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真的殺人了!今年6月,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兩名印度觀光客晚上8點多,開車經過一這個區域的一個小村落,卻突然遭一群暴徒襲擊,將他們拖出車外,私刑而死。
但是,這個阿薩姆紅茶的產區,並非是政治動盪或犯罪治安不佳的地方,而只是一個平凡的農村,事後發現,這群暴徒也不是兇狠的罪犯,而只是一群義憤填膺又擔心害怕的村民。
因為一則在WhatsApp流傳的兒童綁架假影片,讓他們成了襲擊無辜觀光客的兇手。甚至不只這兩名無辜的觀光客受害,光是今年4到6月,就有七、八起攻擊事件,也造成數人死亡。
但這則在印度瘋傳的假新聞影片,甚至不是發生在印度的真實事件,根據國外媒體後來取得的原始未剪輯過的影片,這是在巴基斯坦拍攝的一部兒童安全防護影片的片段,剪輯過後,讓印度村民誤以為,有兩名綁匪到處綁架兒童就在村莊附近,準備伺機下手,也讓他們一看到長相類似的觀光客或陌生男子靠近,就忍不住出手襲擊,才造成多起意外。
假新聞,或甚至是可信度甚高的造假影片的製作門檻越來越低,而透過社群平臺或即時通訊工具的推波助攔,更讓這些假新聞的影響快速擴大。
不是今年才有假新聞肆虐,早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假新聞開始成為重要的社會現象,光從Google搜尋關鍵字排行榜來看,「假新聞」在熱門搜尋關鍵字中的排名大幅提高,甚至在年底時陡升。
長年觀察暗網地下交易市場的趨勢科技資深威脅研究員Fyodor Yarochkin指出,假新聞的操作不是新手法,早在10年前就有類似的作法,但現在假新聞已經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市場。(攝影/洪政偉)
假新聞轉而進入政治圈,美國大選成指標事件
一來是在美國總統大選舉過程和結果,充斥了很多假新聞的操作。光是美國大選第一次辯論時,出現8萬6千支Twitter 機器人程式來放消息,支持Trump的Twitter帳號多達三分之一是Bot,而支持Clinton的Twitter帳號,也有五分之一是Bot。
後來更出現了外國勢力如俄羅斯介入美國國家選舉的聲浪,美國情治單位甚至到在國會提出正式報告,指控俄羅斯干涉美國總統大選。即使美國總統大選結束了,假新聞的影響也沒有因此而退燒,後來影射美國政壇少數人是幕後操控大選推手的通俄門事件,更讓假新聞現象,繼續在美國政壇發酵。
政治性假新聞的崛起,不只在美國總統大選發生,在歐洲後續的幾次大型選舉活動,法國大選、德國大選、英國脫歐投票,以及不久之前的歐盟選舉,更讓假新聞現象受到高度關注和警戒。
不過,不同於美國假新聞議題主要聚焦在選舉和政治議題,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指出,歐洲假新聞現象的核心是仇恨言論的操控。因為極右保守主義的振興,再加上移民問題,導致歐洲國家對仇恨言論的散播更加敏感。但因為技術發展越來越複雜,難以追蹤或斷定假新聞操弄者的身分?
甚至,德國政府在2017年10月宣布實施,正式在2018年1月上路了一部德國仇恨言論新法(NetzDG),要求200萬會員規模的大型社交平臺,要在24小時內將舉報的仇恨言論或假新聞下架,查證困難者最晚要在7天內處理,否則將重罰。
不過,長年觀察暗網地下交易市場的趨勢科技資深威脅研究員Fyodor Yarochkin指出,假新聞的操作不是新手法,早在10年前就有類似的作法。來自吉爾吉斯,日前入籍臺灣的Fyodor Yarochkin,熟諳兩國語言,他也參與趨勢科技去年發布的報告「假新聞製造機:鼓吹者如何利用網際網路來操縱大眾」,並且是該報告的共同作者之一。
Fyodor指出,過去這類操弄訊息就是一種內容行銷手法,只是有些是正派的白色訊息,有些是造假誇大的暗黑行銷包裝,但也有不少是混合兩者的灰色內容行銷。
像是10年前,俄羅斯與周邊國家發生戰事之前,他就觀察到,內容行銷的地下市場,出現了購買支持出兵的言論散播訂單,但無法判斷是誰出錢買單。
「控制輿論不見得都是不好的行為,」他補充,像是為了在天災或戰亂時,降低民眾的恐慌,俄羅斯很早就開始發展如何與大規模群眾溝通的方法,但是,這些宣傳手法後來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濫用或誤用,才衍生了假新聞的爭議。
像是在金融市場,也早就有利用暗黑內容行銷來炒作股票的例子,在公司上市之前利用假新聞包裝公司的營運績效和成績,上市後在逆向炒作,讓公司倒閉下市的例子,Fyodor說,他就見過不少。不只是抹黑,甚至可以洗白,他指出,也曾有發送大量假訊息,來干擾或「融化」負面消息的手法。例如網路出現了100則負面消息,就動員暗黑內容行銷服務公司,發布上千則正面消息。
「假新聞已經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市場。」Fyodor指出。
胡元輝也認為,社群媒體行銷、網路行銷、包裝、宣傳的手法早就存在,儘管過去不是現在所定義的假新聞,而只是針對產品特質或功能,加以強調或渲染的商業行銷手法,會運用各種方式來放大行銷效應,例如美化式的報導、影片,創造事件來引起關注,優化網站SEO來提高搜尋曝光率,甚至設法創造出權威感。
不只是國外氾濫,內容行銷手法也早已是臺灣廣告公司、行銷公司,甚至是個人工作室的慣用的行銷手法之一。
但胡元輝指出,現在這一波假新聞現象的出現,不只是行銷目的,而是有更多「造假」的作法,透過不實資訊來製造、操作或扭曲事實,來達到改變人們認知的效果,而達到商業行銷的目的,這樣的作法越來越猖獗,也被認為已經超越了傳統行銷的邊界。甚至為了個人或政治性的目的。
趨勢科技去年發布了一篇「假新聞製造機:鼓吹者如何利用網際網路來操縱大眾」的報告,指出鼓吹者如何利用或濫用地下市場或正規市場來散播假新聞的產業架構。(圖片來源/趨勢科技)
內容農場和行銷手法惡質化,讓假新聞在臺開始產業化
不過,因為缺乏足夠多的研究,臺灣假新聞氾濫的程度,目前還不得而知。但胡元輝從個案來觀察,他認為,臺灣有兩個明顯的假新聞產業化現象,第一是臺灣內容農場的經營,這些網站促進網站流量和發展,會整理大量網路訊息來散播,其中夾帶了很多假訊息。另一個是傳統行銷手法惡質化的趨勢,廣告公司為企業操作訊息,尤其,有些非正派廣告公司或個人行銷工作室,也出現了製造假新聞的情況。
在當前的臺灣,胡元輝認為「假新聞也逐漸成為一種商業模式,而慢慢產業化。」,但嚴重程度還不清楚,因為臺灣缺乏更深入的調查。
趨勢科技在假新聞製造機這篇報告中,更清楚地介紹的多種假新聞產業的服務模式。例如報告中指出,5. 5萬美元就能詆毀一名記者, 花20萬美元就能煽動街頭抗議活動,還能創造名人。
不只是政治人物、行銷公司想要利用假新聞,連駭客都開始用假新聞夾帶惡意連結,例如在去年10月1日拉斯維加斯飯店槍擊事件為例,這起事件造成59人死亡,5百多人受傷,涉案兇手只有一人,也當場引彈自盡。不過,案發之時,謠言四起,例如兇手不只一人,或者背後有若干幕後組織等。網路上也開始散播了不同的現場影片,其中就有出現夾帶釣魚連結的影片或是郵件訊息,只要民眾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反而被植入了惡意程式。
這些假新聞風波,讓假新聞的影響程度甚囂塵上,也讓社交或網路平臺業者聯手,展開打擊假新聞的行動。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從個案來觀察和分析,臺灣有兩個明顯的假新聞產業化現象,第一是臺灣內容農場,另一個則是傳統行銷手法惡質化的趨勢。(攝影/洪政偉)
科技大廠紛紛合作,共同加入打擊假新聞的行列
不論是Google或臉書,都紛紛加入打擊假新聞的行列,例如Google不只透過演算法來過濾內容農場,並據此更新搜尋排序機制,甚至還聘請大批內容查核增加了用戶回饋機制,可以讓用戶通報不適合的內容。
而一直遭抨擊為假新聞散播大本營的臉書也展開一系列整頓假新聞的作法,除了陸續改善檢舉流程、也推動新聞學專案,深化與媒體的合作,加強對媒體工作者的服務和訓練課程,另外也與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IFCN)等新聞查核組織合作,委託IFCN來對事實查核組織進行驗證,符合公認的事實查核機構,臉書就會將這些機構的查核報告,加入到臉書的相關文章機制(Related Articles),作為比較佐證之用。
目前,全球已有53家媒體獲得IFCN的認證。甚至,也在臉書粉絲專業管理員要轉貼文章前,先跳出這篇連結文章的事實查核提醒,提供這篇文章在查核機構中的相關查核結果,讓轉發者可以在分享文章之前,再度確認這則消息的正確性。
聖塔克拉拉大學應用倫理Markula中心更發起一項信賴專案(Trust Project),來提供媒體可信賴的指標,不只獲得經濟學人、華盛頓郵報、加拿大環球郵報、德新社、義大利共和報等近80家媒體的支持,非營利新聞協會也將開發WordPress外掛,來推廣這計畫。大型科技公司,如臉書、Google、微軟、推特,也都加入這個專案,要採用這套指標,提升散播新聞內容的品質。
臺灣第一個新聞事實查核網站即將登場,預計7月上線
根據杜克大學記者實驗室網站統計,全球已有149個活躍的新聞查核機構(Fact-Checking),遍布全球5大洲,日本、中國、菲律賓、韓國都有,而在臺灣,由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聯手,發起了「臺灣事實查核中心」計畫,也從今年4月發起募款,準備在今年7月正式上線,來提供假新聞查核服務。
這個查核中心今年主要的工作有三大項,第一是先建立組織架構。包括了作為最高決策機制的諮議委員會,在日常作業諮詢上提供意見的業界顧問團,以及一個實際執行的工作團隊。在查核作業上,也會建立一套查核新聞的作業程序和查核中心網站等。並將與社群媒體平臺建立合作關係,來擴大查核報告的傳播途徑。
臺灣事實查核中心也將申請取得國際事實查核聯盟提出的事實查核規範,通過認證後,臉書就會將查核中心提供的查核報告,加入到臉書的相關文章機制中來提醒分享者。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賴鼎銘強調,希望透過事實查核組織,來鞭策臺灣媒體,以建立臺灣媒體的信賴度。
儘管假新聞充斥、氾濫,甚至演變出商業模式,而出現了新型態的影響力產業,不過,全球目前對抗假新聞的力道,其實也不遑多讓,各界已經準備開始展開反擊。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聯手,發起了臺灣事實查核中心計畫,從今年4月發起募款,準備在今年7月正式上線。
【專家觀點: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賴鼎銘】打擊假新聞不能立法,讓媒體可信賴才是上策
隨著臺灣年底即將舉辦九合一選舉,假新聞氾濫的擔憂,又再度浮上檯面,尤其近2年假新聞事件接連影響了美國大選,而歐洲多次選舉更讓打擊假新聞的聲浪越來越大。最近,更有立委連署提案要立法,將假新聞在網路上的散播行為,視為影響公共安寧秩序,除了罰金之外,甚至可處以三日以下拘留。而此項提案一出,立刻引起學界一陣反對聲浪。
對此,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簡稱媒觀)董事長賴鼎銘指出,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打擊假新聞有很多種途徑。「媒觀不支持立法管制假新聞,這會干涉新聞自由。」
例如,設立闢謠管道,除了政府自己的闢謠管道之外,或許可以推動更多媒體自律的作法來對抗。他指出:「媒觀要成為蘇格拉底那樣的牛虻,」扮演不斷鞭策媒體的角色,後續,而媒觀將和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聯手成立臺灣事實查核中心,透過辯證的方式,來找出正確的訊息,「由第三方來做,比較能讓人信任,若是政黨或政府,忽然啟動這樣的機制,反而會讓人不敢講話。」
例如,可以參考輿論資料庫,尤其先針對與民生、醫療相關的熱門新聞,遭網友質疑造假的熱門新聞,優先進行查核。
不過,他也坦言:「查核需要正確性,否則遭人質疑查核組織的公信力,所以,不先求量,而是少量但確實地進行查核,先建立社會對我們的信心。」
媒觀過去也曾嘗試一些事實查核實驗,目前只有健康、醫療少數幾次的事實查核實例,甚至有次正中某家媒體痛點而使對方跳腳,可見,臺灣媒體也很害怕事實查核的結果,如此進行二、三年,累積夠多事實查核案例後,就可以進一步建立媒體公信力的排名。
他認為,另外一個打擊假新聞的策略是透過教育,培養民眾的媒體素養,要從十二年國教做起,「讓人民從小就對假新聞有免疫能力,可以分辨什麼是謠言、置入性行銷、假新聞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賴鼎銘認為,培養民眾的媒體素養能力,也能鞭策媒體,使其意識到假新聞會讓自己失去公信力,而形成監督力量。
「媒體、記者的自律,再加上透過教育讓民眾知道,結合官方闢謠網站,應該可以處理大部分的假新聞,而不需要透過立法管制。」賴鼎銘也特別強調:「讓臺灣的媒體變成可信賴的媒體,才是上策。」
熱門新聞
2024-11-04
2024-11-02
2024-11-05
2024-11-04
2024-11-05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