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生活服務布局再邁出關鍵一步,推出了發票管家新服務,來補齊消費結帳場景中的數據缺口。Line臺灣服務企劃部資深總監林慶達預告,未來將在用戶同意下,發展發票資訊的運用方式,例如分析消費習慣的趨勢,與電商、官方帳號等其他Line服務結合等。甚至,也可能推出去識別化的消費習慣資料模型,作為訓練其他AI應用之用。

林慶達指出,Line發展策略是Life on Line,發票管家也是其中一塊拼圖,為了涵蓋更完整的付費結帳場景,發票是必須做的功能。

只靠自家電商平臺或金融服務,只能看到顧客局部消費行為,如何建立顧客360使用行為與費樣貌,是近幾年金融業與零售業的重要戰略,尤其為了掌握顧客在自家服務之外的行為和消費樣貌,正是各業者積極發展生態圈與異業合作的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蒐集到更多元的顧客數據。

雲端發票去年高達31億張,成為多方搶奪的消費大數據

如何持續蒐集更多顧客消費資訊,尤其是現金支付的消費記錄,發票向來是重要來源。財政部從2018年開始力推的雲端發票,更讓業者多了一個顧客消費資訊的新管道,這是過去透過市場調查或者小樣本使用者研究難以累積的龐大數據,光是2021年雲端發票數量就高達了31億張,約占發票總數的4成。疫情之下,消費者更習慣在消費時提供載具條碼,而不索取紙本。林慶達指出,2022年1~8月期間,臺灣雲端發票比例更是達到45%,光是零售業的發票也有38%是雲端發票。

力推雲端發票同時,財政部也強化了電子發票API,讓第三方更容易整合,取得使用者授權提供或上傳的發票資訊,這也催生了許多下載數破百萬的發票App,其中如麻布數據科技集團旗下發票存摺用戶超過600萬人,每個月能紀錄數千萬張發票,至今累計高達15億張的龐大消費數據,更衍生出了消費者行為樣態的市調服務,可以分析十萬個通路上千項商品類型,來提供去識別化的即時零售消費行為趨勢。

Line臺灣也加入了消費者發票大數據的搶奪戰,在10月4日在自家通訊平臺推出了發票管家,綁定手機條碼,授權後串接財政部API取得使用者雲端發票紀錄,也能掃描實體發票。發票管家能自動分析這些發票紀錄,產出消費圖表,提供自動對獎機制,也推出了吸引用戶啟用的激勵賓果活動。

林慶達表示,發票擁有龐大的後設資料,可以補足付費結帳流程的完整性,第一階段,先全力擴大發票管家的使用者規模。未來在用戶同意前提下,才會思考發票資訊的運用方式,例如發在用戶同意下,將發票後設資料與Line其他服務如電商,官方帳號結合。

從發票管家使用者條款可以看到更多Line未來如何運用發票資料的可能性。發票管家將會蒐集到來自雲端發票或實體發票上的發票號碼、日期、時間、商店資訊、購買品項、價格及數量等資訊,也能彙整使用者手動輸入的消費與記帳數據。Line會在合規範圍下,另外獲得使用者同意後,將願意分享的用戶的個人資料,提供給Line關係企業。

另一方面,Line可以透過去識別化技術來處理用戶資料,可將發票管家服務產生的匿名資料、統計資料或資料模型提供給合作夥伴。只要使用者啟用發票管家等同同意匿名資料的分享,不用另行取得同意。 林慶達表示,發票紀錄有助於提高用戶消費資料的完整性,透過去識別化技術,也可以產生一種對「一般性用戶消費習慣的行為模型」,也就是使用者條款中提到的資料模型,可作為其他AI訓練或程式化應用之用。

不過,林慶達坦言,目前,Line臺灣對資料模型還沒有明確的計畫,只有未來可能的方向。若Line臺灣日後要發展這類分析或AI模型,也會需要經過一套內部審查流程,來確保在符合法尊和使用者授權條款的可用範圍內。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