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工業,但它既然是個「工業」,就有一定的門檻難以跨越,而最主要的門檻就是設備和成本。

可是,既然電腦改變了整個「文書處理」的風貌,接下來會受到影響的,當然就是「排版」工業。當電腦和印表機可以當作「個人文件印刷機」之時,使用者進一步會想做什麼?排版必然是一個合理的「進化」。

照例,先讓本人來講一下關於電腦排版的歷史。

DTP時代的誕生
西元1985年,Apple發表LaserWriter雷射印表機之後,有一套在Mac平臺下使用的知名軟體問世了。目前大多數人認為這套軟體「定義」了「桌上排版(Desktop Publishing)」這個名詞,這套由Aldus公司發表的軟體,稱為「PageMaker」。

Aldus這名字取得很不錯,這位「先賢」據說是現代印刷開創性人物,開了一家印刷公司並創立了很多排版的「編輯體例」(像是「斜體字的運用」)。而PageMaker這套軟體,後來也真的成為「桌上排版」的代名詞。

什麼是「桌上排版」?

在標題我已經講過,Word、WordPerfect這類軟體,它只是把一堆的文字「照既定的框框」順序堆放。在文書處理軟體裡面,文字的堆放方式呆板、了無生趣,變化的程度有限。事實上,使用者就是懶得管那文字怎麼流,「只要排整齊就好了」是多數人共同的想法吧!

但是,請問各位,你有聽過「藝術」是呆板、制式、沒有變化、了無生趣的嗎?可能有,但一定不是好的藝術。排版是門藝術,所以排版不能夠任憑文字循序而呆板流動。在文書處理軟體裡面,一個文件一連十頁百頁你可能都不用管它。但在排版軟體裡面,十頁也好,百頁也好,每一頁都得靠專業的排版人員細心校調,做最完美的版面呈現。

所以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排版軟體的設計,和文書處理軟體一定很不一一樣。

又要再次感謝數學的力量
有意思的是,PageMaker和LaserWriter一樣,都是基於Adobe的PostScript技術而開發的產品。PageMaker支援所謂的「欄框(frame)」,所以排版人員可以精細的控制文字和圖形的擺置和樣式的變化,做到以前需要百萬、千萬設備和人員都不一定做得到的事情。而且因為有了PostScript,因此列印品質可以非常非常好。
不僅如此,用電腦排版之後,修正內容、更改內容的成本都大幅降低。出版界當然不是瞎子,馬上就看出這東西的好處,於是一個新的工業誕生了──這就是桌上排版工業。


這是PageMaker 1.0 for Mac的法文版,從畫面就可以看出桌面排版軟體的雛型,相當複雜、強大、專業的感覺。


一開始(西元1985年)PageMaker只有Mac版,到了1986年才發表了Windows版(Windows 2.11)。當時的PageMaker甚至有所謂的「搭售Windows版」,這種版本的PageMaker會附一個功能很少的Windows,讓你可以在DOS下安裝它以後,只能用它來跑PageMaker。
照當時的市場態勢而言,Windows可以不用,但PageMaker卻是很多人愛用,所以才會有這種奇怪的情形。

事實上,本人第一次接觸到Windows 2.11,當時流傳的兩個殺手級應用軟體,一個是Microsoft的Excel,另一個就是Aldus的PageMaker。當時Adobe還只是PostScript技術的研發者,本身並沒有什麼很具代表性的應用軟體產品。當時的電腦速度很慢,彩色螢幕很貴,儲存媒體容量也小,Photoshop之類的軟體根本連想像都無從想像起,尚不存在於世界上。

Mac壁壘的形成
雖然可以在PC環境下用Windows跑PageMaker,但Mac畢竟是比較先成熟的圖形環境,有LaserWriter的支援,有PostScript的支援,因此整個美國的出版界一下就都倒向了Apple的懷抱。以前Apple的電腦比較適合家用,IBM及相容PC才適合商用,但突然間風雲變色,Apple有了和工商業界「掛勾」的最重要動力了──那就是排版!事實上,整個出版界從此就形成所謂的「蘋果壁壘」,十幾年來沒有任何夠大的外來力量有辦法穿透這個壁壘。

既然這是個工業,且讓我們瞭解一下「電腦」和「排版軟體」在這個工業領域造成的影響是什麼?Apple為何可以形成一個堅固的「壁壘」?

印刷出版工業既然是個工業,不免也有個類似「生產線」的生產過程。一般的習慣,會把這個產線分為「前端」和「後端」。後端部份的演化當然比較慢,因為除非有外星人的介入(倪匡的科幻小說常會寫到,說高科技的古地球或是外星人的科技,其印刷品的清晰程度遠非如今的地球人所能辦到),不然印刷機大概也很難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

印刷可以想像成一個超大的印章,用版含著油墨把內容印到紙上,切割、裝訂以後就變成了書籍雜誌了。據說印刷製版有四種主要的技術,所謂的「凸版」、「凹版」、「影寫版」和「石版」,而最常見的(成本最低的)當屬凸版印刷。凸版印刷需要「製版」,這部份則採用所謂的照相製版技術。如果這些都是印刷工作的「後端」,那電腦在後端的工作上是難以著墨的,畢竟這種機械性的工作難有什麼突破性進展。產線很長,牽一髮動全身
至於前端的工作,老實說,以前怎麼做我還真是不清楚。古代的古書倒也容易想像,就是由製版的師傅用類似刻印章的方式,刻出一塊塊的木版,然後用木版含墨之後大量印刷。如果出版品的內容複雜度較低,則可以採用活字印刷。那所謂的「排版」,就是「把內容製作成版」的工作。到了近代,書籍報紙的製作也還是得這樣做,所以就有「手民」這樣的工作職稱(負責活字的檢字、內容編排工作)。

現代的排版工作者,可以用電腦完全取代手民的工作。

用PageMaker,排版人員可以直接把文字放到正確的版面位置,可以精確調整欄框的配置,增加圖文並茂的可能性。改動文字的體例,輕易的加上各種文字的效果。如果是小量的文件需求,用雷射印表機直接印就好。如果要大量印刷,也有一些解決方案可以選擇:

● 用雷射印表機把排版結果印出來之後,到印刷廠做照相製版

● 現代化更進一步的技術,可以直接用排版的數位檔案直接製版,連照相製版的功夫都省了

如果排版結果有問題,在前端的修正也輕而易舉。「用電腦打開檔案,再改就是了。」而且,如果出版品要再印刷,那重新排版的功夫會大為簡化。只要用電腦把以前的檔案打開,簡單改一改就可以了。要是用傳統的機械式的排版,每一次的新版都等於是每一次的「重新開始」。上次的錯誤這次可能會不見了,但這次可能會跑出新的錯誤──因為每次都得重排!

PageMaker率先在Mac平臺上提供美國出版界這樣的「排版能力」,所以出版界對Mac平臺也就一直相當忠誠。事實上,由於檔案常常會從前端的排版人員那裡送到後端的輸出(主要是輸出照相製版用的賽璐珞片)、製版工作單位那裡。因此,並不是「前端」可以任意選擇換用平臺設備的,整個生產線得遵循一定的標準(像是:PostScript、PageMaker……),牽一髮動全身。所以某種程度來說,這道壁壘的「戰線」很長,自然也就更難以擊破了。

所以你現在知道,為何Mac平臺在出版界有這麼強大影響力的緣故了吧!

兩家公司的合併
Aldus的拼字是用A開頭,Adobe公司也是用A開頭,有一陣子很多人(好吧!我承認只有我)會把兩家公司搞混。而且兩家公司的產品,有一陣子真的是非常的接近:

● Aldus公司有PhotoStyler的影像處理軟體,Adobe則有Photoshop

● Aldus公司有FreeHand插畫軟體(別人授權給Aldus發行的),Adobe則有知名的Illustrator

● Aldus公司有PageMaker,Adobe公司……不知何故,早期一直沒有做排版軟體

總之,兩家公司驚人的相似,又都以PostScript為產品研發的核心技術。有一天,Adobe終於合併了Aldus公司,並且把兩家公司的產品做了合理的整併。FreeHand後來由Macromedia發行,但Macromedia後來也還是被Adobe併購,FreeHand就此消失;PhotoStyler是我本人第一次接觸的影像處理軟體,但它被Photoshop也打到消失了。PageMaker本來要承接Adobe公司的排版旗艦軟體的使命,但因為其歷史上的包袱太重,軟體存在了很多的缺點,因此後來Adobe公司宣佈推出InDesign這套排版軟體,取消了PageMaker後續的發行。

QuarkXpress後起之秀
原來,PageMaker雖然一度是排版世界的標準,但它設計上不夠直覺,很多地方缺乏物件導向的概念,功能上難以稱得上是完美。這就給了其他廠商「可趁之機」。於是,由Quark公司發行的QuarkXPress後來成了桌上排版界(也是在Mac界)的後起之秀,頗有逐鹿中原之勢。

事實上,10多年前,QuarkXPress甚至在臺灣發行Mac用的中文版,曾經也是臺灣出版界的唯一標準。不過,不確定是臺灣的盜版猖獗因素,還是因為臺灣的市場太小的關係,還是因為強大的競爭壓力來臨,後來QuarkXPress就退出臺灣市場,從此銷聲匿跡。這套軟體在美國仍然持續更新中,最新版是QuarkXPress 8。


QuarkXPress是排版界的後起之秀,中文版也曾主宰臺灣的桌上排版界,影響力至今猶存,可惜已經放棄臺灣市場。


難到臺灣人從此就不用桌上排版軟體了?當然不是。首先,Windows使用人口眾多,Windows現在也內建了PostScript的支援,圖形環境日趨成熟,因此Mac不再是桌上排版界一定得死守的「山海關」了,用Windows也沒什麼關係。另外,Adobe公司發表了InDesign力圖打敗QuarkXPress,而且在兩種平臺(Mac OS、Windows)都有對應產品,堪稱是排版界的新霸主。


如今InDesign已經成為臺灣出版界的新主流,但整個桌上排版世界也出現了空前的多樣化面貌。


本期結語:好玩的才正要開始
可是,到了今天,排版的風貌又已經走入新的境界,已經非常難以用傳統的概念去描述了。以前,排版就是一種平面設計的工作,所以排版結果也相當單純,就是印在紙上的書本、雜誌。如今有了Internet,事情開始變得狂野了起來。

網頁似乎也只是一種平面設計罷了!?但螢幕上的東西可以動,可以拖/放,「躍然紙上」畢竟只是個說法,印在紙上的東西不會亂動可就省事多了,但螢幕上的會動的東西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只有這樣?倒也不只,電子紙、電子書平臺陸續問世,Amazon有一個,Sony有一個,連發明倉頡輸入法的朱邦復也有一個。電子書的樣貌又是怎樣?你以為就只是類似電腦上看網頁?據說畫面呈現的感覺細緻到「就像看紙本的書一樣」,真的假的我還沒見過呢。

感覺上,好玩的事情才正要開始呢!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