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技術力是企業創新的關鍵,為了因應AI數位轉型、資安轉型或是永續轉型的挑戰,不論是哪一個產業,臺灣企業2024年的技術布局有很大的變化。尤其生成式AI技術不只是快速演進,科技巨頭去年更相繼推出了各種GAI對應工具和服務後,更讓企業對於新興科技的採用戰略,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
在今年iThome CIO大調查中,我們調查了422家企業,針對四大類共38項新興科技的採用動向,包括了10項「IT基礎架構」技術、9項「AP架構與開發」技術、14項「Data與AI」技術,以及5項其他新興科技。比去年的34項新興科技,今年增加5類,但減少了1項。
在「IT基礎架構」的類技術包括了邊緣運算架構、多雲混合雲、Kubernetes/容器技術、AIOps(用AI優化IT維運)、SRE(網站可靠性工程)、FinOps(雲端維運成本管理)、SDDC(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無伺服器技術、5G專網和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等10項。而在「AP架構與開發」技術則有微服務架構、 中臺架構設計、 DevOps(開發維運一體化) 、DevSecOps(開發安全維運一體化)、 GitOps 、Open API架構、敏捷開發、LowCode/NoCode開發和國外近兩年開始發燒的平臺工程 (Platform Engineering)等9項。
「Data與AI」技術是今年技術項目最多的一類,尤其,在今年大調查中,針對資料與AI類別的技術選項,我們將AI/ML技術區分出生成式AI與非生成式AI/ML兩類,以便了解企業對於新舊AI技術的採用轉變,也將ChatGPT類服務和GAI技術獨立成兩項,並且特別增加了多項與生成式AI相關的新興技術,包括了檢索增強生成(RAG)、提示工程、向量資料庫等,來了解臺灣企業對於全球最新技術浪潮的採用情況。不過,我們也拿掉了去年調查中有列出的「小資料Small Data」。
所以,在「Data與AI」類技術中,共包括了ChatGPT類應用 、AI/ML應用(非GAI) 、GAI技術(LLM、圖片生成、影音生成等)、 RAG(檢索增強生成)、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向量資料庫 、 RPA流程自動化、 MLOps(ML流程自動化) 、AIoT、行動AI應用、負責任AI、資料湖(Data Lake)、 數據網格(Data Mesh)與顧客數據平臺CDP。最後一類「其他新興技術」則包括了碳足跡儀表板、區塊鏈、FIDO網路身分識別、AR/VR(元宇宙)和SBOM軟體物料清單。
從整體產業來看,今年有三大爆紅技術,包括了IT基礎架構類的AIOps(用AI優化IT維運),資料與AI類的檢索增強生成,以及AP架構與開發類的DevSecOps。前兩項技術在今年竄紅,正是與生成式AI浪潮有關,企業今年開始不只是更積極採用ChatGPT類應用,也開始嘗試用RAG打造內部的GAI應用,更願意開始導入科技大廠相繼推出的各種AI維運助手,如雲端AI助手、資安AI助手,來分擔越來越複雜的IT維運考驗。這三項又以DevSecOps的採用率最高,因此,在三項中,這一項更接近圓心。
各產業今年爆紅的技術也有很大的不同,智慧物聯網需求讓一般製造業與高科技開始積極採用FIDO網路身分識別,智慧展演需求加速了服務業的5G專網採用,GAI浪潮讓金融業打造更多行動AI應用。對近兩年大力推動IT現代化的醫療業,中臺架構是新的IT主流。政府學校則比其他產業更重視負責任AI的落實。這些都是今年技術雷達圖的新亮點。
從採用率變化來看,整體產業中有三項技術的採用率,今年增加超過了15%,分別是DevSecOps、ChatGPT類應用和GAI技術,而行動AI應用、碳足跡儀表板和FIDO網路身分識別技術的採用企業比例,今年也比去年多了一成。
今年技術雷達圖的設計有哪些調整?
今年的新興技術雷達圖主要架構維持去年的作法,繼續參考了業界知名企業IT顧問公司Thoughtworks的技術雷達圖設計形式來製作,但在分類執行上,改用調查數據來排序,取代專家判斷的排序方式。
這家顧問公司是組成一群技術專家,來評審多項技術,決定出每一項技術的推薦等級,分為四類,推薦「採用」的技術、推薦「試驗」的技術,還有推薦可「評估」的先期技術,以及建議企業最好「暫緩」使用的技術等四級。
而我們的作法則是用CIO自評結果的數據來說話,今年度的iThome CIO大調查中,由IT主管自填,2023年已經採用和2024年想要採用的新興技術,再依據每一項新興技術的企業採用率高低和技術採用率排名變化,來設計這份雷達圖。我們沒有直接套用Thoughtworks的技術雷達圖的四種分類,而是改為爆紅、退燒、主流和崛起,來供企業參考。
今年調查的38項新興技術,每一項技術只會出現一次,會出現在四大類各自的半圓形區域中。而最內圈的「爆紅技術層」(紅色層)是指今年技術排名和去年排名相比,進步超過5名的新興技術。反之,最外圈的「退燒技術層」(綠色層)則是指,兩年相比,技術排名下滑超過5名的技術。38項技術先區分出爆紅和退燒兩類技術,其餘技術在分配到中間的白色層中,又分為「主流技術層」和「崛起技術層」,以38項新興科技的整體採用率平均值作為分界線,今年的平均值是13.7%,(今年分界線標準高於去年的12%)。
排除爆紅和退燒的項目之外,其餘新興技術項目,在今年的預估採用率,凡是超過了13.7%的新興技術,就會列入主流技術層,而低於這個採用了技術項目,則列入到崛起技術層。在白色層中,還會按照採用率多寡,來繪製出不同新興技術的落點,採用率越高者越接近圓心。最後,還有一類是今年預估採用率為0%的技術,則直接列入到雷達圖的圓形區域之外,不屬於上述任何一層,但還是會維持在各類別的區域範圍中。在各產業的新興技術雷達圖特別可以看到這類採用率為0的技術。
整體產業的新興技術雷達圖是以422家企業的採用率數據為主,而各產業的新興技術雷達圖,則是以該產業的數據為主來繪製,因此,可以說,一份產業新興技術雷達圖,就是這個產業的IT主管對該產業熱門、退燒、主流和崛起技術的觀察。
爆紅與退燒技術的分類方式,是今年技術雷達圖設計上最大的改變。因為生成式AI的技術演進速度飛快,主流的大型語言模型,幾乎每一年就會有很大的改版,相關工具和服務也會跟著升級,甚至進化。
所以,在今年的技術雷達圖製作方法上,我們改變了先前以「過去3年」排名變化,來製作雷達圖上每項技術排序的策略,過去是連續3年,每年都進步超過5名,共進步超過10名,才會列為爆紅。但是在今年的雷達圖爆紅與退燒技術判定上,轉而聚焦「今年與去年」的採用率排名變化,將今年技術採用率排名,比去年上升超過5名的技術,列為「爆紅」類技術,也就是雷達圖中心紅圈的項目。相反地,今年排名比去年下滑超過5名的技術,則列入「退燒」類技術,也就是雷達圖最外緣的綠色圈項目。
除此之外,在今年雷達圖設計中,我們更用紅色、黑色和綠色三種顏色的三角形,來代表這項新興科技2023年到2024年的採用率變化,紅三角代表正成長,今年採用企業比去年增加超過5%者用1個紅三角標記,超過10%者用2個紅三角,三個紅三角則代表今年至少多了15%的企業開始採用。黑色三角代表兩年採用率相同,沒有增加的技術項目。綠色三角則代表了採用率今年下滑者。
希望透過這樣的調整,更能反映企業今年最新的技術決策態勢,作為CIO規畫2025年技術布局的決策參考。
技術雷達圖設計說明:38項新興技術分為四類,包括了「IT基礎架構」、「AP架構與開發」、「Data與AI」和「其它新興科技」,再按照2023與2024年的熱門程度變化,分為四個圈,每個圈中的技術代表不同的等級:爆紅技術(去年到今年的排名上升5名者)、主流技術(今年預估採用率超過整體平均採用率13.7%)、崛起技術(今年預估採用率低於整體平均採用率 13.7%)和最外圈是退燒技術(今年比去年的排名下滑5名者)。同一圈中2024年預估採用率越高者,越靠近核心。紅色三角形代表企業採用率的增加幅度(增加超過5%者1個紅三角,超過10%者2個紅三角),綠色三角代表該項今年採用率減少者。兩年相比,採用率相同者,以黑色三角來帶代表。位於第四圈外者代表今年採用率降到0%。
問卷說明 iThome CIO暨資安大調查執行期間從2024年2月15日到3月15日,對臺灣大型企業、歷屆CIO大調查企業、政府機關和大學的IT與資安主管,進行線上問卷,有效問卷422家。填答者中,企業CIO則占了71.8%,企業資安最高主管則占了62.8%。產業分布上,一般製造業17.8%、高科技製造業22.7%、服務業23.7%、金融業12.8%、醫療業13.3%、政府與學校則占了9.7%。
熱門新聞
2024-09-06
2024-09-06
2024-09-04
2024-09-06
2024-09-09
2024-09-09
2024-09-06
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