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敗」——本田宗一郎,本田技研工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我把錯誤定義在:「當時做決定的時候,我們從可以合理得知的訊息中,做出較不理想的判斷。」我將進一步定義卓越錯誤的矛盾概念──這個概念將給我們帶來驚奇,因為它的結果會遠遠超過我們所付出的代價。

首先,把「卓越」跟「錯誤」的兩個概念併在一起,可能會看起來有點矛盾。但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一樣的。有些錯誤有潛力可以超越一開始時所需付出的極高代價,但最終的收穫卻遠遠高於當初的投資。「卓越」可以在犯錯之前和犯錯之後產生:一些狀況會讓錯誤變成「卓越」,而且在事後會有新的見解產生。許多成功的發明家或領導者常常會創造出一些情況,而且在過一段時間之後,這些情況會變成有收穫的錯誤。他們精心策劃出讓契機與獨到見解迸出火花的機遇,因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好運氣。

有潛力的錯誤

讓我們用一個有名的例子做個開端。一九六一年冬,在大學任教的氣象學家愛德華.勞侖次犯了一個小錯,但是這個錯誤卻在後來造成深遠的影響。勞侖次會使用電腦模擬來做氣象預測模型,這種方式在他的行業裡是很常見的。當時那個時代用的是大型電腦,因此做電腦模擬需要很詳細的程式操作命令、打孔卡、分批處理、以及電腦列印。從頭到尾,每一次模擬可能需要好幾個小時,而當時使用電腦的時間是很昂貴的。就在關鍵的那一天,勞侖次剛剛完成某個天氣系統的大型模擬週期,但是他想要再做一次,而這一次他要把時間的範圍拉長。為了避免浪費寶貴的處理時間,他使用第一次模擬的列印資料,然後用人工輸入統計表的最後數據。換句話說,為了效率起見,他把第二次的實驗直接接在第一次實驗的後面。

第二次模擬的結果和勞侖次的期待相當不同。就像個負責的科學家,他開始回溯實驗步驟,以便搜尋他到底在哪裡出了錯。也許他把一個數字打錯了,或是電腦本身壞了,他因此傷神了好幾天,但是有一天他忽然醒悟了:他所輸入的列印數據,只有到小數後三位。比方說,儲存的數字可能是4896.506127,但是電腦印出的數據是4896.506。在用人工輸入數據的時候,勞侖次只是做了一個非常微小的變動。這個在第一次實驗出現的0.000127微小錯誤數據,卻把第二次的實驗推向不同的道路,讓天氣模擬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換句話說,勞侖次犯了一個小錯,但是卻出現一個重大、無法預測的後果。

在此關鍵,勞侖次才明白他的取數錯誤將他原本的模型完全推翻。大部分的研究人員會在這裡就打住,並接受失敗,然後換個方向研究,但是勞侖次持續思考這個奇怪的結果,最後他終於恍然大悟,原來複雜系統中非線性回饋圈的小小改變,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後果。如同他在一九七二年向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演講時提出的觀點:「在巴西一隻蝴蝶鼓動翅膀,是否會在德州引起一場龍捲風?」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複雜系統中小小的變化,會讓原本的誤差像雪球一樣愈滾愈大。雖然他原本設計的天氣預測系統失敗了,其結果卻使得勞侖次有了重大發現,這個發現也就是現在眾所周知的「蝴蝶效應」。勞侖次因此成為「混沌理論」之父而享譽科學界。他也因為發現了「決定性混沌」理論,而得到一九九一年京都賞大獎。京都賞大獎的委員評論勞侖次的理論,說他「對各層面的基礎科學影響深遠,並且是自艾薩克.牛頓爵士以來,另一位讓人類對自然律產生重大改觀的科學家」。他的理論也碰觸到一個深切的議題,到底宇宙是有確定性規律或是隨機的。這項爭論可以回溯到海森堡提出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和愛因斯坦有名的評論說上帝不會用擲骰子的方式來創造宇宙。

勞侖次深奧的見解動搖了科學的基礎,而他的取數錯誤變成一個卓越的錯誤。如果勞侖次沒有把數字截斷,他永遠不可能會面對如此出人意料的結果。如果他沒有確認這個結果的弦外之音,並拜他多年訓練和敏銳觀察力所賜,以及對可能解釋鍥而不捨的追求,他也不可能發展出「混沌理論」。這個例子展現出卓越錯誤的兩個主要因素:

1.最後的錯誤遠遠超出原先預期的範圍。

2.新洞見的出現所帶來的益處遠超過錯誤所付出的代價。

最棒的部分是在第二種情況,但是我們要知道第一種情況是造成第二種情況不可或缺的因子。我們的行動應該要著重於使情況一和情況二同時發生的機率增加。如果這兩種情況能同時出現,我們所處理的就是一個卓越的錯誤。

是發明家,或是專業的錯誤製造者?

很明顯地,錯誤往往是新洞見的來源。而且幾乎所有的發明故事都反映出這個事實。湯瑪斯.愛迪生著名的燈泡發明,並不是因為靈光乍現,而是使用不斷重覆測試的乏味策略所出現的結果。在他發現可以碳化線當做燈絲之前,愛迪生使用了幾百種不同的材料測試。在他第七百次的嘗試失敗時,人家問他為什麼不放棄,他說:「我不是失敗了七百次,而是發現有七百種材料不能用。」換句話說,他知道「有成效的錯誤」是過程的一部分。一八七九年八月,愛迪生達到了第一階段的成果:有一種燈絲可以燃燒十三個半鐘頭。他持續地改進這項設計;到了一八七九年十一月,他在美國登記了使用「碳燈絲或線圈連接到……鉑金屬線」的電燈專利。在專利成功登記後的幾個月,他的小組發現碳化竹燈絲可以讓燈泡燃燒一千兩百個小時。

比較新近的一個例子是詹姆士.戴森爵士。他就是顛覆傳統、不需要集塵袋、橫掃市場的Dyson吸塵器發明者。戴森歷經了十五年的失敗,做了五千一百二十七個吸塵器原型。他向《快速公司》雜誌形容他的過程:「雖然我失敗了五千一百二十六次,但是我每次都有收穫。」他繼續說:「我們都被教導說要用正確的方式來做事,但是如果你想發現別人還沒發現的事物,你必須用錯誤的方式來做。」愛迪生一定會同意他說的話。如同戴森說的,在社會中,「我們仰慕那種即刻、毫不費力得來的睿智。但是我卻持相反意見。你應該要仰慕哪種堅持不懈、頑強前行,最後達到成功的人。」

質疑先入為主的概念

錯誤能增進我們的智慧。而它的價值就是不管是經由意外或設計,它有能力可以戳破不正確成見的氣泡,並開啟新的視野。就其本身而言,我們應該接受錯誤就是創新之門,而且它能超越我們觀察的正常管道。

歷史證明,我們現在公認的錯誤思想在過去一度是權威思想。社會學家保羅.拉扎斯菲爾德在他創新研究《美國士兵》(1949–1950)一書中,以精確的觀察研究指出許多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是多麼的錯誤──比方說人們相信在軍隊中由不同種族組成的小隊,其表現較差。拉扎斯菲爾德的研究粉碎了許多不正確的觀念,並且在社會學領域中建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透過觀察實驗數據以及較佳理論,好的科學難題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新知。二○○九年出版的《流行心理學的五十個大迷思》,探討了許多常被人們接受的迷思。這本書利用最新的科學資料證據,破除了許多流行的誤解,例如多數人只使用了百分之十的腦力、嚴重的自卑感會引起心理問題,以及催眠是一種「恍惚」狀態,與清醒截然不同。除了謹慎解構這些想法,這本書也提供了獨到的見解,說明為什麼有些錯誤的觀念,只因為大眾媒體或在我們社交圈不斷地重複,就可以深植我們的腦海。

舉例來說,思考單車頭盔可以保護單車騎士頭部免於受傷、保護我們安全的概念。一般說來,這個概念已經是大眾所接受且認為是正確的。美國許多州和城市都制定了有關頭盔的法律,比方說賓州從一九九五年開始,就要求十二歲以下的兒童要戴頭盔。但是頭盔真的可以百分之百讓我們更安全?有些腳踏車騎士聲稱,戴頭盔反而讓他們更有可能被車子撞。伊恩.沃克是一位熱愛騎單車的騎士同時也是巴斯大學的心理學家,為了測試這個問題,他在騎去上班的單車上裝了一支超音波感測器。一連兩個月,他騎車有時戴頭盔,有時不戴,以利用他的感測器去測量經過他身旁車輛給他的騎車空間。他的最後發現令人非常訝異。根據二○○七年三月的《意外解析與預防》雜誌的報告,當沃克戴上頭盔時,車輛駕駛平均更加靠近他三‧三五英吋。但是評論家提出如果以車輛給予腳踏車騎士騎車的寬闊空間相比,這是一個很小的差異,所以沃克重新分析了這個數據。他發現百分之二十三的車輛,在他戴頭盔騎車時,會比較傾向於進入距離他一公尺之內的「危險區」。

於是沃克進一步去做反直覺式的研究,在他的一些騎車測試時,他會戴上一頂棕色長髮,他的目標是希望經過他身邊的駕駛,會把他當成是個女性。他發現這項保護讓他多了一層庇護──明確來說,他平均多了二‧二英吋的呼吸空間。我們只能猜測這項性別效應的原因很多,從對女士表示禮貌到以及對女士騎自行車比較不穩的偏見都有。不管是什麼原因,根據沃克的研究,單車騎士如果用飄逸的長髮來裝飾他們的頭盔,就會有莫大的保護。

雖然沃克的測試結果很有爭議性,但是它們顯示了心照不宣的成見與共同的看法(如「騎單車戴頭盔的騎士比較安全」)有可能是不正確的。在發生撞擊意外時,頭盔的確會給騎士提供多一層的保護。但是,如果我們也考慮其他因素如撞擊的可能性、以及駕駛不夠準確的判斷會影響到單車騎士的安全的話,那麼頭盔的保護作用可能會顯著下降,甚至反而一點保護都沒有。毫無疑問地,這個實驗強調了真實生活狀況的複雜性,讓我們很難宣稱任何先入為主的概念是百分百正確的。既然我們用有瑕疵的成見來判斷一個決策是否正確──如戴頭盔是對的,不戴頭盔是錯的──直到我們犯下錯誤前,我們無法得知這些概念本身是否正確。透過做錯事,我們也許可以獲得一些知識,讓我們在未來能更準確一點。

荷蘭有許多的運河,而我在那裡出生長大。大多數的國家都認為乘車繫上安全帶是保護乘客安全最好的方式。但是因為阿姆斯特丹有特殊的運河及鵝卵石街道設計,當有車子翻覆到運河裡的時候,很多可憐的乘客因為無法及時掙脫他們的安全帶而死亡。

人類有找證據佐證認定事實的傾向。我們會傾向支持我們所相信事物的解釋或資訊,而對其他說法充耳不聞。想想看你自己的習慣,你比較會去查閱那些支持你政治立場的文章或新聞,或是你會去找反駁自己論點的資料,然後試著重新去驗證你的立場?連科學家也無法從這個陷阱中豁免。

請看以下這個故事。美國太空總署(NASA)想要解決月球來源的爭議,因此將月球上的岩石分送到不同的實驗室做分析。NASA希望透過這次分發能夠取得科學共識,但是讓他們氣餒的是,與預期的結果恰好相反。經過精密研究以及用最高標準的客觀科學研究方法檢驗分發到的岩石之後,每一個研究小組在都更強烈地向NASA表示自己的理論最為精確。不知道什麼原因,當面對雷同的證據時,每個實驗室都有辦法做出保護自己研究員理論的分析,並且藉此支持他們的學術地位。

NASA的故事引起大家對科學客觀性的不安及疑問。而這種情況也暗示為什麼確認自己所相信事物的偏見會造成錯誤的結論,以及為什麼錯誤可能會變成我們唯一的救星。試想如果NASA回去要求這些實驗室,去做跟他們所相信理論中某些相反的研究分析,這些實驗室極有可能會去探索當初他們捨棄、認為是偏離本體或是錯誤的資料。這樣的過程就可能可以化解僵局,並協助創造出一個科學的共識。

當我和一個製藥公司交換意見時,我就秉持了這個態度。他們很擔心有太高比例的實驗藥物,都通過第一階段的試驗。因為只要一小部分的化合物經過測試,就可以讓它以藥物的型態上市,於是製藥公司很積極地想找到一些方法,來把「壞的」部分快速剔除。因此第一階段應該被稱為那些不太可能上市化合物的「殺戮戰場」。但是大多數跟決策過程有關的科學家會比較偏袒他們正在研究的化合物,這種情況就正如NASA科學家致力於保護他們自己實驗室的寶貴理論一樣。於是我建議公司使用角色交換的方法。我們要求科學家及負責過濾化合物的審查委員設計出證明化合物比較可能會失敗的臨床實驗。使用這種方式會出現不同的測試設計,因為這些測試會減少對潛在好處的研究,而去做比較針對毒性或其他副作用的反應。這種方式也可以提早得知有服用其他藥物病人對這個化合物的反應,以及使用舊方法時後面階段會出現的附加風險。

結果證明製藥公司用「違反當初預設立場及希望去尋找證據」的策略十分奏效。使用與預設立場相反的方法證明是可以提早得到準確答案的方式,其中的關鍵就是要用正確的心態去接觸任何複雜問題。這種正確心態就是要在預定立場及拒絕預定立場中取得一個平衡點。如果我們對手上的問題了解得愈少,我們愈是要用拒絕預設立場的方式,來快速除去不正確的假設。如果不將預設立場去除,我們就會掉入一個陷阱,而且在這個陷阱中,我們只會一昧去證明我們原本的假設,並且在過程中欺騙自己。

錯誤的種類以及相對的益處

我們永遠都不會缺乏愚蠢的錯誤。《財星》雜誌有一次列出了怪事名單,其中包括美林證券在二○○八年市場崩盤前夕投資了次級房貸、美泰公司召回兩千萬件在中國塗了含鉛塗料的玩具、以及羅德島醫院得面對不到一年就有三次開錯病人左右腦的罰款。一年一度的達爾文獎就是一個根據致命錯誤分析所頒發的恐怖獎項。每一年,他們會將一個死後追諡的獎,頒發給那些因為自己的愚蠢錯誤而造成自己死亡的人。他們說這些錯誤「淨化了基因庫」或是「可從人群中淘汰」,其中例子包括一個獵人跟他的狗吵架之後開槍自殺,以及一位教士想用灌了氦氣的汽球飄上天空而墜亡。

讓我們禮貌地忽略這些離譜的自然淘汰案例,並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比較有成果的錯誤上。我們可以將錯誤分為四種「類型」,並有案例說明:

(A)悲劇型(Tragic)【高代價、低效益】:開車撞樹而且受重傷

(B)嚴重型(Serious)【高代價、高效益】:離婚;宣告破產

(C)無關緊要型(Trivial)【低代價、低效益】:收到違規停車罰單;掉了錢包

(D)卓越型(Brilliant)【低代價、高效益】:勞侖次發現了蝴蝶效應

很明顯地,悲劇型錯誤(A)會讓你付出高代價而且沒有好處,所以我們要全然避免。嚴重型錯誤(B)也是屬於高代價型,但是卻潛藏著高效益,例如離婚或投資生意失敗。這些錯誤可以提供寶貴的一課,並且可能在反省時很有價值。但是如果我們要把這些錯誤引進生活時,我們要很小心。你不應該為了看你會學到什麼而去離婚;也不應該為了學習失敗的教訓而故意把生意做垮。第三種是無關緊要型的錯誤(C),它所表現的是低代價及低報酬,其中的例子包括被開了違規停車罰單及沒趕上飛機。這些事情的結果不會很淒慘,但是所學到的一課是不重要或很明顯的──就是「在停車收費器多放一點錢」 或是「早一點去機場」這類的教訓。

認清這幾種錯誤的分別,可以讓真正的卓越錯誤有比較實質的定義(D)──也就是可以提供高效益、但相對來說付出代價較低的錯誤。到目前為止,上述故事顯示了卓越錯誤的高效益,是經過長時間的累積而成,而不是在發生錯誤的當時馬上就有收穫的。就是這一點讓卓越錯誤很難跟無關緊要,甚至是嚴重錯誤無法分辨。我們有股衝動想看著這張表然後決定:「嗯,那我想我只要犯下卓越錯誤就好。」但是真正寶貴的一課,就是這些錯誤的分別常常只有在回顧的時候才能發現。

比方說,有些公司的重大失敗產品,只有在後來才變得大為成功,例如蘋果電腦的「麗莎(一九八三)」、可口可樂的「新可樂(一九八五)」。雖然在合理的常識範圍內生活及工作很重要(我們沒有要成為下一個達爾文獎的得主而永垂不朽)。當我們在生命中努力除錯的同時,實際上也冒著犧牲了犯有價值錯誤的風險。我們需要在生命中犯下一些錯誤,才能讓我們也能有機會創造一些卓越的錯誤。

挑戰就在這裡:根據你的野心及風險承受度,你願不願意去冒險?(摘錄整理自第二章)

「我們都被教導說要用正確的方式來做事,但是如果你想發現別人還沒發現的事物,你必須用錯誤的方式來做。」  ──Dyson吸塵器發明者詹姆士.戴森爵士


聰明犯錯(Brilliant Mistakes)

保羅J.H.舒馬克(Paul J. H. Schoemaker)/著;呂亨英/譯
寶鼎出版
售價:280元

 

作者簡介

保羅J.H.舒馬克(Paul J. H. Schoemaker)

在決策科學的領域中,保羅J.H.舒馬克是一位將決策理論、行為經濟學、情景規畫、以及風險管理的中心思想結合,為經理階層設計出策略性決策工具的開路先鋒之一。保羅.舒馬克與J.˙愛德華˙盧梭是一本劃時代的書籍《勝利的決策:第一次就做對》(Getting It Right the First Time, Doubleday, 2002)的作者,他也是「國際決策策略(www.decisionstrat.com)」公司的創始人與執行主席。同時,保羅也是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邁克技術創新中心的研究主任、曾在芝加哥大學擔任教授十二年,並且在世界各地做過超過一百次的演講以及舉辦高階主管研討會。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