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資訊部日本暨北亞區經理邱天意表示,BYOD已勢不可擋,企業該果決投資IT,再來尋找BYOD為企業帶來的工作績效。

根據英特爾在2012的IT部門績效報告,目前開放的BYOD總裝置數達23,500臺,較2011年成長38%。並且開放員工使用私人裝置上班後,平均每個英特爾員工每天能節省57分鐘的工作時間。

在2012年,英特爾全部員工合計省下了5百萬個工時。目前英特爾員工自帶裝置的比例中,90%是智慧型手機,約9%是平板電腦。

從員工大量使用iPhone看見BYOD需求
英特爾從2010年開始導入BYOD專案計畫,由當時英特爾總部CIO(Diane Bryant)提出。那時企業內部使用行動裝置的風潮還不盛行,內部對BYOD有不少的質疑聲浪,但Diane Bryant仍堅持導入,英特爾資訊部日本暨北亞區經理邱天意轉述她當時對員工承諾:「我一定會讓每一個員工快樂。」

導入BYOD的緣由,來自英特爾內部iPhone使用者的需求,當時有不少員工開始要求在自己的iPhone上收發公司的電子郵件。

而從IT部門角度來看,邱天意表示,若企業不管制,讓員工自行將公司郵件轉寄到私人信箱,會增加企業資料外洩的風險,不如直接開放員工在智慧型手機上收發郵件,再由IT部門管理這些手機使用郵件的行為 ,反而能減少風險。因此,英特爾才開始導入BYOD計畫。

許多企業導入BYOD時,在一開始會只先開放高階主管使用,但英特爾則是先從公司內部有興趣的員工開始,例如全球6千多名員工的英特爾資訊部門。一開始,大約開放幾百個員工加入測試,並且不只是開放美國地區的員工試用,也邀請全球各地據點的員工加入BYOD計畫。

在這個計畫實施一陣子後,英特爾發現BYOD的管理不僅涉及IT部門,還需要法務和人事部門參與,因為裝置管理涉及員工私有資料的刪除權限,因此英特爾還訂定了BYOD計畫參與合約,願意加入這個計畫的員工得簽署這份合約,允許英特爾在有必要時得以清除員工裝置上的全部資料。

而簽署這個計畫的員工,所用私人裝置就必須接受IT部門的控管,而且員工的裝置得經過認證,也得設置具一定複雜度的密碼,來確保裝置上經加密的資料不易外洩。

依作業系統安全度的不同,來管制員工裝置收發電子郵件為例,英特爾會看裝置作業系統的安全度,決定是否要求員工安裝受管制的郵件App,但像是Android 4.0以上或iOS比較安全的系統,就可以用原生的郵件App。

不過,英特爾沒有開放所有行動平臺的裝置,邱天意表示,英特爾會評估行動裝置的作業系統來決定是否開放BYOD,例如考慮到平臺的發展性,就不開放未來不會是主流的平臺。

目前英特爾內部支援iOS、Android和BlackBerry等行動平臺,而未來也會增加Windows Phone的支援。

提供各式App,IT部門更像資訊服務供應商
除了管控,英特爾也會提供一些App服務,並設有內部App Store。英特爾IT部門會定期推播訊息向員工介紹最新推出的App。

這些內部App除基本的行事曆、電子郵件、聯絡人資料外,還包括一些工作應用App,例如業務系統、產品規格、會議室預約、社群溝通平臺等。

此外,英特爾更推出生活化服務的App,例如達美國專屬班機預約,以及美國總部餐廳的每日菜單App,讓員工在前往員工餐廳的途中,就可以決定自己的午餐菜單。BYOD計畫實施3年下來,英特爾已經開發了41個內部App。

邱天意表示,英特爾開發內部App時有兩個原則,一是可強化員工的協作溝通,第二則是員工移動時可用的App。而具體的開發App需求,英特爾會透過BYOD的計畫,定期詢問參加計畫的員工,有哪些App使用需求。

BYOD的效益不易有顯著的績效來評估,所以,英特爾定期透過自評問卷來調查參與BYOD計畫員工的工作情形,例如每日節省工時的績效成果,就是由員工自行評估回答的彙總結果。

邱天意表示,而根據定期問卷調查結果,參與BYOD計畫的員工有9成以上的人都感到滿意。

員工的滿意度,以及BYOD為他們所節省的工作時間,就是英特爾評估BYOD計畫的2項績效評估指標。

對一般企業而言,開放BYOD往往需要增加IT投資,例如導入對應的MDM、資安等防護方案,而要解決員工自有裝置的使用問題,IT Help Desk或IT 客服中心也可能因此增加更多人力。

但邱天意說:「BYOD已勢不可擋,如果企業不制定標準加以管控,每個員工也會以自己的方式進行BYOD,帶自己的設備上班,這樣可能會為IT帶來更高的風險,與其如此,企業不如投資IT,再來尋找BYOD為企業帶來的工作績效。」文⊙楊晨欣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