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
國防醫學院昨(4日)宣布啟用全臺首間MR混合實境解剖學教室,師生只要戴上頭戴式裝置,就可在現有環境中,觀察擬真、細緻的人體組織構造。國防醫學院指出,這個方式,打破400年來的解剖學學習方式,不只能以360度的立體影像幫助學生學習人體解剖構造,還能輔助國防醫學院培訓的緊急救護人員,加深救護人員對人體生理解剖的了解。未來,國防醫學院的解剖學老師,還要用新導入的頭戴式裝置,根據學生表現與需求,來錄製新課程,提龔精準解剖學課程。
打破400年來解剖學一成不變的學習方法,不再單純靠想像力認識人體
國防醫學院研究發展室主任馬國興指出,近400年來,解剖學的教學方法,一直是透過老師解剖大體,學生在旁觀摩,或是透過平面的繪畫圖,來解說解剖過程及人體構造。
雖然,隨著時代演進,繪畫錯誤率逐漸降低,學生也能夠解剖大體,但是,即便是現代,「學生大體解剖的機會仍有限。」比如,醫學院中涵蓋醫學系、藥學系、牙醫系、護理系、公衛學系和物理治療系等,但並非每個科系都能接觸大體,來建立核心解剖知識。此外,平面和靜態模型教材,「都無法模擬人體的動態動作。」
也因此,解剖教材發生了數位化演進。從第一代以平板電腦為主的平面解剖教材開始,經過了3D的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應用,現在則更進一步,「國防醫學院導入了融合AR、VR的MR混合實境線上多人教室,來進行互動式解剖教學,提升臨床解剖學的認知。」
MR呈現細部組織構造深淺度,展示人類大體秀不出的重點
馬國興解釋,這套MR系統搭配了HTC頭戴式裝置Vive Pro與3D Organon解剖學教學軟體,內建超過5,500種的人體結構器官、500多組生理動畫、120多套真實解剖圖,「甚至還有500多道VR模擬的美國國家醫師證照考題,來讓學生練習。」而這些內容,都經過國防醫學院翻譯、審定為正體中文和簡體中文版本。
在應用上,舉例來說,學生戴上裝置後,可搭配現有環境,叫出不同的靜態人體模型,藉由互動拆解,來認識人體器官組織的立體結構空間概念。
(攝影/洪政偉)
不只如此,MR系統還可幫助學生理解,書本和人類大體無法教導的深淺概念。國防醫學院生物解剖學科教授江明憲指出,「人類大體是學習解剖學不可取代的,」但是,「初學者難以從大體上辨別特定結構的深淺空間,更不用說平面教材。」
而這些問題,MR教材可以解決。透過360度的視角,以及顏色標記深淺空間,學生可從數百種動態模型中,學習關節肌肉的移動,甚至是心臟的跳動方式,還有平面教材難以解釋的顯微解剖學,就連微小的小腸絨毛、乳糜管、肌纖維、腎絲球體等都清晰可見,突破過去平面教材的限制。
(圖片來源:HTC)
除此之外,這套系統也提供VR模擬考題,讓學生在課前課後,透過虛擬手術檯與虛擬大體,來加強解剖知識。在課堂上,師生也可利用這個功能,切換為MR模式,在真實大體旁秀出虛擬大體,再搭配解剖圖譜、三方對照,強化學生學習人體的相對關係。這個方式,也突破了過去VR的限制,讓學生與老師能夠互動。
江明憲指出,目前學校具備40套頭戴式裝置,而這套MR解剖教學系統,即將於下學期搭配學期課程,正式上線。他也補充,MR解剖教材不只能用來提升學生的解剖認知,還能加強國防醫學院訓練的緊急救護人員,讓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隊員,能更清楚掌握人體結構。
放眼未來,江明憲表示,老師也將透過頭戴式裝置的錄製功能,根據學生學習狀況,來開發更多360度的VR解剖學教材。文◎王若樸
熱門新聞
2024-11-05
2024-11-05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2
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