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下一步要做什麼會怎樣?我們會回答:沒有效率,缺乏策略考量。但是換一種問法,如果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事情沒做好會怎樣?答案可能是:接下來的事情也都做不好。這兩個問題不是腦筋急轉彎,而是一個根本的邏輯:一鳥在手勝過十鳥在林。雖然面對當前快速變化的環境,我們也要求新求變,可是如果我們收到資訊就變,當前的事情沒告一個段落,馬上就要改變方向做另外一件事情,怎麼說都不算是穩健的經營方式。

自己工作或者帶領小團隊,可以像駕駛戰鬥機一樣靈活有彈性。可是當團隊擴大,我們就像是開波音747大型客機一樣,要算清楚才轉彎,不然很難對齊跑道正確降落。所以新資訊不能急著拿來當成決策依據,緊急應變是需要的,但是要能有彈性,就必須要是戰鬥機規模的小團隊,不能期待747規模的團隊能急轉彎。最近有個叫做「科技越位」的名詞,大體意思是我們聽到了一個高科技就急著投入大量資源去做,卻沒有注意到市場沒有那麼快成熟,於是這個創新就成了創傷。

「我的失敗是因為想太多未來卻沒有做好現在」,一個剛結束公司的學長說:「『未來』雖然有許多夢等著要實現,可是錢燒完了之後,『現在』馬上就會結束。」過去我擔任技術主管的時候,也常常面臨「規畫未來」與「做好現在」的比重分配問題。做好現在是比較讓人心煩的,因為要持續把產品做到好,越到後面邊際效應越低,可能投入一個月能改善的幅度非常有限。規畫未來是比較有趣的,因為可以做新東西,感覺到自己有學習。不過新東西也有新問題,如果現在的問題沒有能力解決,新東西的品質問題也是無法解決的,而且新產品要起飛所需要消耗的能量也不小,沒有想辦法讓現有產品發揮「固盤效應」,只期待新產品的「奇蹟效應」,就容易出現財務上的困境。

我們常常會希望團隊每個人都掌握到最新訊息,這樣很容易造成同仁分心,把力量用在期待新產品而不是深耕當前的產品,反而讓大家亂了腳步。事實上資訊是必須要被適當處理與隔離的,有些公司把業務與研發分開還能運作順暢,就是因為業務需要集中力量爭取短期營收,而研發人員可能已經在研發新產品,如果兩者資訊放在一起,有些業務知道了新產品研發的狀況,難免跟客戶透露,造成客戶的「等待心態」(如果知道有新版本,誰會想買現在的舊版呢?)。「未來的產品」在當下是賣不到錢的,當前產品可能不夠好,但還是得要認真賣才行。

「現在的成果反應著過去的努力」,我們也可以說,「現在不努力未來就沒好結果」。大多數員工把當前的事情做好,只要方向設定正確,未來就會有好結果。可是對於「當前的事情」的解釋,如果太狹義的話,未來的結果可能更糟。拿最簡單的來說,如果我們當下努力在cost down成本,卻沒有努力擴展市場,那麼儘管成本越降越低,可是市占率還是持續萎縮,也就因此有可能越走越窄。當下是與未來連動的,我們得從未來來倒推現在該做什麼。想提升營收,要靠開發新產品、多拜訪新客戶、還是從現有客戶重新檢討價格策略?工程師的習慣會從「製造」的角度來思考,是否也可以改變一下,從「服務」與「銷售」的角度來思考?所謂的努力,不是只有顧好「製造」面就夠了,必須要連「服務」與「銷售」都考量進去。很多有經驗的RD都說:「熱賣的產品是『設計進去』的」,也就是一開始就必須要把服務與銷售都考量到,才有熱賣的體質。而且,做好當下的事情,形成一個模式(practice),可以讓團隊重複套用,才能真正產生效率與降低成本。

如果少去想未來,只管著當前要做什麼,是不是很危險?這沒有絕對的答案,我們在商場上會看到很保守但很成功的商人;也會見到腦筋很快動作也很快的風險愛好者。但從成功的人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他能夠紮實地做好每件事情的影子:把立足點做穩,團隊訓練做好,每個產品也都做到紮實,如此一來,商業模式端、或者說業務行銷端就會比較好發揮。研發也是如此,每完成一個確認穩定的技術,就可以基於這個技術發展出更多技術與應用。所以我們談的並不是現在重要或者未來重要這種課題,而是談一個基本的事情,就是「基礎要打好」,靠的仍是一步一腳印的草根價值。認真在當下,就是要確認我們已經把這一個踏腳石做穩固了,才能穩健地往上爬。

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每條路應該都是透過許多踏腳石(認真把當下的事情做好、做正確)聯接起來的。我們可以做小幅度調整,讓踏腳石很密,慢卻很穩;也可以做大幅度跳越,踏腳石很鬆,但成長速度很快;我們也可以在踏腳石上停一下,先看清楚前方再走。不管是經營事業、管理團隊等任何事情,沒有踏腳石的觀念,缺乏階段性的產出與小成就,無法把點連成線,結果難免都會事倍功半。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