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惠芬、黃彥棻、張景皓、楊智傑、賀巧薇、戴廷芳

 2014 IT四大天王
綜觀Gartner、IDC與資策會MIC等三大調查研究機構的預測,大家不約而同提及2014年的IT四大天王:雲端、行動化、大資料與社群網路,將帶來更大的影響。


 展望1:IT四大驅力推升軟體需求
公雲應用成熟、BYOD需求漸增與軟體定義IT的風潮,將帶動軟體投資成長。

 展望2:作業系統雲端化
企業不再需要自行組合雲端服務各項功能,自建雲端服務的門檻大幅降低。

 展望3:行動裝置成主流 BYOD擋不住
企業對行動裝置的管理,將會從消極管理轉為主動提供員工更多選擇。

 展望4:3D列印機成客製化商品好幫手
3D列印機的普及,將幫助企業縮減產品開發時程,客製少量多樣的產品。

 展望5:CIO參與商業價值創新
資訊長必須要能創造商業價值,並且跳脫既有框架,才能塑造新的競爭力。

 展望6:軟體定義IT的時代來臨
軟體將引領IT產業的發展趨勢,硬體界限將逐一被打破,IT資源流動化。

 展望7:營業秘密法與個資法
營業秘密修法加重刑責,各產業的個資安全維護辦法陸續出爐。

 展望8:大螢幕手機進軍商務應用
大螢幕手機更適合複雜的網頁瀏覽操作,取代部分平板功能。

 展望9:4G帶動物聯網起飛
4G和大資料技術,將決定物聯網是否能在臺灣普及。

 Gartner 2014年10大技術趨勢預測
社群、行動、大資料、雲端將是改變2014年技術趨勢的重要驅力。

 資策會MIC 2014年9大產業IT趨勢預測
軟體業聚焦4大趨力延伸應用,SDN竄紅,4G帶動語音數據新應用,64位元手機更聰明,ARM和Android聯手成主流。

 IDC 2014年臺灣ICT市場10大趨勢預測
2014年臺灣ICT市場仍環繞4大驅力 雲端、行動化、大資料、社群網站。IT四大驅力推升軟體需求

公雲應用成熟、BYOD需求漸增與軟體定義一切風潮出現,都是帶動軟體投資成長的關鍵


雲端、行動應用、大資料和社群網路,是Gartner於2013年提出,將改變數位世界未來的4大驅力。在這4大驅力互相交織、影響下,除了對企業、消費端的生態產生影響,也將同時對企業IT預算產生根本的衝擊,其中最顯著的改變,就是2014年企業IT在軟體項目支出,將出現千禧年以來的最大幅增長。

這樣的變遷,主要導因於4大驅力發軔點:雲端技術的成熟。公雲應用越來越普及,讓企業未來可以不用為了需求擴大,而添置大量的硬體設備,或者聘請硬體維護的人才。SaaS服務潮流,更讓企業能依不同的使用規模,動態地控制IT成本。在Gartner的預測中,由雲端啟動的軟體市場能量,將在2014年逐漸發酵。

除了雲端技術作為支撐企業IT軟體的推力之外,行動應用是另一股帶動軟體市場的拉力。行動裝置的普及,導致BYOD需求的迫切增加。企業未來不再需為員工準備平板、手機,相反地,企業需要的是制定適當的政策,並導入適當的管理軟體,如MDM(Mobile Device Management)、以及MAM(Mobile Application Management)的相關應用軟體。這樣的趨勢,也會直接導致硬體和軟體支出的此消彼長。

此外,大資料和社群網路的蓬勃發展,更將進一步拉升企業的軟體採購需求。社群網路上大量的使用者言論,提供了豐沛、密集的大資料分析來源,這些資料包括消費者對商品的言論、興趣、喜好,再搭配上社群網路蘊藏的使用者資訊(包括使用者性別、年齡、按讚的網頁以及人際網絡等),逐漸形成企業制定產品規格、規畫行銷手法的重要參考依據,想要善用這些優勢,相較於購置硬體,企業在大資料軟體、解決方案上的投資與研究,勢必就得要持續增加。

除了Gartner提出的4項驅力之外,軟體定義一切(Software-defined Anything)的趨勢,也將逐漸扮演軟體鯨吞企業IT預算的要角。以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這種網路虛擬化的技術來說,網路管理員不再需要調整路由器和硬體網路架構,就能利用軟體、程式重新規畫網路,控制網路流量,在既有網路硬體資源的情況下,就能達到網路資源利用的最佳化。此外,例如SDDC(軟體定義資料中心)、SDS(軟體定義儲存)、SDI(軟體定義架構)等新觀念的普及,都可能導致企業IT在軟體採購上的預算比例逐漸增加。

不過,企業IT在軟體和硬體上的支出比例雖有改變,並不意味著硬體的採購力道就會因此下降。為了加速導入,企業越來越考慮採用廠商軟硬體整合的Appliance設備,也越來越多廠商推出類似產品,例如大資料設備以及儲存雲設備等。像這樣從「軟體優先」,再讓「硬體架構配合軟體」,做出整體最佳化的作法,也將持續成熟。

就資訊技術發展的歷程來看,在硬體發展成熟至一定階段後,軟體的加速成長是必然的。企業IT投資比重的變遷,也不會自外於這個趨勢,2014,軟體凌駕硬體,主導IT預算分配的態勢,已經逐漸成形。文⊙楊智傑作業系統雲端化

企業不再需要自行組合雲端服務各項功能,只要透過雲端作業系統發號施令,就可以統管打造基礎架構所需的資源,自建雲端服務的門檻也大幅降低


開源雲端作業系統OpenStack聲勢沖天,2013年首度將高峰會移師亞太舉辦,吸引來自30多國3千多位專業人員,與70家以上的廠商前往香港共襄盛舉。照片提供/OpenStack

近幾年來,雲端運算的需求大增,多數企業開始自行打造雲端服務,用公眾雲滿足使用者行動存取的需要,或是用私有雲提升內部作業效率,有的甚至透過混合雲來移轉所有的資源。

然而,企業要自建一朵雲,卻不是件容易達成的事情。過往雲端服務所需的主要元件,例如運算資源、儲存、網路串連,乃至操作介面,這些都是分散的,企業必須親手完善各項功能,包辦測試硬體的效能、軟體平臺的挑選、軟硬體相容性、穩定性的整合等,整個過程相當浩大,要投入大量的資源,更可能經歷多次的失敗,才能在無數次的調校後,開花結果,正式上線。

種種的困難,或多或少讓想要打造雲端服務的企業卻步,不過,未來幾年內這些問題將迎刃而解,因為在2013年,雲端作業系統(Clous OS)概念開始商品化,整座資料中心內的各種運算資源,可以統合成一個大型資源池,廠商們無不以此為策略推出產品,甚至出現了開源的解決方案。

商業化產品或是開源解決方案,協助企業降低跨入門檻
目前市面上,像是微軟Windows Server 2012 R2搭配Azure、VMware的vCloud等產品,所有系統都幫企業調校完畢,來協助企業建立雲端服務。

企業甚至可以選擇開源的解決方案來達到這個目標,像是聲勢沖天,有雲端Linux之稱的OpenStack、被Citrix收購後又以Apache授權的CloudStack、Ecualyptus、OpenNebula等,企業得自行去了解不同開源專案背後的運作邏輯,克服技術上的困難來打造雲端服務。又或者是採購像是RedHat、SUSE等廠商的商業化產品,他們將這些開源解決方案重新包裝,透過專業的技術支援協助企業。

雲端作業系統究竟是什麼?就好比個人電腦上,作業系統用來控制所有的硬體機制,提供一個跨硬體的共通執行平臺,讓應用程式不受制於不同的廠牌與規格,雲端作業系統也是這樣的概念。雲端作業系統作為雲端應用程式和資料中心的中間層,讓雲端應用不用受制於資料中心內各種硬體設備的侷限,同樣可以提供一個共通的雲端執行環境。

更簡單的來說,雲端作業系統就像是人類的大腦,大腦掌管四肢的活動,而雲端作業系統則能夠對雲端服務底層的基礎架構發號施令。所以,企業再也不用煩惱該怎麼把雲端服務所需的元件組合在一起,自建服務的門檻也就降低許多。可以預見,今年度臺灣企業私有雲服務將更為普及。文⊙張景皓行動裝置成主流 BYOD擋不住

2014年企業對行動裝置的管理策略,將會開始出現轉折,從消極管理的模式,轉變為主動提供使用者選擇行動裝置的管理模式

過去這一兩年來,員工自帶裝置(Bring Your Own Device,BYOD)上班的趨勢越演越烈,隨著2014年到來,國內外市場研究機構依然把行動裝置列入必須關注的十大趨勢之一。或許有些企業目前還沒有具體的BYOD策略,但對於資訊安全極為重視的企業,比如高科技產業,不僅已經把行動裝置納入資訊安全控管之列,而且還不斷更新管理條例與相關做法,主要是希望能在方便辦公與資訊安全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一間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晶圓大廠,過去一年來,為了因應BYOD的工作風潮,就曾嘗試過幾種做法。首先,是制訂專屬硬體規格,生產專用手機提供給員工使用,並且預先嵌入軟體,來達到主動管理的目標。這個做法經過一番討論,甚至已經下單委由手機製造商生產,最終,卻在開模階段喊卡,其中轉折仍是資訊安全方面的疑慮,無法全然剔除。不久後,這間全球知名的晶圓大廠,再度祭出新的BYOD管制辦法,採購最先進的金屬探測器,裝設在員工出入口處,來防堵各種行動裝置被私自夾帶入場,進而成為資訊安全漏洞,最終造成難以想像的商業損失。

行動裝置應用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企業決策上的兩難,一方面企業確實可以認同行動裝置帶來的便利與好處,比如能大幅提升協同作業的效率等,然而,另一方面卻可能因此讓資訊安全陷入新的挑戰。尤其,行動裝置應用的軟硬體,都還在持續且快速發展中,控管策略必須不斷檢視,緊咬最新趨勢發展動態修訂調整,才能讓資訊安全問題做到零時差,否則稍一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損失,恐怕也是企業騎虎難下的關鍵。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DC調查,商用行動裝置將在未來一年成長一倍,並且從2013年的22%成長到2014年的43%。換句話說,每兩位工作者將有一位使用行動裝置辦公。這樣的趨勢不僅宣告新的工作型態已經來臨,同時也意謂著企業的資訊安全政策必須有所調整,不論企業對於自行攜帶裝置上班是否認同,在這個趨勢發展下,2014年勢必須要有相對應的BYOD策略,否則只能陷入被動管理劣勢。

事實上,IDC也預估2014年將會出現一個轉折,就是企業會開始從消極管理的模式,轉變為主動提供使用者選擇行動裝置的管理模式。從資訊安全的角度來看,主動管理是比較嚴謹的做法。當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在個人的行動裝置上,從處理私人業務延伸到公司業務時,企業需要思考的範疇,除了資訊安全之外,包括跨平臺的作業流程與訊息流通等,都會帶來新的議題。

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也認為,行動工作人口將在未來一年增加一倍以上,由於行動裝置、運算形式、使用情境、互動模式等更趨多樣化,企業要達到無所不在(Everything everywhere)的商業策略也會變得更加困難。目前大多數的行動協作方案,都是專案性質來執行,企業缺乏統一或標準化作法,舉凡開發流程、技術工具以及跨平臺應用整合等。這樣的情況將在未來幾年內慢慢改變,屆時,企業的行動協作效益,舉凡提升工作生產力,或與客戶互動等應用將更趨成熟。文⊙楊惠芬3D列印機成客製化商品好幫手

3D列印機的普及,將幫助企業縮減產品開發時程,客製少量多樣的產品


在2013年,在臺灣陸續有廠商推出3D印表機,包括家用和商用型。在2014年, 3D印表機在市面上的能見度提高,3D印表機的售價也降至許多消費者可負擔的價位。

在2013年底,最熱門的新興產品,莫過於3D列印機開始在臺灣上市,包括家用和商用型產品。3D列印機的售價也降至許多消費者可負擔的價位,甚至家用型機種只需1~2萬元。在2014年,在市面上將更容易購得3D列印機,有機會帶動設計領域或嘗試者開始採用3D列印機。企業可以開始用3D列印機,來製造少量多樣的客製化塑膠產品,學校也更容易培訓設計人才,快速製作雛形產品。

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暨創新設計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黃銘智認為,在2014年,3D列印機會逐漸成為重要的電腦周邊商品,也會逐漸成為許多人會使用的消費性產品。

3D列印機在臺灣的興起來自2013年實際產品上市的趨力,例如三緯國際在2013年8月發表了售價15,000元的家用3D列印機XYZprinting,2013年底問市開始銷售;震旦也在2013年12月發表功能更強的商用型3D列印機,但售價介於8萬到10萬元之間,預計在2014年上市。3D列印機在市面上的能見度提高。另外,微軟新版作業系統Windows 8.1開始支援3D列印功能,也降低了軟體支援的門檻。

目前臺灣市售的3D列印機,可輸出的成型空間長寬高大多介於15到20公分之間,輸出物體的最細緻解析度標準,以單層厚度0.01公分居多。

震旦集團3D營業部資深總監蔡坤明表示,目前3D列印機以採用熱熔堆疊成形技術的方式來印製,市占最高。目前3D列印機在產業上的應用,主要用在產品開發過程、樣品製作及設計驗證,來縮短商品開發時程,並且降低加工成本。

用3D列印機製造客製化產品,也滿足自造者需求
黃銘智表示,過去產業界已經用3D列印機來協助工業設計打樣,但實際加工時仍使用技術成熟的機械加工方式,而3D列印機技術尚未成熟到足以協助大量生產的程度,所以目前無法取代現有的技術。但現階段,3D列印機可以幫助廠商製造客製化產品,以及更滿足自造者(喜歡自己設計和製造物品的使用者)的需求。

隨著越來越多廠商推出3D列印機,在2014年,企業可以開始利用3D列印機,製作少量多樣客製化產品,例如打印個性化公仔、鑰匙圈吊飾及收納盒等等。

因此,黃銘智認為,3D列印機在2014年會逐漸變成重要的電腦周邊商品,亦或是許多人會使用的消費性產品。黃銘智也補充,3D列印機對學校設計教學有明顯幫助,因為學生經費並不多,使用3D列印機打樣更節省費用。文⊙賀巧薇CIO參與商業價值創新

少部分企業已經設立數位長等職位,資訊單位不再是企業內唯一懂資訊科技的部門,資訊長必須要能創造商業價值,才能塑造新的競爭力

伴隨2014年而來的,除了技術上的變革之外,對於資訊長來說,又該如何開啟新的一年,才能為長期策略布局賦予更大意義呢?基本上,技術面的演進方向,仍將依循過去幾年的架構持續發展,包括雲端、行動、社群、大資料等,都是未來這一年必須關注的領域。重要的是,在這些新興技術的變革下,資訊長必須關注的領域,將從企業內部延伸到外部,資訊長必須重新思考IT的價值與戰略位置。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下,資訊長能否順應浪潮乘風破浪又或被浪花吞沒,2014年將會面臨更大挑戰。

臺灣經濟成長遲滯,將不利於創新技術採用與投資
從經濟指標來看,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了2014年經濟成長率(GDP年增率),並且將GDP大幅下修到2.59%,相較於8月預測的3.37%下修幅度頗大;除此之外,2013年的GDP也面臨二度下修,且從原本的2.31%下修到1.74%,呈現歷年來新低,顯示臺灣經濟走弱。過去幾年,臺灣的經濟成長率都能維持在3%以上,2013跌破3%之後,2014年的預測也首度低於3%,對企業來說,這樣的經濟態勢下,將面臨更嚴苛的營運挑戰。

以往,企業的資訊投資項目,大致會區分成兩個區塊,其中約有8成預算會用於日常維運,另外2成則用於創新型專案。而當整體經濟環境不佳時,企業的資訊投資往往也會趨於保守,不利於創新技術採用與投資,相關專案評估時間將會拉長,對資訊單位來說,IT價值將更難突顯,任何投資都必須更具成本效益,才可能付諸實現,整體面臨的挑戰將會更加嚴峻,資訊長必須要有嶄新的想法,才能在惡劣的環境下突圍。

企業期待資訊長須從支援者變成業務創新者
過去,企業看待資訊科技的價值,主要奠基於效率層面,所有資訊科技運用都是依附著或對映著實體營運流程而發生,並且在電子化的過程中,簡化部分流程,這是一般常見的資訊應用。而今,企業看待資訊科技的價值,已經從作業層面提升到創新層次。這樣的概念,幾年前就已出現,企業或資訊長雖然也認同,但並沒有當作核心要務看待。

然而,根據Gartner的調查,目前已有少部分企業開始設立數位長( Chief Digital Officer,CDO)等職位,顯示資訊單位不再是企業內唯一掌握資訊科技的部門,資訊長必須要能創造商業價值,並且跳脫既有框架,才能塑造新的競爭力。

2014年,資訊長如何參與商業價值創新,將是確保IT價值,讓IT從成本中心,變成創新中心的關鍵。以可口可樂為例,可口可樂公司的資訊長就主導了一項業務創新,讓消費者自行在飲料販賣機選擇喜歡的可口可樂配方,這種商業上的創新,是跨越傳統IT的一個典範,也是企業對資訊單位新的期待。

當產品與流程都電子化之後,產業內就會出現嶄新的商業模式,Gartner的調查也顯示,對全球的資訊長來說,2014年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把IT的專業與業務創新結合,進而讓企業轉變成為具備科技戰力的競爭者。

當IT的使用門檻越來越低,資訊單位的價值也開始崩解
隨著新興技術不斷演進,IT使用門檻也逐漸降低,舉凡雲端、行動、社群以及大資料的應用,業務單位不需要仰賴IT單位,也很容易從雲端取得IT資源。這樣的情況下,傳統的IT價值也正在崩解。IT不能固守於後勤,必須往業務面移動,才能重新奠定新時代的IT價值。

這幾年出現了不少新興企業運用數位科技顛覆實體產業的例子。這個世界的競爭規則開始改變了,即使原本的市場競爭者多麼不願意承認,但這股正在擴大的數位效應,確確實實地存在於市場,而且它們透過網路擴散的行銷速度與市場影響力很快就覆蓋全球。

舉例來說,網路租賃廠商Netflix不僅顛覆了影片租賃產業,甚至還進一步挑戰電影製片商業模式;而AirBnB結合旅遊與住宿的商務模式,不僅可以因應全球遊客需求,更動搖了Hyatt以及Hilton大型連鎖飯店的傳統經營模式。

然而,電子商務只是數位革命的其中一個範例,當企業的產品與流程都數位化之後,產業內就會開始出現嶄新的商業模式,這波浪潮會在各行各業發生,但演進的速度快慢不一。一般來說,與消費者直接相關的,將會發展的比較快一些,而營運屬性是與企業相關的,演進速度相對比較慢。身為企業的資訊長,必須及早布局,才不致於措施良機。文⊙楊惠芬軟體定義IT的時代來臨

軟體引領IT產業的趨勢,而在這個時代,IT資源就像是大型資源池,資訊人員可按照需求調配虛擬機器,在彈指間完成IT架構的部署,更可以讓企業不易被特定廠牌綁定,企業則需克服軟硬體整合問題

虛擬化技術應用與深度相當成熟,已經變成企業必備的資訊應用之一,有的企業甚至達成了100%的虛擬化,節省添購實體伺服器的成本,降低了資訊中心的耗電量,以及資訊人員維運的麻煩。而除了伺服器領域之外,儲存、網通產業也開始有了同樣的轉變。

在2013年,軟體定義儲存(Software Defined Storage,SDS)、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相關的產品紛紛出爐,甚至有廠商將願景放大至軟體定義資料中心(Software Defined DataCenter,SDDC),要將資料中新的架構虛擬化,透過軟體完成每個元件的部署。

從虛擬化技術的成熟,讓雲端服務日趨重要,硬體逐漸式微,轉變成必備的條件,不再主宰IT產業,反而是軟體開始帶動IT產業的變化,因此,軟體定義一切(Software Defined anything,SDx)成了IT產業最熱門的詞彙。

IT開始流動,但要克服軟硬體整合與穩定性等問題
當SDx的時代來臨,軟體化的系統架構比硬體更容易互通,開源趨勢也助長跨平臺標準的出現,可讓企業用戶不易被特定廠牌,或是專屬的硬體規格給綁死,只要衡量自身的預算、需求等因素,企業使用x86伺服器加上軟體就可以達到目的,硬體選擇彈性變大。

這樣一來,IT將變成流動的,資料中心內的基礎架構和運算資源,將融合成一個大型資源池,資訊人員可以隨時根據需求移動虛擬機器,快速且自動化地調配資源。

雖然選擇性變多了,但企業決定採用軟體化的系統架構時,就不得不注意平臺之間相容性的問題,要讓彼此之間能夠互通,以及上線後的效能和穩定性是否滿足需求,畢竟過往廠商們幫企業預先完成的軟硬體整合測試作業,將全由企業主自行承擔。

如今,SDx已從廠商們的口號,轉變成整個IT產業不可阻擋的潮流,負責制定SDN架構中,用來作為SDN控制器和資料層網通設備溝通,最熱門的南向(Southbound)協定OpenFlow的開放網路基金會(ONF)執行董事Dan Pitt就表示,2014年所有的主流網路交換器,皆會支援OpenFlow協定。

SDN是足見IT產業朝著SDx的方向前進的其中一例,確實也有了企業部署SDN得應用案例,2014年市場上SDx相關產品將會越來越成熟且多樣化。文⊙張景皓營業祕密法與個資法

營業祕密修法加重刑責,個資訴訟案例、產業安全維護辦法陸續出爐,都是2014年法規遵循的關注焦點


永豐金控法務長簡榮宗表示,2013年9月爆發的HTC高層洩密案,是營運祕密法修法以來,第一起將洩密者收押的案件,勢必會讓企業在2014年重視對營業祕密的保護。

展望2014年,許多企業仍無法忽視法規遵循的重要性,2013年2月1日修訂施行的營業祕密法修法,和施行滿一周年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後續的效應仍將持續到2014年。

營業祕密法在2013年2月1日修法施行後,在9月爆發宏達電HTC高層洩漏營業祕密案,永豐金控法務長簡榮宗表示,這也是營業祕密法修法以來,第一起依照新版營業祕密法將洩密者收押的案件,這起案件後續將影響到2014年,迫使企業必須花更多心力在確保營業祕密不外洩。

營業祕密法是一個早在1996年1月17日就已經制定施行的法律,但施行16年來,都沒有做任何的修正。而立法院終於在2013年1月11日三讀通過營業祕密法修正條文,於2013年1月30日經總統公告,新的修正條文則於2013年2月1日正式實施。

營業祕密法修法加重刑責,境外使用獲利更加重罪刑
修正通過的新版營業祕密法,除了新增刑罰的刑度,刑期最高到10年,罰金則到1千萬元,如果所得利益超過1千萬元,更可針對所得利益3倍內加重處罰;對於境外使用營業祕密獲利,更是加重處罰,刑責1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外,罰金最高5千萬元,犯罪所得利益若超過5千萬元,最多可針對所得利益2~10倍內加重處罰。

營業祕密法雖然是告訴乃論,但仿效國內外鼓勵窩裡反的條文,例外採取告訴可分原則;此外,為了強化雇主對營業祕密保護的責任,也新增刑事罰併同處罰制,也就是說,當受雇人觸犯各種刑責罪罰時,雇主必須併同受罰,但已盡力防止營業祕密外洩者,則不處罰。

達文西高科技暨個資保護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葉奇鑫表示,以往的營業祕密法因為沒有刑責,雖然可以用妨害祕密或背信罪求刑,但從法官到檢警調的心態,普遍視為民事案件,對違法者缺乏遏阻效果,更不可能用營業祕密法羈押洩密者。而到2014年,他認為,因為營業祕密法增加的刑事強度,會讓檢察官依照該法起訴、收押的人數變多,尤其是境外利用營業祕密獲利的不法行為,更會加重處罰,達到一定程度的遏阻效果。

不過,簡榮宗認為,如何舉證外洩涉及企業的營業祕密,才是營業祕密法在法庭上的攻防重點。他說,營業祕密的法定要件有三項,必須具有「祕密性」、「經濟性或價值性」及「採取合理保密措施」。因此,營業祕密法第2條便規定,任何方法、技術、製程、配方或可用於生產、銷售、經營的資訊,若符合上述要件,即可能成為營業祕密而受保護。

所以,面對2014年營業祕密外洩對於企業帶來的風險,簡榮宗說:「第一步就是要能證明,外洩的機密是企業的營業祕密」,所以,企業必須開始檢視,對於企業內的營業祕密是否已經採取合理的保密措施,並且能夠進行舉證。因為營業祕密法不像個資法,有要求企業制定相關的個資保護安全維護計畫,或者是在施行細則中制定12項安全維護措施,但企業也要制定類似的營業祕密保護安全維護計畫。

葉奇鑫則認為,就像是個資法施行後,所有企業第一步作為就是進行個資盤點一般,企業也必須先進行營業祕密盤點,確認有多少的營業祕密後,再進行營業祕密的風險評鑑,才能找出相對應的防範措施。

個資法團體訴訟案件成立機會高
除了營業祕密法的修法之外,個資法正式施行滿1年後,葉奇鑫認為,到2014年,將有機會出現第一個個資法團體訴訟的案子,而2014年的個資訴訟案中,也有助於釐清許多既有個資法條文中,在實際運作上的不清楚之處。

葉奇鑫表示,許多民眾對於個資濫用相當有感,也多有意識到,民眾可以透過團體訴訟捍衛個資的權利。因此,他認為,在2014年可能會有第一起個資團體訴訟案成立。實務運用上,還有許多個資運用方式有待釐清,也需要個資法判例來確認。

因為個資訴訟案例開始增加,葉奇鑫表示,促使許多企業導入各種個資保護管理制度,取得各種個資保護認證或標章,藉由這種第三方認證方式,回頭檢視企業內的個資保護措施或者是SOP(標準作業程序),是否還有進步和改善的空間。

雖然,個資法規定產業主管機關建立「指定非公務機關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辦法」,不過,仍有許多主管大量個資產業的主管機關,例如主管電子商務業者的經濟部商業司,仍未對所主管的產業制定個資檔案安全維護辦法。只有少數主管機關,如金管會在2013年11月8日已經頒布個人檔案安全維護辦法,並要求金融業者必須在2014年4月30日前,完成所有的規定作為,這也會帶動2014年金融業更加審慎落實個資法規遵循的趨勢。文⊙黃彥棻大螢幕手機進軍商務應用

大螢幕手機更適合複雜的網頁瀏覽操作,取代部分平板功


在2013年,各大主流手機廠商,紛紛推出5到7吋螢幕的平板手機(Phablet),甚至多達50款。IDC推測,平板手機將成為手機市場主流。

在2013年,各大主流手機廠商,紛紛推出5到7吋螢幕的平板手機(Phablet),甚至多達50款。市調機構IDC更推測,2014年下半年,臺灣的平板手機出貨量會超越平板電腦,平板手機將成為手機市場主流。

IDC調查顯示,臺灣平板手機出貨量已達37%,普及率全球第三,僅次於南韓和新加坡。

據IDC分析,由於臺灣手機用戶使用行動裝置來搜尋資料、瀏覽網路、玩遊戲、觀看影片,以及經營社交網路需求高,促使平板手機的需求量增加。因為平板手機大螢幕的特點,足以提供部分平板使用需求,可以預期原本只能在平板電腦上使用的商務應用,例如撰寫電子郵件、批閱電子公文,更複雜的網頁瀏覽操作等,也將會轉移到平板手機上使用。

現有幾款平板手機的螢幕解析度已經提升至Full HD(1920×1080)、搭載4核心處理器,不論畫質或是效能已能和平板電腦相當,大螢幕的平板手機也比過去的智慧型手機更容易處理複雜的商務應用。例如未來人們在會議時,可以直接使用平板手機投影簡報、在通勤或外出時,可以直接使用平板手機撰寫電子郵件,或閱讀大量複雜內容或表格的文件。

行動裝置的作業系統,不論是新版iOS 7或Android 4.4版,都開始從系統架構的調整來降低耗電,以增加大螢幕和高效能處理器的續航力,例如Android增加了ART (Android Runtime)執行環境,在App安裝時將Android Java程式編譯成執行速度更快的機器碼,來減少執行時即時編譯的運算需求,不但可以加快App執行速度,也可以減少處理器耗電。這也有助於平板手機延長電池的續航力。

IDC指出,目前平板手機多屬高階機種,但在龐大市場需求趨力下,未來將出現更多中階機種的平板手機,進一步擴大平板手機的普及程度。這也有助於帶動商務使用者採購平板手機,來滿足平板電腦的需求。文⊙賀巧薇4G帶動物聯網起飛

將決定物聯網是否能在臺灣普及


4G普及之後,物聯網在臺灣將從遠端醫療、遠端監控應用開始萌芽。

距離2009年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的提出,至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在臺灣,過去物聯網仍僅限於小規模工業產線的局部應用,對大部分企業而言,物聯網仍是個陌生的應用範疇。

Gartner研究總監Peter Middleton認為,到了2020年,許多IOT物件的製造和連網成本,將會使上網成為這些元件的「基本功能」,而在這些基本技術成熟了之後,考驗的就是IOT商品設計者的創意了。

4G技術的發展,將成為臺灣物聯網應用萌芽的關鍵點
2020年的想像對於2014年的臺灣來說,看似遙遠,然而,資策會產業推動與服務處處長柯献堂卻認為,4G技術將會成為促使臺灣物聯網應用萌芽的重要關鍵點。

而這必須從臺灣電信業的競爭開始說起。柯献堂表示,功能強大的智慧型手機以及3G網路普及之後,臺灣的電信業者的競爭,已逐漸從語音服務的戰場,轉向數據服務戰場。直到今天,數據服務占電信業者營收的比重仍逐漸上升,每家電信商都無不為了提升自己的ARPU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而絞盡腦汁,推出各式各樣的服務內容。

而4G招標的塵埃落定,又將把這場戰役推向白熱化,使用者已不再能滿足於電信業者提供的單純「高頻寬手機上網服務」,使用者更期待4G時代能帶來與之前截然不同的多元應用服務,柯献堂認為,包括聯網電視、智慧家電、家庭醫療、社區保全、遠端照護等應用,都是具有潛力的應用服務案例。

大資料處理分析技術,也將在物聯網發展過程中扮演要角
此外,大資料的處理、分析技術也將在IOT潮流中扮演要角。柯献堂解釋,傳統的電話,或者我們現稱的網際網路,都是藉由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增生出各式資訊。然而,即使講話講得再快,打字打的再猛,其產生訊息的速度也遠遠落後於「物」所能發出的訊號頻率。

因此,除了4G頻寬對物聯網帶來的影響,大資料技術是否能即時處理、分析這些巨量資訊,並篩選出有效的訊息,也是物聯網是否能在臺灣有效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據Gartner統計,全球物聯網的單位數(Unit),在2009年僅有9億個,其中更有許多是集中在產線上的感測器(Sensor)等較侷限的應用。然而Gartner對未來的預測卻是樂觀的。Peter Middleton認為,到了2020年,全球IOT物件的單位數將會突破260億個,並且創造1.9兆美元的經濟效益,而其所衍生的許多應用,也將會從小規模的工業產線應用,走入日常生活的應用領域。

柯献堂舉例,以家庭醫療來說,臺灣少子化以及人口老化的現象,將使居家老人照護,逐漸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物聯網的精神,正是在缺乏「人」的介入下,藉由物與物之間的訊息傳遞,綜合出具有意義的資訊,並且及時通知「人」來做出決策(例如偵測到老人身體突然傾斜,血壓也突然上升,可能就是中風的訊號),柯献堂認為,物聯網在臺灣的應用,將因為4G的發展,從家庭應用開始萌芽。文⊙楊智傑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