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介紹了電腦的「種類」(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這期則針對電腦的「組成元件」做個簡介。

「零組件」和「周邊」的定義
一般而言,電腦是由「零組件」組成,並連接各式各樣的「周邊設備」而成。什麼是零組件,什麼是周邊?

以一臺桌上型電腦而言,一般的定義是,機殼裡面的裝置就稱為「零組件(component)」;機殼外面的裝置則稱為「周邊(peripheral)」。如果你到購物網站買電腦裝置,他們也會用類似的分類原則去分類網頁上陳列的商品。

機殼裡面的零組件,通常包含了「處理器」、「主機板」、「記憶體模組」、「顯示卡」、「硬碟機」、「燒錄器」和「電源供應器」這幾個重要的元件。至於一臺電腦的必要周邊,則通常包含了「顯示器」、「鍵盤」和「滑鼠」。

至於周邊產品,除了常見的、絕對必備的顯示器、鍵盤、滑鼠之外,一般人還可以購買印表機、多功能事務機、揚聲器等各種裝備,擴充電腦的能力。

零組件的介紹
剛才提到,零組件通常包含了「處理器」、「主機板」、「記憶體模組」、「顯示卡」、「硬碟機」、「燒錄器」和「電源供應器」(其實「機殼」本身也算是個零組件)這麼多的元件,請問,為何需要這麼多元件才能組成一臺電腦啊?

一切都是成本和技術的問題。

比方說,如果,外星人從半人馬星雲來到地球,傳授給地球人某種先進的技術,讓剛才所講的一切零件(我就不重複是哪些零件了)可以融合成一體,「一顆晶片就是一臺電腦」,請問電腦製造商還堅持一定要用這麼多零件來組成一臺電腦嗎?

我可以告訴各位,不會的。目前一臺電腦還需要這麼多零件才能組成,唯一的問題只有成本和技術上的必要。只要新技術能把更多元件融合成一個,相信我,會有那麼一天的,只是不是現在。

舉個例子,以前主機板上是沒有融合「網路卡」和「音效卡」這兩個元件的,所以如果你要自己組裝電腦,還是得買這兩樣東西。但是,現在這兩樣零組件(通常是介面卡)則融合到主機板裡頭了,除非你有特殊的需求,否則不會額外再買網路卡或是音效卡。

再舉個例子,很久很久以前,大型電腦的「處理器」和「記憶體」這兩樣元件是整合在一起的,被稱為「CPU」。後來,因為製造上的成本、技術等考量,所以專司計算的「處理器(processor)」是被單獨設計、製造、銷售的產品,而專司程式儲存的「記憶體(memory)」也被單獨設計、製造並銷售。以後會不會有一天兩者被合一了?說不定會吧!只是我想這一天的來臨應該還早哩!

磨坊和穀倉
在介紹所有的零組件之前,請各位讀者(初學者)要謹記,「磨坊和穀倉」的概念。

所謂的電腦,只是處理(運算)資料的機器,資料就像是「穀物」,而電腦就像是「磨坊和穀倉」,只是把穀物不斷的從穀倉送到磨坊處理。當然,電腦的科技要比穀倉和磨坊高多了,但基本的概念是這麼單純,沒錯。

所以,電腦科學的研究範疇,大致不脫「如何有效率的處理資料」這件事情。

所以,這麼多的零組件(真的不用再覆述了吧!)的存在,有的是扮演「磨坊」的角色,有的是扮演「穀倉」的角色。如果沒把這概念牢記,就會落得「記住了一堆元件,但不知道這元件所扮演的角色」的下場。

所以,請參考「電腦零組件架構圖(以Intel G35晶片組為例)」,以了解底下各種零組件的說明。


圖片來源:Intel網站。圖片上的中文字乃是作者為了讓讀者理解上的方便而加註,非原圖所有,請各位特別注意。


零組件的說明
主機板(和晶片組)
這張「電腦零組件架構圖(以Intel G35晶片組為例)」,各位可以把它視為是一張「虛擬的主機板」。主機板是電腦的「基礎底層」元件,所有的其他元件和主機板連結,共同組成一臺電腦。

圖中有兩顆很大的晶片,在上面那顆(編號為G35 GMCH的那顆)通常稱為「北橋晶片」,因為它在架構圖的北方(一般的地圖,上方通常是北方);下面那顆(編號為ICH8的那顆)通常稱為「南橋」晶片(原因不用我再講了吧?)。

一般而言,北橋晶片和南橋晶片共稱為「核心晶片組」,英文稱為「core logic chipset」。因為它重要性很高,一般口語中稱「晶片組」的就是指主機板上這核心晶片組了。由核心晶片組接出去各種插槽、插座,可以安裝各種其他元件。

北橋晶片通常負責連接高速的三個零組件:處理器、記憶體和顯示卡。有的北橋晶片甚至融合了顯示卡的功能。南橋晶片通常連接較為低速(相對低速,相對剛才那些高速裝置而言是低速)的裝置,像是網路功能、硬碟機、光碟機或是其他周邊裝置。

晶片組的角色,像是人體的中樞神經,我一般稱之為「I/O處理器(Input/Output Processor)」,各位可以將晶片組視為是「資料處理路徑(datapath)」。由於主機板是整個電腦的底層,因此這東西要是出問題,常常會讓整臺電腦的毛病難以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晶片組沒有北橋和南橋之分,因為融合成一顆晶片了;有的晶片組部份北橋的功能,整合到處理器裡面了(像是AMD處理器產品)。此外,這裡只是以G35晶片組做一個範例,晶片組的種類、型號很多,功能各有不同,有興趣的讀者還請自行多研究。

處理器
「處理器」一般稱為「processor」,資料流啊流流到此處,讓處理器好好的給它「處理處理」、「運算運算」。資料流得太慢不行,處理器會沒東西可以處理;處理器的處理速度太慢也不行,這樣會讓你的電腦慢如龜。所以,總之,它的處理速度要越快越好。

在設計上,處理器(透過北橋晶片)存取記憶體中的資料,運算後將運算結果又寫回記憶體,或是將結果顯示在螢幕上。所以你可以把處理器想像成人體的大腦。不過,大腦比處理器要複雜太多了。各位可以把處理器看成是「磨坊」,只是它處理的不是穀物而是大量的資料。

記憶體
處理器的速度極快,但一次能處理的資料十分有限。所以,處理器的運算行為其實是以「極高速」、但「極少量」的方式進行著運算工作。而記憶體,就負責儲存大量的資料,不斷把資料「餵給(feed)」處理器做運算工作,你可以把記憶體當作「穀物送到磨坊處理前的暫存空間」。

記憶體的容量通常會影響電腦的整體效能。如果記憶體的容量較大,就可以一次載入更多的程式碼,以更好的效能把資料「餵」給處理器。此外,記憶體本身的速度也會影響電腦的效能,因此晶片組會不斷的更新設計,並搭配更新式(通常也是更高速)的記憶體,以提升電腦的整體效能。

顯示卡
電腦是給人處理資料用的,所以得顯示出運算結果的畫面才行,因此一定要能連接顯示器,這就要靠「顯示卡」了。顯示卡通常是一張介面卡,上面有高速的「顯示處理器(GPU,Graphics Process Unit)」,透過(連接到北橋晶片的)插槽和處理器連結。

有的北橋晶片整合了效能有限的顯示能力,讓主機板買回去就內建顯示器接頭,這樣可以讓整臺電腦更便宜(因為你不用另外購買顯示卡,而夠快的顯示卡通常很昂貴)。不過,一分錢一分貨,這類的「整合型主機板」內建的顯示能力通常無法進行複雜的遊戲。反過來說,這類主機板也還是可以另購強大的顯示卡來插——等你覺得需要的時候再買即可。

硬碟機
硬式磁碟機(Hard Disk Drive)簡稱「硬碟機」或「硬碟」,透過南橋晶片的Serial ATA埠連接到主機板上,提供最大量的資料儲存能力。一般稱硬碟為「非揮發性(Non-Volatile)」儲存媒體,因為電腦的電源關閉了,硬碟上的資料還是存在。至於前述的「記憶體」則稱為「揮發性」儲存媒體,因為記憶體只是「餵給處理器」的資料暫存空間,電源一關,記憶體的資料就沒了。

不過,關於硬碟也有些額外的事情要記得。

首先,因為硬碟是低成本的大容量儲存媒體,因此上面儲存了大量的資料,而資料的價值有時比電腦還高,因此可別以為它不重要——它可能才是你電腦上最重要的裝置。

而關於效能,硬碟雖然是比較慢的裝置,但正因為它慢,所以才要特別注意它的效能,因為「慢的東西才會造成瓶頸」,所以「好的南橋晶片」和「高速硬碟」有時才是電腦效能的關鍵哩!

硬碟不耐摔,不耐熱,而且不能在「運作中」的情況下做「大幅度振動」。可別以為它外殼硬就以為它強悍,它的設計其實相當脆弱。

是的,你可以把硬碟視為是「磨坊」,它很稱職的擔任著大量的資料儲存工作。

光碟機
以前的電腦大多只配置一臺「唯讀光碟機」(CD-ROM或是DVD-ROM),但近來幾乎所有的電腦都配有所謂的「DVD燒錄器」,可以燒錄各式各樣的光碟片。這裝置的功能很單純,就是讀取碟片上的資料,或是儲存資料到碟片上。不過,燒錄器的功能雖然單純,但操作卻極端複雜,主要是因為相關的工業標準極端紊亂。也許,我們會有機會(日後)講講這東西的操作方法。

本期結語:請把架構圖記牢
各位讀者可能並非電腦科學的研習者,但既然有興趣研究電腦的一切細節,我建議各位,把這張架構圖盡可能的熟記。因為,電腦雖說是個黑盒子,但盒子裡面的各項元件架構不弄清楚,出了問題要從哪裡下手?是很難釐清的。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