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電雙漲的爭議,歷經數月仍未能平歇。通常只要牽涉到「價格」問題,「回歸市場機制」這寶劍既出,其他的見解主張就很難與其爭鋒,現在的政府似乎也打算靠這把尚方寶劍來平息爭議。

問題在於,中油與台電都是國營企業,國營企業如果要完全依照市場法則行事,就牽涉到一個先天性的矛盾:如果我們只想仰望市場,那設立國營企業的目的何在?大概少有人會懷疑,民間公司採行市場機制的效率優於國營企業。國營企業之所以值得存在,必得有那麼一點超越市場、為市場所不能為之處。

這樣的一點,可以是:一、防止物價的過度波動或是人為操作,影響國家的經濟穩定或是國民生計;二、對於民營企業不願意投入的高風險、但是對一國具有關鍵性意義的產業,國營企業可以不算計短期的盈虧,站在更高的位置思考國家的創新與產業佈局。

從上述的第一點來看,以「使用者付費」或是「回歸市場機制」的說法來為油電雙漲合理化,當然是站不住腳的:平常「不太市場機制」的國營企業,卻選擇了錯誤的時機「回歸」市場機制,馬上引起物價的劇烈波動,正好與國營企業應該承擔的使命完全背道而馳。

創新與冒險精神在臺灣的國營企業也是很難期待之事。經濟景氣欠佳,公務人員考試就創下十六萬人報考的新高,大體上會想進入公務或是國營企業體系工作者,本來就是以保守傾向者居多,要這樣的族群比民營企業的上班族更有冒險與創新精神,是不太切合實際的期待。國營企業的制度設計本身也不鼓勵冒險與創新,「創新無功,勇於突破還有因違法丟掉工作可能」的獎酬制度,讓國營企業員工仰賴壟斷優勢賺錢,還有績效獎金可拿的誘因,遠高於不知為何而戰的冒險創新。

儘管如此,為了化解油電雙漲爭議,現在政府考慮要將中油民營化,這仍是一項「偷懶」的作法。民營化並不保證等於「回歸市場機制」,中華電信的民營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民營化以後的中華電信依舊是價格的制定者,臺灣的寬頻連線費用仍然遠高於消費水平相當的國家。

期待政府撒手不管,市場機制就會「自然而然」發生,這只是一種幻想。國營企業不是成本加利潤等於定價就叫市場機制,也不是股權換人做莊自由化就會自動到來。

市場機制是人為創造出來的。沒有資訊的透明、財產權的保護、對不正當壟斷的干預、以及市場規則與秩序的有效維護,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場機制,而這些要素都需要國家力量的介入才有可能完成。這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執政者如果每每在其無能面對危機之際,就宣稱一切將回歸貌似站在對立面的市場機制,實則也不過是推諉卸責的一種說法而已。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