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一直是人們重要的精神支柱,對於克服困境、抵抗挫折,都有正面的幫助。我們都希望團隊成員正面思考,可以悲觀,但不能放棄,因為有很多事業,都曾經面對過「放棄了就解脫了」的情緒,雖然說不放棄不代表成功,只能說還有機會,這種煎熬是很痛苦的。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團隊演變成「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的氛圍。日本二次大戰太平洋戰場的大本營,就是最好的例子,所有人都不能說不祥的話,不然會被認為是「造成失敗的罪魁禍首」,這也就是「求神保佑集團」名詞的由來。

企業經營必須要容納不同的意見,甚至是反對的意見。經營者最需要被鍛鍊的,是要能整合各方意見(包含自己的想法),制定出正確決策。最怕的情形不是大家沒有意見,也不是大家意見亂糟糟,而是經營者本身沒有主見,甚至不想聽到「不吉利」的話,很快的整個情況就會急轉直下。很多有智慧的主管,習慣導引大家的意見形成「共識」,這是一種很好的模式,所謂的共識就是大家都認同的方向,如此團隊中大多數人都會有意願與動力往這方向前進,力量也就出來了。不過當前高科技產業的團隊,往往都來自於不同專業領域,要能形成共識,還真的必須要能拋開立場,以公司的利益為前提,才能整合出有效的共識。所以不要怕觸霉頭,應該要怕的是「沒有一開始就被觸霉頭」,千金難買「早知道」。

持續性的挫折與失敗,會造成經營團隊失去方向感,難免會因此形成「求神保佑集團」,因為實在想不出方法了!「我認為不是想不出方法」,曾經讓兩三家公司起死回生的長輩說:「關鍵在於有沒有常常問自己,是否能創造利益?」公司開門營業,就會有帳單、薪資、房租等支出,如果沒有收入,就會一直燒錢,直到結束。長輩問我一個簡單的數學題:如果公司每個月開銷20萬,商品利潤是20%,營業額至少要多少才能賺錢?答案是20/0.2=100萬,這答案不難,但是每個月要達到5倍於支出的營收有點難,更何況很多商品毛利率都低於10%(如此營收便要是支出的10倍)。所以如果公司裡面思考「創造利益」與「撙節開支」的人少,那就真的只能求神保佑了,不是嗎?

網路上有一則笑話,巴西與日本比足球,最後平手以12碼PK決勝負。日本賭盤馬上全部下注巴西贏,因為日本球迷都知道,日本選手只要沒踢進,就會被整個社會指責到爆,所以站到場上全身僵硬動作失調是自然的。而巴西人呢?踢不進頂多感謝上帝賜與他們反省的機會而已,反而能以平常心踢球。過去的社會,失敗的代價太高,所以很難承受失敗。現在的社會,失敗是平常事,害怕失敗反而會落入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著名的高空鋼索特技者,最後一次演出因為心理害怕掉下去,果然就掉下去了),但也不能對失敗抱著無所謂的心態,而是該感謝,因為距離成功又更近了ㄧ些。

新年都有新願望,每個人都希望神明賜予智慧、健康、愛情、財富,可是沒有人會祈求:「賜給我們感恩的心」。我們背負的壓力,是真的壓力嗎?被客戶指責,是真的挫折嗎?機會在我們眼前溜走,可以說是倒楣嗎?我們的願望「智慧」會造成我們想很多,「健康」會造成我們神經兮兮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愛情」難免有情緒的起伏與糾結,「財富」則是越多越沒感覺。好像只有感謝,才不會有副作用。

「為什麼是我?」這種不滿的情緒在工作上是最常產生的,這沒什麼不對,我們也不鼓勵「逆來順受」,而是建議思考:「我能學到什麼?」想想看這些情境:同仁都下班了,為什麼是我加班?(有沒有聽說過嚴長壽晚上留下來學英文看電報?)客戶害我空等半小時,為什麼他可以不準時?(有沒有聽過郭台銘在雨中等客戶幾個小時?)主管的要求怎麼那麼高?(那麼你肯定進不了賈伯斯的團隊,因為他就是這麼高標準的老闆。)如果我們一直都是成功的,當有一天遭遇挫折時,會是最有機會成為求神保佑集團的成員。生存在當今競爭的社會要學習很多事情,才有機會不被刷掉,即使我們想找份安穩的工作,結果也會發現:怎麼競爭還是這麼激烈?!阿Q一點,不要生氣地說「為什麼是我?」,而是感謝有機會能早點嚐到教訓,與其許願提高運氣,不如早點遇到挫折累積經驗,甚至利用失敗逆轉局勢。

或者,我們可以選擇不賭上所有資源,而是接受一連串的小失敗,逐步修正。企業家林百里曾說:成功往往來自關鍵性失敗。只要失敗的範圍與影響是可控制的,那麼整個過程就是N次失敗+1次成功,然後又是N次失敗再來1次成功。在這期間每個人都會懷疑自己,也會遭遇到背叛,求神保佑可能是度過這段歲月的重要力量。可是別忘了,光是許願沒有用,還是要動起來,認真思考如何創造短、中、長期的利益,感謝在持續性小規模失敗的摸索過程中,所學習到的一切。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