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個月前,我們邀請了知名詩人吳晟到學校來演講。為了略盡地主之誼,我們「帶領」吳晟老師參觀了校園。帶領得加引號,因為除了校園的動線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路上所見的一花一草一木,吳晟老師都可以如數家珍地為我們做介紹,令我們這些已在這裡工作有些時日的晚輩既覺汗顏,卻也獲益良多。

校園巡禮過後,吳晟老師說,這個校園很棒,沒有發現一株黑板樹。五穀尚且不分的我們,自然不可能知道未見黑板樹,為何是一件可喜可賀之事。吳晟老師接著說,黑板樹開的花是臭的,汁液有毒,連鳥都不願意靠近棲息,是真正鳥不語花不香的樹種。黑板樹並非臺灣的原生樹種,當初被引進臺灣,純粹是因為它生長快速,三年就可以長到9公尺高,對於期待景觀能夠快速綠化的造景者來說,是個可以在短時間內達陣的樹種。

自1940年代引進臺灣以後,黑板樹的種植在臺灣越來越普遍,在許多公園、人行道、以及中小學校園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甚至在1988年還被選為臺中市的市樹。

諷刺的是,黑板樹因為生命力強,根莖伸展蔓延迅速,在路邊的導致人行道隆起,在屋旁的破壞房子的地下結構,颱風則因易折而導致壓傷行人,或是遍地殘枝敗葉而堵塞下水道,真正是雖得一利而有百害,我們的內政部營建署已明令禁止再用黑板樹作為路樹,而臺中市為了安置這些道路破壞王,甚至還花大錢設置樹木銀行,將這些黑板樹移植到大度山上。

一個多月前,我到另外一個學校去演講,談的是臺灣的科技與人文領域如何整合的問題。主辦單位要我談這題目,是因為在《賈伯斯傳》中提到,賈伯斯最為敬佩的,就是諸如愛因斯坦這類能將科技與人文完美融合的人物典範,賈伯斯也將這樣的境界視為他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而在臺灣,那麼多人想學蘋果,似乎順理成章也該學科技與人文如何整合。這問題當然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我盡可能從臺灣的現實狀況出發,提供一點個人的觀察與思索。或許是我講得太過曲折,一位聽眾問我,有沒有快一點的方法,可以快速擁有人文素養?

這樣的提問,讓我再次想起了吳晟老師講的黑板樹故事。沒有速成的人文素養,一如沒有速成的綠化。綠化想速成的代價,就是空有綠化之名,城市居民實質得到的綠化的好處卻非常有限,到頭來還得付出高額的代價來清除這速成的綠化。我們綠化環境的方式,其實也是過去數十年來臺灣產業發展的寫照。速度與彈性,一向是臺灣自慢於全球的競爭優勢,但是為了這樣的快速與彈性,我們也付出了許多代價:對整體環境的影響,沒有被審慎地評估;凡事因地制宜,缺乏核心能力的累積;產品開發以既有的規格為依歸,欠缺規格破壞的企圖心與創新力。

在過去,這樣的速度與彈性為臺灣跨越了進入全球產業鍊的門檻,創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蹟。只是這樣的速度與彈性,顯然越來越不足以為恃。最典型的例子是,若只比較彈性與速度,沒有任何產品可以比得上中國的山寨機,他們甚至可以在「iPhone 5」還沒有推出,或是根本沒有iPhone 5的情況下,就率先推出山寨版的iPhone 5。

臺灣的下一步,不可能光靠彈性與速度。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