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三星快速崛起,臺灣人除了吃味以外,對於三星的竄升,還有一個近乎制式化的解釋:韓國是傾國家之力在扶植三星這一家公司。

很多人不喜歡韓國人,也把韓國視為臺灣的主要競爭對手,但是實則我們對韓國的認識非常有限,上述說法之所以廣為傳頌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我們無能為力提出其他的看法。

姑且就讓我們先相信且接受這個說法好了。那麼,我們能否如法炮製、有為者亦若是學韓國呢?很顯然是不行的。我們的經濟部長,只不過口惠地說要力挺國貨,要大家多買業績衰退的HTC,就被很多人批評為獨厚特定廠商,以傾國之力襄助自然是想都別想。

韓國國民所得比我們高,經濟成長率比我們好,連奧運獎牌都比我們多很多,我們都好生羨慕兼嫉妒,我們也都說,這一切都跟韓國強烈的國家認同與向心力有關。我們想要前列的好處,卻不想成為高度國家意識下的一份子,這是臺灣不可能學韓國、像韓國的根本原因。

從心靈自由度的層面來說,臺灣人其實是超越韓國的。韓國人濃厚的國家意識,我們大可以說是十九世紀民族國家意識型態的殘餘,臺灣人更忠於作為一個個體的自我,有更開放多元的可能,不為一個民族或國家興衰或榮光而戰。

臺灣人的國家認同低落其來有自:長期以來的臺灣/中國爭議、國家地位的不被承認、一切以經貿為優先的重商傾向等等,都讓臺灣人的國家意識相對薄弱。國家意識薄弱不全然都是負面的,他讓臺灣更有後現代式的輕盈、無視地理與文化隔閡的超脫,沒有非如此不可的堅持。擺脫了過去黨國體制的壓迫,對現在的臺灣人來說,這不就是真正的自由嗎?

而韓國人,還在為一個抽象的、集體的、甚至是與己無關的國家概念而戰,願意在金融危機時共體時艱,願意為了成就一國的產業承擔不公與特權,願意為了奪牌毫不懈怠地持續練習。臺灣人比較機巧也比較聰明,我們可以蘋果光也可以微軟價值鍊也可以google陣營,我們可以聯日制韓也可以為了中國市場忘了自己是誰,我們可以只靠熱血不靠苦練也想得金牌。

韓國的大幅超越臺灣,讓我們看見的是:認同的力量。韓國人的國家認同,是那樣的落後,那樣的停留在上個世紀,那樣的不具備超越性,但是它在凝聚一國之力進行超越性追求的這個面向上確乎有用。

臺灣當然不是沒有人才,以個人為單位的,從曾雅妮、陳偉殷、吳寶春到吳季剛,都在各個領域的世界舞臺發光發熱,但是涉及團體合作、打組織戰的,臺灣在許多領域的國際競爭力都是呈現逐步下滑的趨勢。

臺灣人越來越懂得為自己而活,不為超越性的組織/國家目標而戰,這是生活態度上的進步,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產業的停滯不前。而韓國呢,正好與臺灣相反。身為臺灣人,要不我們應該有心理準備付出這樣的代價,不要再羨慕韓國,要不,我們就要勇敢的走出自己的路,開展出奠基於展現自我認同的產業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