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許明暉(攝影/洪政偉)

早從1995起,臺灣開始實施了全球數一數二的健保制度,20多年來累積了龐大的健保醫療大數據,近10年更力推電子病歷,全臺近5百家醫院,超過8成已經可以相互交換電子病歷。醫院是高度依賴資訊科技的產業之一,不論是技術應用的普及或醫療制度的變革,每每都讓健康醫療跨進新的境界,過去20年,資訊科技和醫療應用的整合,已經讓臺灣醫療業走在世界的領先群。

但是,新技術趨勢如IoT的普及 ,以及AI的崛起,更讓醫療開始邁向下一個轉型。對臺灣醫療產業而言,IoT和AI將帶來什麼樣的衝擊?我們也專訪臺灣新一代醫療科技關鍵推手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許明暉,他對新一代醫療科技趨勢的觀察整理如下。

在健康醫療領域上,任何資訊科技都會盡量採用。沒有一個需求是因為資訊科技不存在而無法滿足的。真正的問題在於,你要找出能正確解決需求的科技。

資訊技術的本質是不是最高端,未必是最重要。能用在對的地方、用對的方式去採用,才是重點。

幾年前,政府開始力推雲端運算,衛福部在這樣的架構下,成功地讓電子病歷能夠普遍實施,也努力投入大數據。但是,雲端運算、大數據後的下一步是什麼?

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許明暉表示,物聯網跟人工智慧是息息相關的。物聯網會讓資料蒐集量大幅增加,資料量大到沒辦法用人工去處理,這時候一定是人工智慧架在前面,由它來確保大部分資料都沒問題,有異常再挑出來進行人工確認,讓專家判讀。(攝影/洪政偉)

▊物聯網跟人工智慧完美結合,撼動健康醫療領域

對健康醫療來講,我認為,最大的影響會來自物聯網跟人工智慧。

物聯網,也有人說是IoE,根本是Internet of Everything,因為健康有太多的量測,體溫、血壓、血糖、眼壓等,人體大概可以產生幾千幾萬種量測。再則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也不是新鮮事, AI存在這世界上至少超過30年,只不過起起落落,它過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那麼受到重視。

物聯網跟人工智慧是息息相關的。物聯網會讓資料蒐集量大幅增加,甚至,量大到無法靠人工處理,這時候一定是人工智慧站在前面,確保大部分資料都沒問題,發現異常再挑出來進行人工確認,讓專家判讀。

醫療領域用人工智慧並不是新鮮事。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有時候稱作「決策資源(Decision Support System)」,30年前就有了。以心電圖機器為例,1970~1980年代,就有人嘗試用電腦來判讀心電圖。到了1980年代,電腦技術相對成熟,也有許多人嘗試用類神經網路來模仿人腦的運作。1990年代,你很難將人工智慧判讀心電圖在每個大學、研究機構都已經很普遍。甚至,到了2000年,每一臺心電圖機器都會附送人工智慧的判讀功能,做完心電圖後,病患會收到一份軟體製作的報告。

舉個物聯網跟人工智慧結合的最佳案例。一般來說,心肌梗塞的病人送到醫院做心導管手術的時間越短,對病人的存活跟心臟功能有很大的意義,甚至是生死之間的差異。這段病人到院至灌流時間被稱為「Door to Balloon Time」,若能縮減至90分鐘,就能算是世界級的醫療水準。而高雄榮民總醫院為了進一步縮短這段Door to Balloon Time,發明了一個「定心布」矽膠墊,先在上面特定位置黏了10個電極片後,再將矽膠墊整塊貼到病患身上,電極片就能迅速黏貼在正確的位置上。第二個,則是在救護車上設置了「即時無線傳輸12導程心電圖系統」,由機器先判讀心電圖報告,結果若是非心肌梗塞患者就照原本的送院流程,但若是疑似心肌梗塞患者,EMD(緊急救護派遣員)就可以立刻將心電圖傳送給值班中的心臟科醫生,讓醫師判斷確診,此時也能啟動緊急機制轉送至就近且適當的醫院,來進行心導管治療,避免將病患送到無心導管室的醫院還要再轉院,徒耗時間。

高雄榮總這套創新機制,可以讓Door to Balloon Time時間只要50分鐘,這是世界級的紀錄。

我認為,人工智慧對醫療照護的影響就像這類例子,要不是心電圖累積了20~30年的發展,機器普遍具備了自動判讀能力,接著有人發明了很簡單的定心布,再加上後面支援的救護網絡也動起來,若沒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今天無法將時間縮到那麼短。你可以說那個電極片不只是改善了原有的量測方式,這某程度也可說一種物聯網硬體,再由人工智慧擋在最前面先判讀資料。

這一切未必用到非常高端的技術,可能是10年前就發明的東西,只是把對的因素湊在一起,你就可以創造出很多新的價值。

▊區塊鏈有機會成為健保IC卡的下一代信任機制

再來,則是區塊鏈。顯然虛擬貨幣的興起,讓比特幣造成這麼大的風潮。很多人都說區塊鏈會對健康照護有很大的用途嗎?這是一個問號。

我們的責任是要充分的了解,如果只是把它當成時髦的名詞,那永遠不會有幫助。必須思考區塊鏈為什麼對我有用,它可以取代現在的什麼事?取代後會比現在更好嗎?

我們有一種信任機制由政府維護,每一個國民都一定用得到,那就是健保IC卡。過去紙本健保卡是用蓋章的,病人看病用去A1那一格,醫院也會把A1這格也寫下來,他跟健保署做帳務申報時,健保署就可以查核病人的A1跟醫院登記的是否相同。但是,臺灣一天看健保門診的病人就有1百萬人。在紙本年代,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去查核,那是乍看之下好像有的信任機制,事實上是沒有。

但是當發行健保IC卡後,它跟紙本健保卡的概念很像,每一次看病,醫院都要從你的卡片取得一個序號,醫院申報時就需要使用這個序號。電子化後,政府稽核的能力就會變得非常強。健保IC卡做到兩件事,一個是省下每年數十億的換卡成本,另一個就是稽核能力大幅增加。

如果,改用區塊鏈機制來維運健保卡系統,說不定能在健保卡片的發行上省下更多費用,因為它化為無形,卡片、晶片都不存在了,它成為了下一個時代的信任機制。

區塊鏈很重要的一點是,靠所有電腦節點一套網絡,在這個網絡上運算一些演算法則,以透明、互信的方式維持信任機制。但是,這個沒有中央機制的運作方式,發生問題該怎麼辦?我認為,未來政府採用區塊鏈的話,會類似雲端運算。雲端運算有所謂的私有雲、公有雲,他們有各自不同的架構。政府不會消失,他仍然會在發生事情時概括負責。

過程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克服,目前的健保IC卡對民眾的進入障礙很低,看病就拿健保IC卡,丟掉再補發就好。但若用區塊鏈來維持信任機制,顯然每個人都要有手機或電腦。可是,並非每個人都有智慧型手機,衛服部就把數位落差的問題攬到自己身上了。

政府效率有更好的提升當然很好,但在達成之前,要確保能顧及弱勢權益,逼近百歲的長者,又怎麼可能要求他去操作智慧型手機。雖然健保IC卡是上一世代的產品,但至少很好用。區塊鏈仍有很多基礎需要布建,這是必須通盤考慮的事情。口述⊙許明暉、整理⊙沈庭安、攝影⊙洪政偉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