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是什麼?好萊塢電影《愛愛上雲端(Sex Tape)》一段台詞說得真好,「Nobody understands the Cloud. It’s a mystery.」

一般而言,雲端服務的使用上,有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方式,就功能類型來看,又有SaaS、IaaS、PaaS,各自以提供軟體、基礎架構與應用程式平臺為訴求,而且發展至今,雲與雲之間的聯繫與整合更佳密切。這麼多種類型的雲,我們究竟該怎麼認知?

想想看,你每天是如何從家裡到工作、念書的地方?若是固定的往返,你可以徒步、開車、搭乘火車∕捷運∕公車;若只是臨時要去某些地方,除了可以自行駕車、租車前往,若覺得路程太遠或本身沒有車輛,會選擇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若遇到目的地不在車站附近時,你可能會轉搭計程車或公車,或到當地後再就近租車。

個人的選擇大致如此,但如果你要帶領4個以上的同事、客戶或朋友前往某地時,有些交通方式就完全不會被列入考慮,例如徒步、自己開車,你可能會選擇租一輛九人座巴士,若同行的人數更多,你也是會選擇租車的方案,只是要租的車輛更大、數量更多。如果要去的地方相當遙遠,當然,我們還是必須搭配火車、飛機、船隻等方式來輸運。

對企業來說,若要滿足某些員工長期工作上的需求,又想省下搭乘高鐵、計程車費用,例如需經常拜訪客戶的業務人員,有的公司會考慮自行購車,給需要的人專用或多人輪流使用;此外,這幾年以來,也有一些服務業者看準企業存在著以租代購的用車需求崛起,積極主打長期租賃的服務項目。

這樣的發展,其實跟雲端服務很像。只是乘車畢竟很單純,路上發生意外的機率不高,而且就算不幸遇到,也已經能搭配多種防範和保險措施,但把公司的IT託付給外人,卻無法讓很多人放心了。因為就算是知名的雲端服務業者,例如Google、Amazon Web Services、微軟Azure,也還是會偶爾遭遇到服務因故中斷。

同樣的情況,若發生在自家公司身上,而且沒有預先準備替代方案或備援機制時,你就只能靜待廠商修復。事後,對方可能會提出補償方案,但有些時候,停機所造成的損失,並不是雲端廠商可以或能夠負擔得起時,就會出現一些爭議。而且,除了業者和用戶,似乎沒有其他方式可進一步保障用戶權益,例如透過政府制定與要求相關的法規遵循。

有人說,雲端運算或雲端服務並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問題、生意模式的問題,是關於怎麼花錢的方式。沒錯,雲端服務普遍採取按月或按年攤提的租用模式,過去導入時,需負擔龐大初期建置費用的窘境,現在可能就不用面對,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花錢當然茲事體大,IT預算緊縮是企業面對的嚴峻現實,但就算真的比較經濟,仍須面對「不放心資料放雲端」的命題。然而,這並不只是單靠雲端服務業者就能解決,既有的IT廠商應該有辦法在當中,扮演好穿針引線的角色,這樣就不致於被邊緣化,同時又能協助企業妥善運用雲端服務的威力,找出在公有雲環境中保有資料安全的方法。

也許你會說,這就是混合雲吧?不,不只是思考混合雲,現實是,你不可能也不必只用特定一家雲服務,你應該更寬廣地思考實現「多雲(MultiCloud)」策略的可能性,除了看重雲擁有可以伸縮自如的特性而採用,進而考慮從傳統架構走向私有雲,或是從私有雲跨足到公有雲,還要能自由進雲、出雲。

就像知名演員林青霞的新書名字《雲去雲來》一樣,企業IT能否適應在不同的雲之間來來去去的特性,那又會是新的挑戰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