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DORA指標是國際上衡量企業DevOps能力最具公信力的指標之一。我們從2022年的iThome CIO大調查開始,參考了DORA指標的自評問題,首度對臺灣大型企業進行調查。
比較2022年和2023年,臺灣企業在四項DORA績效指標上的變化。能一天多次按需部署的企業從去年的14.3%,今年大幅提高到了27.9%;更新準備時間在1小時內的企業占比則從去年的6.3%,今年小幅下滑到5.4%;平均復原時間在1小時內的企業占比,去年是14.7%,今年則是 14.5%,差異不大;而變更失敗率低於15%的企業比例,去年是67.3%,今年下滑到58.2%。
換句話說,今年臺灣企業的部署頻率更快了,但更新準備時間和變更失敗率這兩項能力在今年則是下滑了,更新出錯後的復原能力則和去年相當。
從四大DORA績效指標的每一項分別來看,光看2023年的數據,臺灣有16.7%企業的部署頻率、14.5%企業的平均復原時間達到菁英水準,更有6成企業變更失敗率也是菁英等級,唯有更新準備時間這一項,臺灣企業只有5.4%達標,這也成了臺灣企業在四大指標中,目前最弱的一項。
這四項DORA績效指標,前兩項,部署頻率和更新準備時間用來衡量企業IT團隊的開發速度,而後兩項指標,平均復原時間和變更失敗率則是可以衡量所開發出來的軟體品質和穩定性。
也就是說,臺灣企業IT所開發的軟體品質和穩定性,仍舊維持與去年相當的水準,這兩項達到菁英水準的優秀企業比例,也和全球比例差不多。但是,臺灣企業的開發速度,能夠達菁英程度的企業數量,明顯比全球企業的比例少了很多。
部署頻率表現較佳,代表企業持續交付的自動化程度較高,基礎架構調度和配置的自動化能力也較佳。臺灣企業這兩年積極上雲、擁抱容器化架構,這些IT現代化的成果,已經開始反映到部署能力的強化上。但是,要縮短更新準備時間這一項能力,涉及了持續整合階段的優化、 測試流程的自動化,多數臺灣企業IT團隊在這一項的表現,目前明顯還沒達到全球DevOps菁英團隊的水準。
根據DORA定義,必須同時在四項指標達到菁英水準的企業,才能稱為DevOps菁英團隊,如此一來,臺灣只有1.1%企業,同時在這四項達標。不少高階水準的企業,只差了更新準備時間,或平均復原時間的其中一項較弱,因而無法晉升到菁英等級。
全球DevOps能力在過去幾年有很大的提升,尤其在雲原生技術快速普及的浪潮下,帶動了全球企業的DevOps能力。在2021年的DORA全球DevOps報告中,全球達到菁英團隊的企業高達26%,高階則是40%、中階28%,而低階者也有7%。但是, 和DORA全球調查結果相比, 臺灣企業菁英團隊極少,近半數臺灣企業(52%)處於DevOps高階團隊的水準,以及不少企業屬於中階團隊的水準(41.7%)。
臺灣2023年的DevOps能力各級分布,比較接近DORA 2018年報告的水準,當時有7%的全球企業達到菁英水準,高階團隊占 48% 、中階團隊占 37%,而低階團隊則有 15% 。
隨著應用程式安全和開發安全需求的提升,設計安全(Security by Design)思維這兩年逐漸在臺灣崛起,開始有企業不只導入DevOps,更要擁抱難度更高的DevSecOps,今年要採用DevSecOps的臺灣企業達到10.8%。
從各產業表現來看,今年只有服務業和政府學校少數企業或機構達到菁英水準的IT團隊,製造業、金融和醫療都掛零。整體產業表現來說,以醫療業(73.7%)和金融業(62.9%)達高階團隊水準的企業比例較多。金融是最積極擁抱DevOps的產業,高達41.7%金融業者採用,而醫療業則是這兩年最積極投資DevOps的產業,今年DevOps投資比去年成長了36%。這些投資和採用力道,的確大幅提升了這兩個產業的高階團隊比重,但是要進一步往菁英團隊水準邁進,則不只是方法論和工具鏈的導入,還需要更多DevOps流程深化,以及DevOps組織文化的擴散,這正是臺灣企業DevOps能力更上一層的挑戰。
問卷說明 大調查執行期間從2023年4月20日到5月10日,對臺灣2千大規模大型企業、iThome歷屆CIO大調查企業、政府機關、大學的IT與資安主管,進行線上問卷,有效問卷407家,其中 68.5%填答者為企業IT最高主管。
熱門新聞
2024-09-16
2024-09-17
2024-09-16
2024-09-13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6
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