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大多數企業都面臨IT預算緊縮的困境,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卻認為,只是嚴格控制IT預算是不夠的,如果想要凸顯IT價值,資訊單位應該要化被動為主動,從商業的角度進一步思考IT成本優化以及價值創新的可能性,並且轉型為服務導向的IT,把資訊單位當作是一間企業來營運。

這些觀念雖然早在幾年前就已聽聞,不過,Gartner提供了更具體的方向與做法,讓企業可以有系統地看到完整輪廓。Gartner研究總監Jim McGittigan表示,「在營運面,資訊部門首先要做的是,從傳統型IT變成服務型IT」,這個轉變將同時伴隨幾個層面的改變,包括資訊單位將從成本中心變成像是外部的服務供應商一般;資訊團隊的角色,也將從被動供應者變成主動發掘需求者,從系統管理人員變成服務的合作夥伴;資訊系統的設計思維,將基於商業流程來發展,而不是以技術或功能來主導;IT不再是資產,而是服務。

在成本面,很多時候資訊部門都被當做是很會花錢的成本中心,Jim McGittigan認為,要想讓財務長、執行長與業務單位明白,資訊投資的意義與價值,資訊單位應該要用企業經營的思維來看待IT成本,把資訊單位當成企業來經營,並且讓IT成本透明化,讓資訊單位以外的人,了解資訊投資的目標,有時候是為了省錢,有時候則是為了賺錢,清楚知道IT的價值。」

IT財務透明,是資訊單位變身企業經營的關鍵
但是,要怎麼做呢?Jim McGittigan認為,要把資訊單位當成企業來經營,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IT的財務必須透明,才能清楚知道IT支出與效益。因此,IT的財務應該包含6大區塊,分別是資訊預算、投資計畫、成本攤提(Chargeback)、最佳基準、成本優化以及效益度量。

其中,IT成本優化部分,Jim McGittigan認為,可以從4個不同面向著手,除了最基本的IT採購議價之外;還可以從技術面來評估改變資訊服務模式的可能,比如採用虛擬化技術或委外的方式來降低成本;從商業營運績效來檢視相關資訊系統的必要性與服務等級調整,進而達到優化IT成本的目的;以及從商業流程與組織改造等新的角度來提升成本效益。整體來說,IT與企業營運越緊密,所能創造的價值也越高,但是落實的困難度也會更高。

Jim McGittigan表示,「IT成本優化的首要之務,就是要不斷持續改善,只要原地踏步就有問題了,而且IT成本優化也不僅僅是資訊長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每個資訊專案參與者都有同樣的責任義務。」

Gartner研究副總裁John Rorerts則指出,IT價值可以從4個面向來衡量,包括生產力、效率、使用者滿意度、資訊人員滿意度等,在這個衡量框架下,應該要建立具體且清楚的目標,但是,不要建立太多指標,以致於無法持續追蹤改善,而且應該著重的是量化結果而非過程。


中國信託銀行前任資訊長張汝恬認為,節省IT支出固然重要,但不能把未來的發展性也省掉。

省錢固然重要,但不能把未來的發展性也省掉
對於Gartner所提出的觀點,中國信託銀行前任資訊長張汝恬認為,把資訊部門變成一個商業導向的服務單位,是要資訊部門跳脫技術本位,把資訊部門的經營重點放在客戶(使用者端)想要做什麼,而不是只在乎資訊部門想做什麼。相較於利潤中心(Profit Center)所強調的是,不要再經營一個技術解決方案的單位,兩者在精神上沒有不同,主要差異在於是否採取計價做法,除此之外,兩者的度量指標應該是一樣的。不論是利潤中心或服務導向的資訊單位,都應該要關注成本分析、服務項目衡量指標、客戶滿意度、與策略銜接緊密度等做法。

張汝恬認為,服務導向型的資訊部門組織,可以憑藉資訊部門自己的力量就能達成,但資訊組織是否真的可以成為利潤中心,還需要一個充分條件,就是企業文化的支持與配合。若企業文化不支持,卻以利潤中心作為發展目標,等於是在「自找麻煩」。

從成本的角度來看,財務長與資訊長所看的,其實就是一體的兩面。張汝恬認為,一個好的資訊部門主管,如果真的在乎企業的經營,當然要去思考,如何讓資訊支出更有效率,並且找出更具未來性的創新投資方向。

「省錢固然是很重要的,但不能把未來的發展性也省掉。」張汝恬認為,資訊部門在樽節IT支出之餘,應該要更積極地思考節省下來的錢,可以投資哪些新的應用與創新,進而帶動企業發展。成本資訊取得容易,但成本效益量化卻非常不容易

特力集團資訊長彭元珍認為,要把資訊部門當做企業來營運,絕對有一定的困難度,但是可行的方向。

特力集團資訊長彭元珍則表示,要把資訊部門當做企業來營運,「絕對有一定的困難度,但確實是可行的方向」。資訊單位並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組織,與其他業務單位原本就要有清楚的協作關係,如果業務單位缺乏成本概念,自顧自地一直提出需求,資訊單位的處境就會變得非常為難。財務透明化會是協作的其中一種機制,更何況供需原本就是一體的兩面,也應該有一致的管理要求。從成本的角度來看,資訊部門營運,如果能做到財務透明化,會比較容易與執行長、財務長溝通。

然而,成本資訊取得雖然容易,但成本效益(TCO)的量化卻非常不容易。以伺服器設備為例,一臺伺服器的成本非常清楚,由該伺服器所延伸的成本,比如電費、相關軟體、人力配置與後續維護費用等,卻不容易在第一時間就想得周全,以致於要做到成本效益量化並不容易。

不過,現今,已有越來越多的顧問公司可以提供一套完整方法,來協助企業有系統地釐清成本分布與成本效益。彭元珍認為,這些方法框架與模式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在實務中做到並非易事。企業是否會具體採用的關鍵考量,在於企業文化是否要精準計算一分一毫的成本。

除非是採利潤中心制,否則精細計算成本沒有實質意義
喬鼎資訊資源部資深副理謝政芳說:「除非資訊組織是採利潤中心制,否則精細計算出每一個服務的成本與價格,並沒有實質意義,也不會是資訊部門的發展重點。」即使是要精算每一個服務的成本與價格,計算基準也必須得到其他部門單位認同,否則也難以落實。以喬鼎來說,會透過幾個指標來反應資訊單位的價值,比如系統穩定度、系統可用性以及系統反應時間等。

謝政芳表示,在服務導向的組織運作模式下,資訊長就像是車上的導航者,必須選擇一條最適合的路徑,將車上的乘客(其他業務單位)送達目的地,而資訊部門的成員,好比是輪子,各司其職地從不同方位執行導航任務。

然而,資訊部門能否順利轉型的關鍵,除了需要其他部門認同之外,更需要得到營運高層的支持,資訊單位才有可能落實轉型的想法,不至於被其他單位東拉西扯,因此,「資訊長與執行長的溝通與默契,非常重要。」

神通資訊服務研發處處長趙元瀚表示,最近這幾年,是資訊單位最有機會把IT價值極大化的重要時刻,主要因為新興科技推波助瀾,每隔幾年就有一個顛覆性的科技產生,舉凡虛擬化技術、雲端以及大資料等都是,整體環境對科技應用的價值持續升溫,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企業內部的資訊組織與資訊長,沒有辦法趁機凸顯資訊價值,甚或是轉型,以後會更加困難。

不過,企業文化能否接受資訊組織轉型,絕對是第一個考驗。除此之外,資訊長本身的經驗與遠見,能否預先研判新興技術趨勢,並且進一步與企業發展策略結合,也是能否凸顯資訊價值的另一個要素。文⊙楊惠芬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