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資訊產業裡,尤其以顯示器廠商而言,中強是少數在國際間經營自有品牌很成功的公司之一,請問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中強在成立初期是以代工為主的,但在1990~1992年之間,由於顯示器單價低,進入該產業的門檻不高,所以有許多廠商陸續加入,這些新加入的廠商在1994年時開始發揮實力,中強也在這時候開始由代工轉向自有品牌的經營,當年在美國就突破一百萬台的銷售量,成為單機銷售的第一名品牌。

至於自有品牌經營成功的關鍵最重要的應該是公司要有所堅持,堅持向客戶和消費者所做出的承諾,比如1986年和1992年間中強就已在美國和歐洲設立了四個分公司,並做為行銷的據點,直接面對客戶提供服務,而不只是零組件的買賣。

然後是本土化和行銷理論。因為本土化之後,才能針對當地的消費者的想法來做行銷,所以中強的分公司職員,由台灣派出的並不多,大多是以分公司當地的人來執行行銷業務。另一方面,台灣的廠商都部份都習慣於代工、研發等製造面的思考,在市場投入的資金較少,對行銷的思考也較少。


目前中強在歐、美市場裡,已算是知名的品牌;另一方面九月也要開始深耕台灣市場,接下來中強是否打算以台灣為起點擴張到整個亞太市場?

是的,目前中強在美國以單機銷售來看,為顯示器的前三大品牌,僅次於View Sonic(優派)和NEC,而在歐洲各國排名也從一至七名不等;但在亞太地區方面就比較缺乏,過去外銷比例歐美地區就佔了99%。

這次開始在台灣展開行銷,也是希望以台灣為起點,然後再擴展到整個亞太地區。中國大陸方面,初步的構想預計在明年初就能抵定。未來希望能成為全球顯示器的第三大品牌。

目前台灣的行銷方面,除了有七、八人左右的行銷團隊之外,代理商已經確定有聯強國際、順陞,和韶宇三家合作伙伴,而經銷商方面也將在11號召開。而產品目錄也全面中文化,並編有顯示器的採購指南。
針對台灣市場的地區特性,比如消費者習慣和EMC電磁相容檢定等安規檢定,中強是否已有因應之道?

台灣的消費模式和國外落差很大,經銷、代理,和銷售模式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比如,利潤方面,只從有形利潤來考量,其實消費者滿意度也是一種無形的利潤,所以中強不會去擠壓經銷商的利潤,反而會為他們提供利潤。

而在消費者滿意度方面,單機的低價並非消費者最後所付出的成本,價格應再加上服務、品質,和保證,如此才能提高消費者滿意度。

至於安規方面的問題,其實中強原本就是國際大廠,而且中強的顯示器都是銷往歐美等安規更嚴格的國家,不是銷往第三世界,連最嚴格的瑞典安規都能通過了,在台灣當然能經過考驗,所以安規越嚴格,反而對中強越有利。
目前中強在美國除銷售顯示器外,還有組裝個人電腦,未來在台灣是否也會進一步進入個人電腦市場?

其實在美國銷售個人電腦是因為要經營顯示器的品牌,而有的實驗性做法。1995和1996年的時候,流行個人電腦的BTO(接單後生產),而中強相關企業也有系統組裝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要藉由提供桌上型系統,了解如何服務消費者,因為既然要經營自有品牌,就必須自己尋找問題,並提出答案。

目前這樣的做法在歐洲也在進行,但也是實驗性質。不管是在歐洲或美洲,零組件都是向台灣的廠商拿的,在外國或許還有價格上的競爭力,如果這樣的模式要引回台灣,恐怕行不通,無法和台灣其他廠商競爭,所以在看得見的未來,並不會這樣做。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