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瞭解數位資訊行動的能耐,可以從前聯邦調查局長羅伯特.穆勒(Robert Mueller)引據確實的報告開始。穆勒擔任司法部的特別檢察官,針對俄羅斯干預二○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一事進行調查並撰寫報告。九一一事件後,我出任英國安全和情報協調官,期間結識了穆勒。根據個人經驗,穆勒為人剛正不阿。
他的調查挖掘出令人不安的事情:俄羅斯採取干預行動,而且在未來其他勢力也有可能採取同樣的作為。俄羅斯在若干陣線從事具有敵意的行動。先是在社群媒體上散布攻擊希拉蕊.克林頓(她獲得民主黨提名前,攻擊就開始了)的資訊,接著散布支持唐納.川普的資訊。這些宣傳行動大多是聖彼得堡的「網路研究社」(Internet Research Agency)所為。俄羅斯軍事情報局(總參謀部情報總局,簡稱「格烏」,俗稱「格魯烏」)駭入電子郵件帳戶,把竊取到的電子郵件當成武器使用。格魯烏亦透過網路入侵美國的選舉投票系統。此外,俄羅斯還透過非官方的情報方面的中間人與川普競選團隊勾結。
攻擊行動的準備工作,從二○一四年就於美國境內展開。攻擊者在臉書、YouTube和推特等社群媒體上(後來擴及至Tumblr和Instagram),從事偵蒐工作並建立基礎架構。網路研究社一名前僱員曾說:「我們的目標不是讓美國人民喜歡俄羅斯,而是讓美國人民反對自己的政府:煽動騷亂、散布不滿。」因此,網軍接受相關的訓練,深入瞭解稅賦、LGBT權利和槍枝管制等諸多美國常見的社會辯論主題。
網路研究社的網軍假扮美國倡議人士,透過假社群媒體帳號和假社團專頁吸引美國選民。網路研究社的臉書和Instagram帳號擁有數十萬美國追隨者。這些帳號專門討論引發分化的社會與政治議題,包括移民議題(例如在臉書上建立名為「安全邊界」[Secured Borders]的社團)和種族衝突(例如建立「Black Matters」、「Blacktivist」、「Don't Shoot Us」等社團)。攻擊者的目標不是要提倡某種意識形態觀點,而是播下分歧的種子,加劇社會的分化。
二○一六年初,競選活動正式展開時,俄羅斯透過使用美國人的名字和冠上美式名稱的組織,將政治廣告引入美國。這些假身份和假組織宣稱自己參與草根政治,先是攻訐希拉蕊.克林頓,接著支持唐納.川普。其中一個案例就是@TEN_GOP這個推特帳號,該帳號宣稱和田納西州的共和黨團有關係。美國境內出現數十場政治集會,參與者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遭到俄羅斯的操弄;川普競選團隊中負責安排造勢集會時間和場地的在地官員,似乎也毫不知情。
埋伏在臉書與推特的俄羅斯網軍
到了選舉落幕前,俄羅斯網路研究社可以透過社群媒體帳號觸及數百萬美國選民。臉書進行的事後調查發現,二○一五年一月至二○一七年八月間,四七○支由俄羅斯控制的帳號共發表八萬張貼文。推特亦發現有三八一四支俄羅斯控制的帳號,觸及人數約達一四○萬人。俄羅斯建置機器人帳號網路,自動散布推特訊息。俄羅斯網路研究社總計在臉書上付費刊登三五○○則政治廣告,其中一則把柯林頓的照片配上說明文字:「如果有朝一日神讓這個騙子入主白宮成為總統,那天將是真正的國難」。除了反柯林頓以外,俄羅斯的干預行動亦開始挺川普。俄羅斯控制的Instagram帳號「Tea Party News」甚至刊登廣告,請美國人協助他們「上傳帶有#KIDS4TRUMP標籤的照片,組成愛國又年輕的挺川團隊」。
俄羅斯社群媒體干預行動於美國展開的同時,兩支格魯烏專業網路攻擊者入侵柯林頓競選團隊的電子郵件帳戶並竊取文件,連競選團隊主任約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的帳戶也被入侵,數十萬份文件遭到竊取。
總統大選選戰於二○一六年夏達到高峰,格魯烏開始透過網路上的假身份釋出先前竊取的文件。他們特地創建這些假身份來掩護自己的真實身份(有一個名叫「Guccifer 2」的網站假裝一切皆是一名羅馬尼亞個人駭客所為;「DC Leaks」這個網站則根據受害者對外洩資料的分類為記者提供索引)。維基解密更是釋出更多電子郵件,促使川普發表惡名昭彰的言論,公開評論柯林頓使用私人電郵伺服器的行為:「俄羅斯,如果你們在聽的話,我希望你們可以找出那三萬封遭到刪除的電郵。我想我們的媒體會重賞你們。」然而,時任中情局長麥克.龐培歐(Mike Pompeo)後來卻表示,他認為維基解密是一間敵對情報機構,其言其行皆展現情報機構的特質。川普發表此番言論後不出五小時,格魯烏便首次對柯林頓的個人辦公室發動網路攻擊。俄羅斯人的確在聆聽。
格魯烏尚有第三個干預策略:駭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單位,亦使用魚叉式釣魚電郵入侵各州選舉委員會、政府部會首長和美國企業的電腦,其中遭到入侵的美國企業都是二○一六年總統大選行政方面的軟體和科技供應商。如此一來,俄羅斯便可能有能力入侵美國的選民登記軟體和電子投票所,尤其是搖擺州的系統。如果柯林頓勝選,系統遭到滲透的事情就可以被爆出來,做為提起當選無效之訴的依據,使柯林頓執政的前一百日蒙上陰影。
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的最後一種方法,是讓川普競選團隊官員接觸與俄羅斯政府有關係的人士。這些人士為競選提供協助,並邀請川普競選團隊的官員訪俄。川普競選團隊認為俄羅斯的協助對他們的選情有利,因為俄羅斯可用匿名方式釋出遭到竊取的電郵,藉此為川普團隊提供「泥巴」—也就是可用於傷害柯林頓的素材。為了換取回報,一名俄方人士請川普競選團隊負責人保羅.馬納福特(Paul Manafort)向川普提出俄方針對烏克蘭制定的和平計劃,這份計劃將鞏固俄羅斯對東烏克蘭的控制。接著,馬納福特把內部民調資料分享給俄羅斯。後來穆勒的調查發現,若干與川普競選團隊有關的人士曾經撒謊並刪除相關的通聯紀錄。
網路謠言透過社群媒體弄假成真
其中一個惡劣的案例突顯謠言在社群媒體上多麼容易散布:「比薩門」陰謀論。有一天,社群媒體上開始謠傳民主黨外洩的電郵含有加密訊息,內容顯示希拉蕊.柯林頓身邊的一名同事涉嫌參與一個從事兒童色情和虐待的秘密集團,該集團的成員是民主黨高層人士,專門在一間披薩店的地下室虐童。這則謠言在社群媒體上爆紅。想當然耳,有人指控「深層政府」掩蓋此事。有人把柯林頓的照片並排或疊加在披薩店等其他照片上,並透過社群媒體廣為流傳,意圖使柯林頓牽連致罪。
隨著貼文量暴增,指控的可信度似乎跟著增加,但這則指控徹頭徹尾都是空穴來風,憑空杜撰。這起事件差點釀成悲劇,更是突顯社群媒體傳聞的力量:一名男子持槍闖入披薩店,企圖營救傳聞中的受虐兒童,但那間披薩店根本沒有地下室,更沒有受虐者等待營救。
比薩門事件的教訓就是,如果一則傳聞受到各種新聞媒體、部落格或其他社群媒體的重複報導,讀者就會產生一種熟悉感,使傳聞看起來更為可信。即使謠言遭到破除,這種熟悉感依然留存。同一則謠言可以一再復活,作為宣傳之用。(摘錄整理自第十章)
書名 頂尖情報員的高效判讀術:立辨真偽、快速反應、精準決策的10個技巧
大衛.奧蒙德(David Omand)/著;孔令新/譯
商周出版
售價:420元
作者簡介 大衛.奧蒙德(David Omand)
首位英國安全和情報協調員,與首相負責情報專業、國家反恐和安全問題。曾任職聯合情報委員會七年,1997~2000年期間,出任英國情報監控機構「政府通訊總部」(GCHQ)局長,該機構職掌通訊情報與網路安全。另曾擔任內政部常務次官、國防部政策次長、國防大臣私人秘書長。
熱門新聞
2024-09-06
2024-09-09
2024-09-09
2024-09-09
2024-09-09
2024-09-09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