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是門好生意!這句話今年被證明了兩次。6月初,微軟宣布以價值75億美元的股票,買下全球最大開源專案代管平臺GitHub,已讓全球科技圈大吃一驚。沒想到,事隔不到半年,IBM再度投下併購震撼彈,宣布將重砸約340億美元,相當於臺幣1兆元的天價,買下開源軟體巨頭紅帽,納入IBM混合雲旗下。
這個金額刷新了軟體併購案的新紀錄,超越了微軟先前以262億美元買下LinkedIn的併購金額,足足多了80億美元。IBM併購紅帽案,不只是開源史上最高,也是軟體史上最大規模的併購案,在IT科技產業史上更是金額第三高的併購案,僅次於2015年伺服器與儲存廠商Dell以640億美元買下EMC,以及半導體業者Avago以370億美元買下博通的併購案。
微軟願砸數百億美元的關鍵是,看上了LinkedIn上的4億用戶,結合微軟自家Office 365和Dynamics產品後,可以創造出一個2,000億美元的生產力和商業流程市場。用262億美元買下一個七倍大的市場機會,對微軟來說,是一筆划算的生意。
但紅帽不只比微軟眼中的LinkedIn更值錢,併購金額也高於日本軟銀在2016年以314億美元買下的ARM公司。紅帽這家只有1萬3千人的公司,為何對37萬人規模的IBM來說,如此有價值?
在併購案宣布後的第一場投資人線上會議中,IBM執行長Ginni Rometty就直言,混合雲市場在2020年將會達到1兆美元,但企業8成運算工作還沒上雲端,主因就是市場目前欠缺了一套一致性和高安全性的雲端管理機制。她希望,買下紅帽後,IBM可以成為混合雲最大的供應商。
IBM雲端布局早但產品線分散,去年大動作統一雲端品牌
IBM很早就開始投入雲端市場的布局,早在2008年,就當時推出的SaaS服務稱作Bluehouse,後來在2009年初又改為LotusLive,年末時重新命名為SmartCloud,提供企業雲端服務的解決方案,到了2009年,IBM又推出建置私有雲的工具Cloudburst,這是IBM第一個IaaS服務,且不斷持續增加多項雲端服務。2013年更花了20億美元買下IaaS服務供應商SoftLayer,積極建置全球資料中心,到2014年底已成立了40座。
接著,IBM更從IaaS市場,跨入了更上層的PaaS應用平臺層,在2014年6月推出PaaS服務Bluemix平臺。後來,Bluemix不只提供PaaS服務,還涵蓋了IaaS服務和Watson品牌推出的多項認知服務。
但在Right Scale年年舉辦的全球雲端大調查中,在公有雲採用排名上,近三年來,IBM始終擠不進前三名,每每落後於AWS、微軟Azure和Google Cloud。
IBM在2017年時,意識到自家雲端產品線過於分散,展開了旗下雲端產品線大整併,將旗下所有IBM雲端服務都整合到一個「IBM Cloud」的單一品牌,涵蓋了應用服務、AI技術、數據、雲端基礎建設。舊有的Softlayer和Bluemix都不再使用了。
而IBM雲端產品策略也開始要和他們擅長的專業服務與IT顧問服務整合,主打Expertise as a Service,也就是結合雲端服務來提供IT專業顧問服務的策略。所以,在去年揭露的IBM Cloud架構中,在原有的雲端服務基礎上,要延伸出應用程式層、AI層和資料層,反映出企業應用才是IBM雲的主力戰場,而不是基礎雲端資源的租用。不過,IBM雲端策略的調整,還沒對營收成長發揮助力。
對手雲端營收紛紛爆漲,但IBM反而下滑
從IBM今年發布的2017年報來看,IBM從2016年約799億美元營收,在2017年下滑到了約791億美元,2017年淨利更是比前一年少了足足5成。
從產品和服務面來看,更能反映出IBM的痛點。在IBM五大主要業務中,認知解決方案、GBS全球業務服務、技術服務和雲端平臺(IBM雲屬於此類)、系統產品以及全球金融業務,其中有三項業務營收下滑,又以技術服務和雲端平臺在2017年的表現最差,不僅沒有成長,2016年年營收353億多美元,到了2017年卻下滑到342億多美元,下滑了3.4%。
但反觀其他雲端競爭對手,AWS雲端營收屢屢創新高,每季成長率都比前一年同期超過了4成,等於成長力道是IBM的10倍。微軟Azure事業營收的成長更是驚人,今年9月底公布的2019財年第一季財報中,Azure單季營收比前一年成長了76%,更早兩季的營收跨年同期成長率更是接近9成。
VMware和AWS聯手,進逼IBM老四地位
從Right Scale今年全球雲端大調查報告中,更可以看到IBM在雲端競賽中的困境。2018年企業公有雲採用率排名上,AWS以68%遙遙領先群雄,排名第二的則是微軟Azure,採用率58%緊追在後。而排名第三的Google Cloud則只有19%,落後一大截,IBM Cloud則以15%名列第四,但去年中才推出的VMware Cloud on AWS異軍突起,不到一年就搶下12%的採用率,緊追在IBM之後,Oracle Cloud去年也多有斬獲,以10%穩坐第五。
若進一步看未來企業採用動向,加上正在試用和未來計畫採用的企業後,AWS採用率未來將達到90%,而Azure也以88%些微落後,Google Cloud也將獲得60%採用率,而IBM Cloud 未來採用率卻只有38%,反而是VMware Cloud on AWS恐怕將以44%採用率超越IBM Cloud成了第四大的企業雲端供應商。
從三巨頭未來採用率將過半來看,全球半數企業都會至少租用其中一家的服務,而且,這更反映出企業將不只採用一家,混用三家服務的情況將更為普及,多雲(Multi-Cloud)的競爭將更為激烈,多雲競爭局勢已然成形。混合雲市場商機不是現在才出現,早在2015年,公有雲競爭就邁入了混合雲的競賽。Right Scale在2015年1月的調查,千人規模企業中,已有82%的公司,採用多個雲端服務,而且大多是採用公有雲和私有雲混合的模式。未來,在這個混合雲競爭的態勢,AWS、Azure和Google Cloud這三家將繼續維持其雲端三巨頭的地位。
但為何IBM卻在這個競爭中趨於弱勢?甚至為何VMware在企業雲端競賽上,可能可以後來居上?其中一個關鍵是,身為虛擬化平臺龍頭的VMware,掌握了企業私有雲平臺,VMware Cloud on AWS就是要提供一套公有雲和私有雲互通的企業混合雲解方。
儘管IBM早在1年前,就發表了一套可部署於企業內部的ICP軟體(IBM Cloud Private),以Kubernetes為核心,搭配Cloud Foundry這套PaaS平臺軟體,試圖想要用這套產品來搶攻混合雲市場。但是,ICP在企業眼中的吸引力,仍比不過VMware,尤其許多企業老舊系統還部署在虛擬化平臺上,主打容器技術又才推出不滿一年採用實例不多的ICP,更難獲得這些企業主的青睞。
眼紅混合雲商機,公雲巨頭紛紛落地進機房
不是只有IBM看好混合雲,各家業者都看到了混合雲未來市場規模高達1兆美元,尤其目前企業平均只有20%的工作負載上了雲端,仍有80%工作負載還在在本地機房中執行。如何搶到這80%的未來需求,甚至在企業部分上雲和部分雲下的混用,成了未來雲端業者兵家必爭之地。
所以,AWS早在2016年就出手,開始落地,從IoT應用切入,推出邊緣運算軟體Greengrass,開始進駐企業機房。去年則進一步和VMware聯手,推出了VMware Cloud on AWS,來吸引需要混合雲架構的企業。
Azure則大仗微軟長年Windows作業系統壟斷優勢,甚至還推出了Azure Stack,直接把雲端Azure服務所用的技術,直接打包成了企業內部可部署的軟體。另一方面,近年來微軟更放下身段擁抱開源,自己推倒了Windows的高牆,也讓Azure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延伸到雲端主要作業系統Linux世界,今年買下GitHub更讓微軟如虎添翼,更容易獲取開發者社群,尤其是雲端原生應用的開發者社群的青睞。
而Google也不甘示弱,積極走下了雲端,尤其在今年7月的Next年度大會上,直接將自家雲端GKE服務(Google Kubernetes Engine)軟體化,變成了一套可以部署在企業機房內的套裝軟體產品GKE On-Prem,而且Google承諾,功能與介面都將和雲端GKE服務相同,要讓企業可以透過同一套管理和開發方法來實現企業混合雲架構的需求,或只用來作為內部私有雲的部署平臺,這正是Google Cloud在機房內卡位的利器。
不只如此,Google手中還有一張消費端的王牌Android平臺,有機會成為Google卡位企業行動裝置和邊緣運算需求的本地端現成環境。而今年發表的TPU晶片更是還未出鞘的殺手鐧,有機會成為Google深入企業內部應用的關鍵,透過推論用TPU晶片和訓練模型用的TPU雲端服務所搭配而成的AI混合雲架構,來拉攏更多企業擁抱Google Cloud。雲端三巨頭不只繼續強化其雲端的占有率,也在雲下大動作卡位。
IBM面臨的局勢是,三巨頭儼然成形,而且企業多半會採用其中兩家,甚至是三家的服務,如何成為企業第三雲端供應商,得有一套足以和VMware競爭的產品,甚至需要一把可以比ICP更容易打進其他雲端供應商生態系的關鍵鑰匙。
紅帽手上有混合雲市場的競爭利器
紅帽手上有什麼混合雲的好牌?值得IBM大砸340億美元。
早在2年前,紅帽執行長Jim Whitehurst就坦言,紅帽是一家軟體公司,手上沒有資料中心。即使Linux作業系統是企業上雲端最愛用的作業系統,紅帽也不會因此而變成了一家雲端供應商,紅帽的策略就是盡可能地和各家雲端業者聯手,也因此,紅帽近年來大力和各家公有雲業者聯盟,尤其是三大公有雲巨頭。
而且紅帽很早就壓寶容器技術,早在2013年,就搶先其他軟體巨頭一步,率先擁抱Docker容器。2015年9月更推出了以Kubernetes為基礎打造的OpenShift 3.0版。現在OpenShift已經成為三大公有雲巨頭,AWS、Azure和GCP上的認證支援軟體,也就是說,這套產品是三大公有雲端平臺用戶,發展跨雲混合雲架構的企業級產品之一。
紅帽執行長Jim Whitehurst在2016年紅帽年度大會後亞太媒體團訪中就透露,過去幾年,紅帽的競爭對手是VMware,因為過去的競爭平臺是虛擬化技術,但他相信:「大規模的容器管理,尤其是全生命周期的容器管理,將會是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市場機會。」他親口對我說。
Jim Whitehurst早在兩年前就看到了容器管理需求,這也是OpenShift這套可以用來橫跨企業私有雲環境到不同公有雲的平臺產品,越來越成為紅帽產品主力的緣故。
OpenShift的核心是開源的Kubernetes容器調度平臺,也是雲端三巨頭都大力擁戴的容器託管服務關鍵技術,AWS推出的EKS、Azure的AKS或Google自己的GKE,都是基於Kubernetes技術而發展出來的容器託管服務。
Kubernetes和Docker這類容器技術最大的不同是,Docker是從開發者的角度運用容器技術,而Kubernetes則是從維運者的角度來管理容器。前者只聚焦於封裝應用程式以便流通,後者則可供大規模容器管理和部署的維運之用。
在封裝形式更能凸顯兩者的差異,在容器映像檔中,只是將應用程式所需的程式碼和相依的元件或OS檔案系統打包起來,具備了一支AP獨立執行所需的元素,可以跨不同作業系統、不同雲端環境或企業內部環境來部署和執行。
但Kubernetes平臺內建的AP封裝工具Helm,不只是可以將容器所需相依元件打包,還可以將這個AP後續在部署,甚至執行時擴充需要的組態都一起打包。換句話說,HelmHelm可以將組合一支應用系統的多個微服務程式各自的映像檔,打包到一套應用程式包中封裝,更符合大型企業應用或複雜雲端原生應用的需求。
所以,Helm專案今年中也從Kubernetes獨立成為CNCF旗下一個育成專案,可以不受限於Kubernetes而自行發展。Google也計畫要讓透過Kubernetes封裝管理套件Helm打包的Kubernetes App也能成為一種流通用的封裝格式。
攝影/李宗翰
紅帽近年來大打開放混合雲戰略,包括了要打造一個混合雲基礎架構,還要建立一套雲端原生應用的App平臺,並要致力於發展開放混合雲架構所需的自動化管理機制,這也成了IBM買下紅帽的關鍵。
Kubernetes將成為新一代AP伺服器
不只是各大雲端平臺支援,Kubernetes平臺也能成為企業內部雲端原生應用的執行平臺。也因此,紅帽早在今年中,就開始鼓吹,Kubernetes將成為新一代的應用程式伺服器(Application Server),未來,企業應用的部署底層將會都是Kubernetes,而紅帽力推的OpenShift就是專攻這個一層需求的未來主力產品。
除此之外,紅帽手上還有一個在2015年併購的DevOps重量級產品Ansible。Right Scale今年雲端大調查,Ansible是雲端管理者最常用的配置管理工具之一,和Chef並列第一,採用率達36%,這更讓紅帽在自動化部署、大規模維運工作上有了一個鞏固的灘頭堡據點。
今年1月,紅帽還併購了以輕量級容器平臺著稱的CoreOS,並計畫將其整併到OpenShift平臺中。紅帽亞洲區成長與新興市場副總裁黃育榮近日來臺時透露,CoreOS將會取代紅帽要搶攻IoT環境的容器作業系統Atomic Host,未來CoreOS會成為紅帽搶攻邊緣運算的本地端武器。
9百萬開發者社群紅利還沒發威
紅帽手上還有一個經營了3年多的軟體開發者計畫Red Hat Developer Program,已有9百萬名開發者註冊,這是一個有別於開源社群的紅帽自家使用者專業社群。以提供技術支援和服務獲利的紅帽,最大成長侷限是支援團隊的人力,所以,紅帽想透過這個開發者計畫,來培養能提供初階或基礎技術支援的人力,讓自家團隊聚焦於更複雜的需求,例如導入顧問服務或架構設計等。紅帽甚至買下了一家雲端IDE工具,提供給自家開發者社群使用,要吸引他們更投入雲端原生應用的開發行列。
早在IBM併購紅帽之前,紅帽在今年年度大會上就強調,將以開放混合雲戰略作為未來的發展主軸,包括了要打造一個混合雲基礎架構,還要建立一套雲端原生應用的App平臺,並且要致力於發展開放混合雲架構所需的自動化管理機制。紅帽手上的企業級RHEL產品,再加上新一代應用伺服器平臺產品OpenShift,都成了紅帽結盟各大公有雲的敲門磚,也積極和AWS、IBM和微軟在雲端業務上結盟。黃育榮更直言,在混合雲競賽上,紅帽最大優勢就是已經獲得三大雲端平臺的認證,紅帽產品可以可靠地在三大平臺上執行,也等於是可以接觸到三大雲端巨頭客群的廠牌。
IBM看上紅帽的三大關鍵價值
IBM混合雲部門資深副總裁Arvind Krishna在IBM官網上的說明,更清楚地揭露了IBM為何要在此時併購紅帽的原因。他指出,Linux是雙棲企業內部和雲端的第一名作業系統,再加上容器和Kubernetes技術已經成為可以橫跨傳統應用和新興雲端原生應用的通用技術。而併購紅帽後,可以帶給IBM的價值包括了,最大的開源技術產品線、創新的混合雲平臺,以及超大規模的開源開發者社群。正因如此,才讓IBM可以成為混合多雲(Hybrid multi-cloud)最大的供應商。
不過,IBM也很清楚,紅帽這個品牌的價值,以及其在開源開發者社群眼中的地位,因此,也承諾,將維持紅帽文化、領導團隊和公司運作的獨立性。如紅帽執行長Jim Whitehurst未來將繼續掌管紅帽,直接向IBM執行長Ginni Rometty負責,同時,紅帽將成為獨立單位的形式來運作,並且會繼續提供紅帽品牌來進入市場。「紅帽也將會像瑞士一樣,成為雲端世界的中立國。」黃育榮在併購案宣布幾天後的一場臺灣企業活動中不斷強調。
在雲端競賽上,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IBM,正苦於尋找一個可以翻盤的強援。老牌開源品牌、知名新興容器管理與DevOps平臺產品,900名百萬開發者社群、再加上與各大公有雲的結盟關係,正是IBM願大砸340億美元的關鍵。
熱門新聞
2024-10-05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5
2024-10-04
2024-10-04
2024-10-04
2024-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