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的中常委廖萬隆在其中常會上的發言:「原住民血統已經不純,應該想辦法保持原住民血統精純」,引發各方強烈的撻伐。廖萬隆或許沒有侮辱原住民的用意,但是他對於種族與文化的識見之淺薄,依舊足以令人驚駭不已。

不過這個事件,倒是讓我想起不久前臺灣科技業的一個大事件:宏碁義大利籍的執行長藍奇(Gianfranco Lanci)的去職。

當時藍奇的離開,官方版本與媒體報導都是說,藍奇主張要在個人電腦領域繼續衝量,以搶占電腦產業龍頭為最主要的策略考量,同時也錯估了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崛起的可能衝擊。

當時我看這新聞,就覺得相當有趣,藍奇不是個義大利/歐洲人嗎?怎麼他的策略主張,竟「比臺灣人還臺灣人」呢?早在一、二十年前,那時臺灣就有人呼籲,臺灣如果要打造「世界級」的企業,特別是要有「自有品牌」,積極地引進外援,尤其是歐美先進國家、有「好的生活品味、對終端顧客有深刻理解」的外援,是勢不可免的一件事。

宏碁應該是最早實踐了這項呼籲的大型臺灣科技公司,而且引進的也真的是理論上應該最有品味的義大利人。而今他的去職,卻是因為堅持了一項很臺灣,或說是很過去的臺灣的策略,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藍奇離職之後,在這個月接受了國外媒體的專訪,他另有一套說法。藍奇說,他不斷催促宏碁要轉型,要更行動裝置導向(mobile-focused)與全球化。要做到這一點,宏碁要把視野放在臺灣以外的地方。用藍奇自己的話來說:「我那時就已經看出,如果宏碁要成為市場的主要公司,我們需要一些在軟體、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投資……想要在臺灣做這些事情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需要走出臺灣,去中國、印度、美國或歐洲,去那些可以提供我們軟體資源、知識的地方」。

這也就是說,在藍奇心目中,找他這個老外來是不夠的,臺灣企業需要在「地理空間」上的跨越,才能實現真正的全球化。

因此,宏碁、或說是臺灣的科技產業當前所面對的挑戰,其實是三重層次的:臺灣人在眼界上、在品味上,有沒有可能不只是臺灣的?有了外國人在臺灣企業中工作(特別是已經到了執行長的層次),這家企業在血統上究竟還是不是臺灣的?如果臺灣要打造一家世界級的企業,是不是如藍奇所說的,在地理空間上必須是超越臺灣的?

這三個問題,當然是沒有簡單答案的,三者甚至是相互滲透、互為因果的。如果宏碁到了今天仍要出走才能真正的「全球化」,那麼某種程度來說,宏碁找來藍奇的實驗就不是那麼成功的:台積電和宏達電的經驗似乎都說明了,有沒有出走和能不能打造世界一流的企業沒有必然的關係。但是如果藍奇認為不出走就沒有足夠的人才來面對轉型的挑戰,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得反思,為何國外的頂尖人才不能來臺灣為臺灣所用?來了臺灣的人才如藍奇者,最終不是改變了臺灣企業的血統與基因,而是有著比臺灣人才還臺灣的思維?

廖萬隆的愚昧之處在於,沒有認識到血統、文化與地理的疆界,沒有一項是固定不變的。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這樣的認識是同等重要的。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