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日,我總會遇到朋友用半開玩笑的方式說,嘿,某某我們認識的人這下子可出名了。不消說,這通常是指這位仁兄上了媒體,不管是好事或壞事。

上了報紙電視就等於出名,這實在是很「古典」的看法。在電視只有三臺,報紙只能印三張的年代,上得了媒體就算是出了名,並不算是一個誇張的說法。1970年代媒體上的鄉土文學論戰,迄今仍有人記憶猶新地引用;1982年老兵李師科成為臺灣第一個持槍銀行搶犯,30年後我仍能清楚記得他的名字。

但是2012年的今天,即便又是動畫又是3D,我們也記不起來昨日的報紙頭條究竟為何。讀者不妨可以測試一下,你是否記得誰是臺灣第一位獲得奧運金牌的運動選手?如果這般世界級的成就,都無法讓我們記得他的大名,偶爾上一次媒體,又如何能讓一個人「出名」呢?資訊充斥,媒體氾濫,讓越來越多人的名字與成就可以被看見,但是今天你上了媒體,明日你也就被忘記。「被看見」與「有用的名聲」之間,有很遠的一段距離。

在我們這個時代,有用的名聲,必也和特定的專業領域有關。畢卡索、張大千過去是人人皆知的畫家,但是試問,我們是否舉得出任何一位五十歲以下童叟皆聞的藝術家?很難。但是臺灣的藝術圈人士,大概很少有人從未聽聞過陳界仁是誰。像蔣渭水、杜聰明這種具有廣泛社會知名度的醫生當然也是越來越不可得了,但是如果我們得了特定領域的疾病,誰是這個領域卓有聲譽的醫生一定免不了在我們耳邊一再被提及。

因此,不要說像清朝學者戴震這種於語言、經學、天文、地理、歷史、數學、機械、水利、生物及古代器物都有研究的百科全書式學者在我們這個時代並不可行,就連彼得杜拉克這樣的「管理大師」都是一個過於寬廣的「自我定位」。

想變得有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當人們想到特定領域的時候就想到你。要爆破放煙火不可能不想到蔡國強,精神有問題無法跳過王浩威和鄧惠文,講房地產十年來一直都是張金鶚。

網路社區出現以後,這樣的趨勢只會更加明顯。網路上最有影響力的幾篇文章,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導特定領域的趨勢走向與消費偏好。能夠得到這些社群意見領袖認可與推薦的,通常就能建立在這個領域中的江湖地位。

成名要仰賴更精密的市場區隔,這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概念,因為我們早已習慣成名就是「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們這個時代,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越來越希罕的時代。

要在專業社群、意見領袖中建立名聲,需要孜孜不倦、不厭其煩的經營,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就像我在電腦報已經寫了七八年的專欄,如果我能耐得住性子,不怕無聊,針對同一個主題反覆致意書寫,恐怕我早就是這個主題的頭號專家了──但是這就不是我能做到的事……。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