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才剛完成新式高教機的首飛,雖然是打著國機國造的名號,但其實這架飛機裡,仍有不少關鍵系統件,如導航、通訊系統等,都還是委外。這也成為臺灣國機國造下一階段目標與發展方向。

圖片來源: 

攝影/余至浩

在近日一場3D設計軟體用戶大會上,負責臺灣軍機研發與製造的漢翔航空工業總經理馬萬鈞揭露了,臺灣國機國造下一揭階段目標與發展策略,不單是機體結構研發與設計,未來更大目標,是要做到整機與關鍵系統件的完全自製,並將整合產、官、學、研組成國家隊,共同打造下一代軍用戰機,未來這些研發成果將技轉國內產業,協助產業升級,創造更多產業效益。

一直以來,國機國造是臺灣30年航太科技及產業的長程規畫,從最早一架AT-3自強號教練機,到了IDF經國號戰鬥機,再到近日剛完成首飛的新式高教機,但以往這些戰機,雖然打著國機國造的名號,但裡面不少關鍵系統件及飛機次系統,都還是採國外技術,並非完全自研自製。

身為臺灣國機國造的軍用飛機製造商,漢翔航空公司總經理馬萬鈞就表示,一架戰機從設計、研發、組裝、測試、試飛到量產完成,需歷經許多過程,但這些都是臺灣現已完備的技術能量,從以前的IDF,到現在的新式高教機,更已踏出了國機國造的第一步,但他指出:「國機國造的真正意涵,是要能夠做到整機與關鍵系統件,全都由國內產製。」

以新式高教機「勇鷹號」為例,目前整體自製率雖然有達到55%,但這些自製項目,多以機體結構為主,包括機身、機翼與機尾等,加上部分接近可自製的發動機模組,但還有更多是屬於飛機上的重要關鍵系統,包括航電系統件與飛機次級系統等,現行大多仍無法自行自製。

舉例來說,飛機上重要的航電系統件,就包括了有導航系統、通訊系統、儀表系統、電力系統、飛控電腦等,這些都是飛機上重要關鍵系統,不僅如此,飛機上還有眾多次要系統,像是起落架系統、液壓系統、逃生系統,以及環控系統等,來提供飛機起降、機上安全防護、環境監控等功能,但過去這些機上系統及其軟體都是委外開發,其所耗費成本就占了整體成本快一半。

馬萬鈞坦言,臺灣並不缺這些系統件的系統整合商或製造商,例如通訊、桌上顯示器、冷氣空調等相關設備,目前在臺灣都找得到對應的系統或製造廠商,並已廣泛運用在消費型手機、家用電視機及車用等領域,但唯獨不適用於飛機。他強調,這些技術不是臺灣沒有,只是都不是飛機專用,「這就是我們國機國造下一步要做的事」他說。

以國機國造發展策略來看,早從2年前,臺灣就開始發展自主核心系統件及自研自製能量,包括發展系統件整合能力,如發動機燃燒室模組、起落架等,並建立包含發動機壓縮器、燃燒室模組在內的系統件供應鏈體系,接下來,預計2023年時,將進一步開始推動如發動機齒輪箱、渦輪模組、航電系統等核心系統件加入國際供應鏈,以及開始進行國際市場行銷,長遠來看,到了2031年,更將逐步推動整機行銷,包括與國際大廠洽談軍用飛機與發動機整機國際合作,進而將整機銷售國際。

馬萬鈞表示,勇鷹高教機便是國機國造的第一步,今年6月完成首飛,目前也正在持續試飛中,未來將逐步取代F-5與AT-3教練機,但更大目標是要做到下一代戰機的整機與關鍵系統件完全自製。

儘管距離下代戰機服役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他也詳細盤點臺灣現有的技術能量,以及未來推動的作法。他也不諱言說,雖然目前在整機機體結構與多數材料成形,皆已有充足的技術能量,但未來技術發展核心,航電系統、飛機次系統等系統件才是關鍵。尤其,他表示,這些都是現階段臺灣能量不足或有所欠缺的部分,但卻也是發展下一代戰機的關鍵,也將替其加入更多功能,如具備超音速巡航飛行能力,或是能支援雲端作戰,甚至能讓駕駛員由腦波控制飛機操作,以及擁有更高的資料傳輸頻寬等。

但光只有一家在做還不夠,馬萬鈞強調,下一代戰機必須做到整機及其系統件的完全自製,得要整合學、研、產、軍組成國家隊,才有辦法做到這件事,比如由中科院、工研院等研究單位提供自有技術,並與有充足研發產能的產業界結合,搭配由學界發展前瞻基礎技術,透過彼此分工,才能夠達成下一代戰機自製目標。他補充表示,近來由漢翔在臺中總部成立的F16維修中心,也就是一個集結產業能量的例子。而在該公司的號召下,目前有60多家業者有意加入。

他提到說,臺灣在過去30年的航太科技與航太產業,已經成功搶占了橋頭堡,奠定了國機國造的基礎能量,下一步將往上一層樓來發展,透過聯合產、官、學、研一同努力,發展自有飛機系統件及其關鍵技術,等到技術能量完備後,自然就能夠再往上來實現整機完全自主自製的目標,「這是整個國家隊未來任務,也是國機國造未來方向。」他說。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