Bank 4.0風潮,當時才剛崛起,要一直等到2018年,銀行創新教父 Brett King《Bank 4.0》一書集大成的總結了金融業下一波的4.0變革樣貌,金融服務不只是要變成數位形式,還要無所不在,嵌入各種生活場景。

在Bank 4.0趨勢中,顧客體驗成了最重要的數位金融發展指標,透過各種新興的網路技術、行動科技、雲、AI、大數據,盡可能將金融服務接近顧客,不只數位提供,甚至要化為無形,成了日常生活服務中隨手可得的過程機制,而不像過去,顧客得到銀行才能使用金融服務。

銀行消失,不再需要銀行機構的NoBank、Bankless思維成了新主流,但銀行不是真的消失,而是退居幕後,成了串起一個個生活場景背後各種金融服務的推手,這就是新崛起的場景金融趨勢,銀行的角色從金融服務、商品的主要提供機機構,轉而變成了支持各種場景、諸多產業、商家共生體系的經營者。

早一步在2016年發布的臺灣金融白皮書所描繪的願景,正是站在Bank 3.0以銀行為主的成熟思維,來摸索Banking 4.0的金融轉型方向。

臺灣也有不少金控、銀行,早就看到金融數位轉型的發展趨勢,展開了行動,國泰金控、玉山金控、台新金控、中信金控、富邦金控等都積極展開金融數位轉型,也都是臺灣先行的佼佼者。

可是,不只金融機構看到了金融無所不在的數位金融趨勢,全球大型科技巨頭也挾龐大用戶規模、技術能量和充沛資源,闖入了數位金融市場,如Amazon、Google、Apple、臉書都透過大舉併購金融科技新創、結盟跨國金融巨頭,直接就在自己所擁有或主導的生態圈中,推出了金融服務,以數位支付服務居多,這也形成了一股TechFin(科技金融)新勢力,由科技帶頭,來發展金融。

金融機構想要效法科技巨頭,變成科技金融

倍受各界推崇的金融科技典範螞蟻科技(前身為螞蟻金服),更慣用「科技公司」來定位自己的企業角色,今年中甚至直接將公司名稱從螞蟻金服改為螞蟻科技,要弱化金融服務的印象,不想被形容成金融服務商或金融科技商,螞蟻要用科技來發展金融,而不是將金融服務透過科技提供而已。不只螞蟻科技,不少國際金融集團也開始以科技公司自許,希望自己也能像是一家科技公司,而非金融公司,如摩根大通、ING、DBS等。臺灣也有金控以此為願景,如中國信託金控技術長賈景光去年曾在一場演講中直言,希望有一天,中信金能說自己是一家持有金融執照的科技公司。

純網銀和疫情加速臺灣數位金融大躍進

金管會在2019年中一口氣發出了3張純網銀執照,更催生了新型態的金融機構形式,也預告了臺灣數位金融的發展將進入新的競爭態勢,從實體競爭,走向了純虛擬,甚至是虛實整合的競賽,這正是Bank 3.0形式的極致展現,完全數位化的銀行要出現了。2020年夏天,三家純網銀陸續進入了開業前的最後階段,只要通過金管會的查核,順利取得營業執照後,臺灣年底前就會出現第一家正式開業的純網銀。

開放純網銀,不只是出現了新型態的銀行,也伴隨著相關數位金融法規和業務的大鬆綁,金管會開始逐步鬆綁、打通那些擋在金融數位化發展前的法規大石,尤其是與數位帳號相關的數金服務。

這也對臺灣整體金融圈,帶來大利多,「所有純網銀能夠提供的服務,傳統銀行全部都可以做」金管會主管這樣說。例如金管會去年底放寬特定未成年人開設數位帳號的限制,而台新、國泰的數位帳戶也在今年中提供這類開戶服務。只要法規一解禁,傳統銀行就可以開始提供新型態的數位服務,甚至傳統銀行,可以比還沒開業的純網銀,更快推出新服務。

玉山銀行董事長黃男州直言,純網銀的確加快了數位金融的發展腳步,「5年來看,臺灣銀行產業將成長10~15%,餅變得更大了,正在打基礎的純網銀約只會占1~2%,反而是有競爭力,數位發展很快的銀行,可以獲取更多市場占有率。」

今年爆發的全球疫情,更迫使各產業加速了數位發展和轉型的腳步,金融產業也不例外。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觀察,數位轉型正在加速,疫情嚴重的地區,轉型速度跟幅度都更大,因為疫情,很多新型的數位應用出現,人跟人接觸減少後,數位通路、數位方式變成了必走的一條路。」

不只開放銀行的資料,金管會將放寬更多種資料共享模式

金融機構轉型,往那個方向走?Bank 4.0、無所不在的金融服務就是最新一波的金融轉型趨勢,還要嵌入各種生活場景中,這也就衍生了場景金融,以及環繞著各種場景金融,所串起的金融生態圈。

金管會在8月底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要建立一個金融科技的生態圈,作為未來3年金管會的金融施政藍圖。從發展路徑圖上可以看出,金管會將推動多項有助於發展生態系的基礎工程。最有利於生態圈整合與發展的一類,就是分級管理的資料共享基礎工程,金管會將針對不同層級的資料共享形式,建立各自對應的規範方式,就等於對不同層級的資料共享形式,進行不同程度的開放。

第一項正在進行法規鬆綁的資料共享就是開放銀行的Open API政策,除了眾所期待的開放銀行第二階段「消費者資料查詢」API,將於2020年底上路之外,也會展開第三階段的規畫,甚至要考慮推動銀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業辦理公開資料查詢,把開放銀行擴大到開放金融。

不只如此,過去受限於金融保密等法規限制,金控旗下子公司間無法共享顧客資料,但未來將適度鬆綁,結合可以不違反顧客隱私權的技術,例如去識別化技術、聯盟式學習(Federated Learning)等,在符合個資法和顧客同意下,開放金控集團跨子公司共享資料的機制。這也更有助於不同金融服務的整合,以及對顧客大數據的建立,或全集團共享同一套客戶風險評估機制。

不只鬆綁單一金融集團內的共享,金管會計畫推動金融市場間跨機構的資料共享,讓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如新創業者、TSP業者或委外機構)以及周邊單位如聯徵中心、財金公司、集保公司、保發中心等,這3類同樣持有金融市場資料的來源,彼此之間可以鬆綁部分形式的資料共享,金管會將建立一套數據共享的資安、個資保護、參加者資格、權利義務的規範。

最後一個資料共享模式,則是走出金融產業範疇的跨市場資料共享,讓其他非金融產業,也能共享(提供與取得)來自金融市場的資料,這也是為了讓金融服務更容易進入其他場景,例如電信業、醫療業、電商、社群媒體中來貼近消費者提供服務。

跨市場資料共享的關鍵平臺是國發會所建立的MyData平臺,已有不少銀行試辦,透過MyData平臺取得顧客同意,透過API拋轉直接取得數位形式的跨市場數據資料,未來金管會將擴大推廣到證券期貨、保險業者都能透過同樣的模式,來取得外部市場的顧客數據。

另外對於,生態圈中的第三方合作對象,也就是TSP業者,金管會也要建立一套合作資訊揭露制度,將TSP基本資料、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業務項目,公開給所有金融機構參考,等於要建立一個TSP的名單和業務清單,讓其他銀行也知道那些TSP有能力符合不同金融服務的資安要求等級,來促成更多生態圈跨產業合作的可能性。

不只針對不同的資料共享模式進行規範,金管會還要建立一套資料分級和資料治理規範,計畫用3年時間,檢視金融服務提供者,在跨機構或跨市場進行資料蒐集、處理和傳遞的行為或資料的類型,來進行資料分類,找出適合的治理標準,例如去識別化程度驗證,作業完整性如何驗證等,讓各界有一套共同的參考作法。

另一個打通跨產業金融生態系整合的關鍵基礎工程就是,金融服務行動身分識別機制。民眾要使用各種數位服務,都需要透過一個數位身分識別機制,而各金融機構,為了統整顧客的服務和資訊,也各自採取了不同的身分識別和驗證機制。金管會希望能夠讓臺灣各種金融服務的身分識別也有一套產業標準可依循,讓多元身分驗證形式可以互通,來降低民眾使用各種不同金融服務的困擾,這等於要建立一個金融圈通用、萬用的行動身分驗證方式。

金管會計畫建立一個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F-FIDO,導入國際新興的FIDO標準,先針對中低風險的金融服務來提供通用型的識別和簽章,預計在1年內,也就是2021年8月前,達到可以試辦的階段。

金管會未來3年要依照這份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來建立一個金融科技的生態圈。其中,將推動多項有助於發展生態系的基礎工程,最有利於生態圈整合與發展的一類,就是針對不同資料共享進行分級管理的基礎工程。

金融監理從機構轉而聚焦數位服務,更貼Bank 4.0精神

在資料共享的基礎工程之上,這份發展路徑圖更揭露了金管會金融監理模式將有史上最大改變,要從過去以金融機構為對象的監理,轉而變成了針對數位金融服務的管理規範形式,而且採取科技中立的立場,來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這也意味著,一項金融科技服務,不一定只有銀行可以提供或全程提供,也有機會由金融機構與第三方聯手來提供,只要提供管道符合所要求的金融監理規範,因為未來的監理顆粒度,有可能更精細到單一服務的層次,這正是Bank 4.0的經營,以金融服務為主角,而非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

不過,要走到這一步,還需要一段時間,金管會計畫先用3年來研究數位金融服務管理的規範方式,再來進行法規調整。包括如何採取比例原則來進行監理、如何分級管理、如何核發限制性執照等。

這個金融監理模式的大改變,將不只影響現有的金融生態或金融科技生態圈,甚至連所有需要金融服務的生態圈,科技圈、網路電商都可能成為Bank 4.0的體系成員之一,也將是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彼此競爭與合作的最大新舞臺。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