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中歷史課綱調整的爭議不斷,牽涉到長期以來臺灣、中華民國自我定位不明,臺中一中的學生們也在與教育部長的座談會中,提出了我國最高峰究竟是玉山或喜馬拉雅山的質疑。無獨有偶,最近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投入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初選,民調通過提名門檻,她呼籲社會團結,為中華民國找出一條新路,在2016總統大選來臨之前,相關話題的討論,仍將持續占領媒體版面與社群網站。

先不論複雜難解的國族認同議題,身為IT人,每天辛苦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嗎?為了所屬單位的發展?為了自己與家人能夠三餐溫飽?為了追求個人的興趣和理想?每個人心目中的答案,可能都不太一樣,或者回答以上皆是,但我們心裡很清楚,若不卯足全力投入時間和心思,恐怕很難達成這些目標。但奇怪的是,為什麼科技越來越進步,生活很便利,我們卻越來越辛苦,薪水似乎永無調漲之日?

對於經常報導國內外IT最新技術與實際應用方式的我們來說,也很疑惑,到底這些產品和解決方案都用在哪裡?當全球都在關注所謂的第三平臺──雲端服務、大資料、行動化、社交網路,臺灣人在每天生活中最有感的部分是,舉目所及,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變成無時無刻滑著智慧手機的低頭族,悄悄一瞥各人行動裝置螢幕上的畫面,八九不離十都是線上遊戲,或是在Facebook眾人分享的資訊、用Line傳訊息,只有少數人在看電子書。

明明這些行動裝置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我們只能把它當成溝通工具來用,例如收發電子郵件、與其他人即時通訊、共同編修文件,至於其他更複雜的商務環境應用,就必須看公司對於行動應用的重視程度而定,多數企業僅願意針對特定的業務需求,去開發相關系統來提供服務。

當然,能盡可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企業就有機會多賺點錢,但何時能輪到內部員工呢?當很多大老闆們都高呼要提升企業競爭力,但這也同時需要搭配作業流程的改良、適時採用新科技來輔佐,才能達到改良生產力、執行效率的目標。

能否讓大家工作起來更便利,以更短時間、更彈性的方式完成該做的事情,其實是許多員工對於企業環境的期許,而這部分工作有賴於IT人員來實現,但IT人員能否體認到這份使命感,幫企業做好這部份打算呢?其實很多人都願意去做,但這也需要很多因素配合,例如公司高層支持、使用者的鼓勵與共同積極參與,而且不是只有使用者需要工具減輕痛苦指數,IT人員在管理與維運系統的作業上,也需要這些科技來協助。

對於多數人來說,對於現實最不滿的情況,在於為什麼總是在瞎忙,最後落得徒勞無功、浪費時間的結局,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如何用更好的方法去實現,於是,只能在既有的環境裡面,繼續依照原有的方式去做事。

因此,能夠確認「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固然重要,但不論目標和理由是什麼,如何把自己做好,仍是說服其他人接受的關鍵。對於一個組織或是國家而言,重點是我們本身要夠強大、身段要柔軟、有承受改變的韌性,先要設法在殘酷、現實的環境繼續生存下來,保有一席之地,才能取得定義自己的主導權。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