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在這個月剛出爐的年報中揭露,去年付給前執行長蘭奇(Gianfranco Lanci)高達12.84億元的離職金,遠超出外界的預期。姑且不論宏碁去年的虧損狀況,即便是拿宏碁在前年創下的史上獲利新高151.18億元做比較,蘭奇一個人拿走的離職金也是高得嚇人。

從後來宏碁與藍奇幾度隔空交火、甚至對簿公堂的情況來看,若非別無選擇,宏碁應該不至於慷股東之慨,送給藍奇這樣一個臨別大紅包。

宏碁公司方面指出,離職金的計算,是「依照國際慣例,並參考當時公司營運狀況」而決定的。這國際慣例,不免讓我想到最近臺灣討論得很火熱的「人才流失」問題。人才流失論的主軸是說,臺灣因為高階人才薪資偏低,導致各領域的菁英被他國挖角,這將是臺灣的競爭力危機。聯合報日前在一篇報導裡就說,臺灣現在已被韓國、新加坡視為「失敗個案」,而「成敗的差異在於對人才的重視程度。新加坡為招募全球最優秀人才,主權基金不惜重金,以年薪臺幣一億元的天價網羅併購好手;相對的,在臺灣具有主權基金功能的國發基金,其成員年薪多數不超過百萬元……」。

蘭奇其實就是臺灣引進的外籍億元男。光用蘭奇的個案,就說臺灣引進外國高階人才失利,這當然失之草率;但是宏碁的本土員工,似乎也沒有因為發現他們的外籍前任執行長領取遠高於他們的薪資報酬(據稱一年超過兩億元臺幣),就大規模地憤而出走國外。

蘭奇在離職前也算戰功彪炳,一度將宏碁帶上世界排名第二的位置。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蘭奇任內宏碁的表現,宏碁在營收上雖有不錯的表現,毛利率卻跟臺灣其他的電腦品牌大廠一樣逐年下滑,甚至一度還跌破「毛三到四」的防線,在2008年只有2.23%的毛利率,低於電腦代工業者(廣達在同年還有4.31%的毛利率、仁寶5.04%、緯創則有4.78%)。這也就是說,在蘭奇主政之下,宏碁還是臺灣人熟悉的電腦公司營運模式,以低價規模經濟取勝,而不是靠行銷或是研發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

人才為何沒那麼容易出走?因為人在家鄉有親情的連帶,愛與被愛的人都在這裡;夏天就是非得吃臺灣的綠竹筍大西瓜,否則感覺不到過了夏天;當代人看待工作既重視金錢的累積,也不忽略意義的實踐,但是人生的意義在去脈絡化的工作環境中是很難實踐的。

人、企業與產業都是鑲嵌(embedded)在一個社會之中,無法輕易脫離他原本存在的脈絡。一個高薪的義大利經理人無能為力改變一家臺灣在地企業的命運,走了幾個大學教授也不會是臺灣人才的出埃及記(大家似乎忘了一個簡單的事實,臺灣的薪資水平偏低長期以來皆是如此,並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

最近一連串的產業負面訊息,讓臺灣人有深重的危機感。我們開出來的藥方,多半是某些政策要學韓國、某種產品要走蘋果路線、或是送人到國外念頂尖名校這些抽離的、去社會脈絡的解藥。但是我們急病才投醫,卻往往忽略了無法鑲嵌到一個產業或社會中的解藥,就跟水土不服時吃下的美食一樣,無法產生任何的功效。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