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聞「設計師」一詞,你會聯想到什麼?

米蘭時裝秀模特兒身上的一套套搶眼新衣?

裝潢雜誌裡一幕幕令人欣羨的居家風格寫真?

聽過最有趣的版本是:槍口瞄準了有錢人的獵人。

說來說去,人們對「設計師」的認知,多半與藝術、精品、奢華的生活方式脫不了干係。

事實上,「設計師」的距離,遠不若你我想像的那樣遙遠。

日本資深設計師南雲治嘉在著作《你的人生,只是缺乏設計》裡,為「設計」下了個化繁為簡的注解:

設計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

因此,設計師,就是運用創意來解決問題的人。

跟所有時尚設計師、藝術家、音樂家一樣,工程師不也絞盡腦汁揮灑創意,設計出能幫助人類解決問題的資訊科技產品?

雖是IT人,其實你早已躋身設計師之流,透過你創作的各種軟、硬體,與廣大使用者對話。

設計師的頭銜,你當之無愧;但要成為受歡迎的設計師,可就像「滅絕師太」黃小琥的歌──沒那麼簡單。最大的隱憂在於:你設計的IT產品,能否引起使用者共鳴?更單刀直入一些:你的設計,是否真能為人們解決問題?

還是,你只是不斷替人類製造更多「這些功能我怎麼都搞不懂,莫非我跟不上時代了」的問題?

即使主修藝術的人,常也不得不承認:不少藝術或音樂作品,實在是令人難以理解。透過理性的技術層面分析創作難度,或許是難得的佳作,但說到市場性,搞不好得等作者百年之後,眾人方始漸漸體會其價值。

IT人,也常在不知不覺中,墜入類似的陷阱。

自以為缺乏藝術細胞的IT人,其實比藝術家還藝術家。正如某些藝術家創作時,偏重於炫技自high,未考慮人們能否理解作品背後的意念,IT人也難免專注於技術創新,一心追求前所未有的演算法及複雜度之最佳化,未曾考慮恁般高深莫測的技術,可能造成使用上諸多不便,令使用者感到莫名的疏離。不具備這方面專業的使用者,說不出問題在哪兒,也只能逆來順受。

有學者專家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紛紛跳出來呼籲IT人停止閉門造車。然而,一味譴責IT人罔顧使用者需求,似乎也不太公平。總得有人站在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立場,挺身為IT人說句話──

不小心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並不全是IT人的錯。

放眼既有的教育制度,可曾在種種演算法、程式設計、資料結構、系統分析和資料庫管理等課程之外,提醒未來的IT人:一切設計的動機,皆應以「人」為中心?無論何領域的設計師,設計的原點,皆應回歸「人」的需求?

且看美國三藩市一所藝術大學的招生簡介:

「本校【網頁設計及新媒體】(Web Design & New Media)學程,旨在孕育兼具創意、眼光之未來領導人,連結傳統設計與嶄新科技,提供數位化工具、概念發展、研究方法、評判性思考、美學和使用者經驗等培訓,以運用於手機及網頁之創新互動設計。學生將具備知性及策略性思維、跨品牌和跨媒體經驗、專業的設計能力,透過創新而有效之互動,將資訊清楚傳遞給使用者。」

即使是建構網頁的工程師,也應該接受美學、使用者經驗創造等訓練,這是不少學術機構和企業早就該做、卻遲遲沒有做的事。

被譽為全球創新顧問龍頭的美國IDEO公司,有一套奉為圭臬的經營之道──「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IDEO上上下下每一個人,在為客戶思考新產品或服務時,皆須同時考量三大重要區塊:人們需要什麼?我能為他們做什麼?公司的資源允許我做什麼?由此發展出情緒、功能及流程三個層面的創新方向。

資訊領域的教師與企業經營者,是時候負起教育新一代IT人的責任,給予他們靈活而多元的設計訓練。唯有讓IT人走出「御宅族」的刻板形象、學會「設計師」的思考方式,才有機會締造臺灣IT界的新時尚!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