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開發人員有這樣的夢想:做1支App可以被很多使用者下載,賺到很多錢。確實有一些App開發者因此嚐到甜頭,使他們成為當時熱門的科技新貴。但隨著市場逐漸成熟,現在,App開發的進入門檻很低,但成功門檻很高,App開發已經不像是三四年前,只要內容實用、有趣,就能夠輕鬆獲得下載量。

積極實現App創業的劉于遜與黃崇傑,他們所開發的App中,最知名的是iOS平臺上的「電視連續劇」,已有55萬次下載,另外並有推出多款影音類型的App。現在,他們也推出「臺鐵搶票快手」、「Ubike讓我騎」等App,期望打造更實用的App工具。

他們兩人,劉于遜是商科背景出身,但也具有資訊方面的能力,黃崇傑本身則是資訊相關科系出身,之所以會互相認識,是因為兩人曾經同在臺灣微軟實習。當時,劉于遜擔任行銷助理,後來並負責臺灣微軟大大小小網頁的追蹤,統計分析流量變化並找出原因。黃崇傑則在微軟技術中心擔任研發助理,負責系統的架設與流程開發,另外也協助Windows 7與IE8的測試與推廣。

雖然兩人部門並不相同,但彼此認識後發現雙方對於創業都有一些理念與共識,因此,後來一起相約參加臺灣工銀WeWin創業大賽,從此結下合作之緣。

問:你們為何想要做影音類型的App?
劉于遜(以下簡稱劉) :其實,我們最早的想法是,要做一個教學影片的平臺網站,裡面包含各式各樣的教學影片。後來,我們就是專注在影音App的開發。

黃崇傑(以下簡稱黃) :基於使用者需求,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幫使用者花更短的時間看更多的影片,主要是把內容蒐集進來,讓使用者不必自己去蒐集,並提供友善的介面環境供使用者觀賞。

我們兩人創業之初,以50萬資本額作為開始,在營收不確定的情形下,公司能稱上半年就差不多了。初期,我們瞄準影音相關App的開發,同時我們藉著之前開發「30秒笑出來」,以及臺灣第一個部落客App「Anpp」都有市場冠軍的好成績,積極爭取企業合作,終獲東森及男人幫影音App合作案。

在與電視臺的合作上,因為電視臺本身有大量的Video內容,自身亦有後臺管理系統,只要後臺持續更新內容,App就能夠自動取得這些資料,讓使用者在行動裝置能快速輕鬆使用這些內容。

問:從你們現在下載次數最高的App「電視連續劇」來看,這款App是如何開發出來的?
黃 :像是「電視連續劇」等App,形式就不太一樣,這類影音App基本上就是線上平臺影片連結的整理,我們利用YouTube、Dailymotion網站上的資源,透過創用CC授權方式,藉由YouTube的開放API取得連接。簡單說,這類影音App就是共享播放清單彙整軟體,僅提供搜尋結果,不會上傳任何影片,也不提供任何影片下載功能。

在開發過程中,我們也常收到使用者反應,以持續為App改進,像是連續播放的機制,這樣的機制雖然看起來不難,但影片連結的處理上,需取得最原始的影片連結,再透過清單的方式建立。另外,App的持續維護更是關鍵,像是YouTube最近頻繁改版,這也使得許多網址連結將會失效,雖然我們會利用爬蟲程式(Crawler)直接抓取,但並不一定準確,為了確保影片畫質與有效性,仍需要定期花人力、心力去把關,同時我們也建立APP回報機制,讓使用者在觀賞影片時,可以有更好的體驗。

劉 :老實說,過去早也有人開發影音類型的App,但多數面臨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持續維護,導致內容老舊或是連結出問題,對我們來說,當每個服務走入經營,要持續維護、更新,並告訴使用者有什麼最新的內容,才能維持良好的使用者互動。我們大概每一到兩個禮拜就會更新一次。我們也發現,持續更新,可以更容易留住使用者。

問:你們開發App時的考量有哪些因素?使用的工具是?

黃 : 從開發平臺的選擇上來看,最初講求獲利,因此是以使用基數眾多的iOS為主,雖然也漸漸開始布局Android市場,只是發展腳步上較慢。

以早期部落客小安Anpp的開發為例,當初會選擇Titanium開發,除了可以加快開發速度,我在列出App需求後,即判斷所需功能都可藉由Titanium做到,像是基本的Native UI、API串接、Database(SQLite)、Video Player與廣告平臺等要素。

我們最早期其實也曾用過PhoneGap 0.X版(還不是正式版),效能並不好,加上當時Mobile Web並不盛行,大部分開發者都使用jQuery Mobile來開發,不過當時jQuery Mobile也還是Alpha版,效能也不好。因此,後來開始使用另一套軟體Titanium開發。

劉 :只是,使用Titanium開發雖然方便,即使不會Objective-C,也能快速打造App,但在速度與相容性上仍不及原生系統開發,隨著營收的增加、人力的擴充,現在我們也開始傾向原生iOS與Android的開發。

其實,不論技術方面、管理方面,我們都是自學而來,做的當下,誰也無法肯定這樣是對還是錯,只有在結果出來後,數據會告訴我們。而且,在每個不同階段,人力、資源都有不同的限制,想要在創業一開始就達到現在這樣的公司規模,也不是當時我們可以做到的。

問:從你們開發App的經驗中,如何看待臺灣現在的App市場呢?
劉 :雖然每個開發者對於App都很有想法,因為App開發容易,但多數人面對的問題是,沒有好的方法能讓自己的App可以被大眾看到。從上個月的App Store與Google Play數據顯示,每天全新上架的App達1,500多個(不包括更新),在如此規模的市場競爭下,要讓自己開發的App闖出一片天,不容易。

事實上,我們在去年已經看到有很多人慢慢退出這個市場,有超過70%的App團隊離開。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臺灣屬於相當淺碟的市場型態,要成為當日下載冠軍其實不是難事,任何一個分類冠軍大概2000個下載數,就可以達到,我們已經有10幾款App都能攻上排行榜第1名。但是,臺灣App付費下載比例低,免費下載使用量又低,相較於國外市場,經營不容易。為了讓團隊永續發展下去,不斷的創新、不斷調整我們的商業模式很重要,才能找到自己的存活方式。

我們總共開發了46款App,而目前持續維護的有15到20款,其餘則已經放棄,因為有些App的每月活躍使用者人數太低,已經過了其生命週期長度,且缺乏商業價值,故捨棄維護。

在我們所有開發的46款App中,目前使用者每個月固定開啟我們的App有55萬次之多,而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靠廣告與付費下載,其中廣告是獲利關鍵,從基本Google Admob,到臺灣最大行動聯播網Vpon,我們一個月的廣告曝光量可以達到5億次以上,這個月甚至上看8億次,這樣的數字對於許多網路公司都可以說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問:為什麼你們會想要創業?第一筆資金怎麼來的?
劉 :當初,我退伍後,曾在尼爾森公司擔任業務經理,因此接觸到許多網站、媒體代理商、廣告主、品牌主,這段工作經驗也讓我對於網路更有概念,待黃崇傑退伍後,我們兩人相遇再次激起創業的火花,因為之前也有合作的經驗,遂決定參加appWorks育成計畫,挑戰創業之路。

AppWorks育成計畫是一個結合了育成與早期投資的創業計畫,我們是第2屆的團隊,待為期半年的育成計畫結束後,我們決定獨立創業成立歐酷網路公司。在appWorks這段期間,我們有很多機會與業界前輩的分享交流,以及同儕間的相互扶持及彼此指教。

會想到兩人一起創業,畢竟,很多獨立開發者,相當缺乏行銷資源,而我們兩人的配合剛剛好,一個人負責行銷、一個人負責技術,兩人便拿出50萬元開始創業。為了有更多經濟援助,我們在創業後也申請積極了100年度教育部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U-START),進入決賽,並得到文創組第一名,前後兩輪共得到85萬輔助獎金。

問:目前你們公司有多少人?工作分配上是如何分配的呢?

劉 :我們團隊在2011年9月成立,從最初的兩個人,直到前半年才增加了第3個人,兩年後的今天,現在我們已經發展成13人的公司,包含了技術、美術、行銷、管理,共4大部門,其中技術佔了6人,整體平均年齡在27歲。

網路創業的世界變化之快,不可能一個人做完每件事情,所以很多資源是必須透過合作、權衡來取得,團隊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益。像是在公司規模小的時候,其實很難兼顧到很多事,後期我們終於找了UI設計師,以及原生iOS、Android技術人才,讓我們的團隊能達到原先預定的計畫。

發展至今,我們現在也開始想要找Big Data相關的人才,透過已經累積一段時間的使用者數據,了解自家App的使用者狀況,甚至掌握未來這些使用者可能下載的App。

問:最近,你們為何投入已經有人寫過的臺鐵、Ubike相關App呢?
劉 :早期我們專注發展在影音娛樂類的App,同時也累積了許多的合作夥伴群,去年我們開始轉型,專注於一般消費者市場,因此我們今年推出「臺鐵搶票快手」、「Ubike讓我騎」等App。

雖然目前市面上已經有類似的App,但後續維護狀況並不佳,而且,這類App不論是在介面上、步驟上或使用基數上,我們都覺得還有進步的空間。

黃 :以UBike的App來說,在這類型App開發的經驗上,最麻煩的就是Open Data申請流程較為繁瑣,而且資料完整度並不高,現階段我們是透過爬蟲程式直接截取官網上的資料,以確保資料的內容都是我們所需要的。

App對我們來說是屬於比較前端的開發,主要還是針對UI/UX進行調整,盡可能達到規畫者與設計者的需求,在技術上會著重於App的效能調教,並且善用第三方工具進行App的數據分析。像是Google Analyze、Flurry可以記錄使用者使用情形,我們本身也開發一套工具,協助檢視下載與使用情形,另外,我們也會透過Mobile App Checking工具,檢視論壇、網頁的行銷成效。透過這些大量的數據所帶來的資訊,協助我們進行App的改版與更新。

除此之外,我們也積極將功能模組化,這對於之後新App的開發速度可以有很大的幫助。

 

網路創業的世界變化之快,不可能一個人做完每件事情,很多資源是必須透過合作、權衡來取得,團隊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益。


IT人物- 劉于遜 × 黃崇傑

劉于遜 執行長

1985年生

學經歷:成功大學會計學系、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尼爾森業務經理

工作內容:合作夥伴、公共關係及投資人管理;創業精神傳達及人才招募

黃崇傑 技術長

1987年生

學經歷:中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工作內容:App開發、伺服器系統布建與MIS網路管理


公司檔案:歐酷網路公司

成立時間:2011年9月

服務項目:App開發與行銷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