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多以來,快閃記憶體正處於新一輪的技術更新轉型期。主流的SSD產品,大多用TLC與QLC記憶體結合128到192層3D堆疊,各大快閃記憶體供應商的競爭焦點,放在200層等級3D堆疊技術實用化、擴展QLC應用範圍,發展密度更高、每儲存單元保存更多位元資料的PLC記憶體,以及300層等級的堆疊技術。

在QLC方面,目前6大主要快閃記憶體供應商,包括三星、美光、SK hynix 、Solidigm、Kioxia/WD,長江儲存(YMTC),全部都已經能提供QLC記憶體產品。

在200層等級的3D堆疊技術方面,除了Solidigm,其餘主要快閃記憶體供應商都已推出200層等級的3D堆疊技術產品,發表時間最早的是美光的232層,次之是SK hynix的238層、三星的236層,這3家廠商都是在2022年下半年推出200層等級產品。

當時間進入2023年,先是Kioxia/WD在年初發表218層產品,接著長江儲存也在年底推出232層產品。

至於Solidigm,目前只有192層產品,但其儲存密度已能對應其他廠商的200層技術。

而在超過200層等級的3D堆疊技術方面,SK hynix的腳步最快,率先突破300層門檻,在2023年中發表321層堆疊的產品,而三星是在2024年初發表280層堆疊的產品。

3D堆疊與多級記憶體單元的結合

多級化儲存單元的歷史較早,MLC快閃記憶體早在1990年代後期就已問世,TLC與QLC都是在2009年左右開始被應用在產品上。

至於3D堆疊技術,雖然早在2007年便已問世,但直到2012年,才由三星率先實際應用於SSD產品,最初是採用32層堆疊與SLC的組合。從2014年起,多級化儲存單元與3D堆疊技術,便一同被應用在快閃記憶體產品上。

2014年問世的第一代「多級儲存單元+3D堆疊」快閃記憶體產品,是MLC與32層3D堆疊的結合。接著在2015年出現的第一批TLC SSD產品,則是結合48層3D堆疊,而2018年誕生的QLC SSD,最初則是搭配64層3D堆疊。經過7、8年的發展,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已達到200層等級3D堆疊結合TLC與QLC。

無論儲存單元的多級化或3D堆疊技術,都是提高儲存密度的手段,最終目的是提升快閃記憶體的位元密度(bit density),也就是單位面積內可儲存的資料量。

最早的48層堆疊TLC記憶體,位元密度能達到2.6 Gb/mm2左右,96層TLC則能超過6 Gb/mm2,128層TLC大約能達到7到8 Gb/mm2,176層TLC能突破10 Gb/mm2,最新的232層TCL則進一步提升到14 Gb/mm2以上。

而QLC與3D堆疊技術的結合,能更有效地提升位元密度,144層QLC的位元密度便超過12 Gb/mm2,176層QLC則超過14 Gb/mm2,已能與232層TLC比肩,至於最新的232層QLC,位元密度更達到20 Gb/mm2等級。

目前已實際出貨的快閃記憶體產品中,位元密度最高的款式,便是YMTC的232層QLC記憶體,擁有20.62 Gb/mm2的位元密度。

而已發表、尚未實際出貨的產品中,SK hynix的321層TLC記憶體也擁有20 Gb/mm2等級的位元密度,而三星不久前發表的280層QLC記憶體,更進一步將位元密度提高到28.5 Gb/mm2,是目前快閃記憶體儲存密度的最高紀錄,已直逼30 Gb/mm2大關。

不同技術組合的效益

我們將當前6大主要快閃記憶體供應商,旗下應用100層以上堆疊技術的快閃記憶體產品,依位元密度整理成一份表格。

從這份整理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廠商的技術層次相去不遠,有些起步較晚的廠商(如YMTC),雖然有「後發」優勢,容量密度較其他廠商同級產品略高,但差距並不大。

另外,就儲存單元多級化與3D堆疊技術這2種路線而言,提升容量密度的效果大致相當。

在其他條件相當時,QLC記憶體可比TLC提高30%以上的位元密度。而3D堆疊技術的每一次世代更新,大致也能提供比上一代高出30%以上的位元密度(例如從128層提高到176層,然後從176層提高到232層等)。

也就是說,QLC只需搭配較低層次的3D堆疊技術,就能得到與較高堆疊層數TLC相當的位元密度。例如Solidigm的192層QLC記憶體,位元密度就已超過其他廠商的232層或238層TLC。

但另一方面,TLC擁有效能與壽命方面的優勢,雖然儲存單元紀錄的資料量較少,但可藉由搭配更高層數的3D堆疊技術,彌補容量密度較低的缺點,因此也形成兩種不同的產品取向。

成長的路線選擇

不過,在未來的發展上,儲存單元多級化的這條路線,已經快走到盡頭。繼每儲存單元4位元的QLC之後,是每儲存單元5位元的PLC,但PLC相較於QLC,只能帶來20%的容量提升,提升幅度相對有限,然而為了記錄更多的資料位元狀態,PLC需要控制的電壓狀態數量卻隨之加倍,從而也將面臨可靠性、穩定性與壽命方面的一系列麻煩,整體效益不如先前從MLC到TLC、QLC的升級。

目前已知Kioxia(鎧俠)與Solidigm都在進行PLC快閃記憶體產品工程開發,已接近實用階段。

而在PLC開始逐漸浮出檯面之後,Kioxia已經在實驗室環境當中驗證6位元的HLC(Hexa),以及7位元的HLC(Hepta),每個儲存單元可記錄更多資料,但是都必須使用液態氮極低溫冷卻,才能維持穩定運作,還不具實用性。考慮到快閃記憶體儲存單元「超多級化」所需付出的代價,我們認為多級化這條路線,可能將止步於PLC。

相較於多級化面臨了瓶頸,3D堆疊技術這條路線,仍有相當大的發展餘裕。例如,目前200層堆疊這一層級的快閃記憶體已經量產上市,300層堆疊等級的產品也開始陸續問世,預期會在2024到2025年量產並進入市場。

目前SK hynix、三星、美光、Kioxia/WD與YMTC,都已提出400層等級以上的3D堆疊技術發展規畫,有些廠商的規畫,甚至已經提到2030年以後將達到800層以至1,000層的目標,這也意味著,相較於現在的產品,未來還有提高4、5倍的潛力。

我們依據位元密度,將6大快閃記憶體供應商的產品列於圖中,可見到各廠商的產品表現相去不遠。

3D堆疊技術的每一個世代,都會增加30%左右的堆疊層數,並帶來大致等比例的容量密度提高。112層到128層的TLC記憶體,位元密度在7到8 Gb/mm2,162層到176層TLC記憶體的位元密度便提高到10 Gb/mm2以上,接著218層到238層TLC,又進一步增加到14、15 Gb/mm2左右。

而QLC由於每個儲存單元可記錄更多資料,所以在同等堆疊層數下,位元密度又可比TLC增加30%以上。

 相關報導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